基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7-05-12 17:08殷梅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培育价值观

殷梅霞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及观察走访,各个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系统的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独特作用,真正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013-04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

一、基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检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各个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并把它作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载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去看待高校校园文化,还是有不足的方面。本课题组走访了近十所高校,通过登录学校的网站,观察校园文化的各种宣传教育设施,了解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的主题活动,走访学校的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有的学校没有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有的学校虽然有规划,但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已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一般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但具体规划缺乏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研究,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设计。第二,校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目的不清,散乱无章;从笔者已调查的学校的教育宣传活动看,缺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的教育宣传计划和实施方案;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主体各行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不一,没有形成合力。有的甚至把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学生校园活动。第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同步,甚至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较为突出。第四,宣传内容肤浅、手段简单。在宣传内容上,没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宣传教育只停留在文件里,体现在宣传口号中,简单地贴几张标语,举办两场演讲、歌唱比赛、再开几场讲座,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应付”式的宣传较为明显,缺乏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以上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和践行。

2013年至2014年间,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开展了一次“广东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调查。本次调查以广东警官学院等四所高校在校生为样本,发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分别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知情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知行程度。共回收有效问卷367份。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程度大体令人满意,选择“非常了解”的占9.95%,选择“比较了解”的占32.53%,选择“了解一点”的占46.77%,选择“不了解”的占10.75%。表明在学校的强化教育、社会的重点宣传下,多数大学生自我感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程度不够深。而在回答“您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时,选择“非常信仰”的占15.73%,选择“比较信仰”的占58.71%,以上两项合计占74.44%,而选择“不信仰”和“说不清楚”的分别占13.2%、12.36%。表明多数学生自认为是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然而,在问到“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有没有存在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时,有高达63.91%的人承认“偶尔”,而选择“总是”和“经常”的各占5.51%、8.26%,但自认“从不”的只有22.31%。换言之,77.69%的人确实存在“说得到但做不到”的情形。这就从侧面证明,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学生还未能真正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其量还是停留在“认同”阶段。

大学校园往往是各种政治思潮、政治主张、政治观点汇集的场所,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性,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建设好校园文化平台。

二、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人的群体精神及其载体,它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信仰”和自觉行动方面,具有其它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校园文化是侧重感性的實践教育,它与侧重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共同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虽然只有24个字,但内涵丰富深刻,具有理论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我们要让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信念、成为自觉的行动,必须全面建设完善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从实践、从认知到信仰的整个培育过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侧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的理性教育平台,促进学生的认知认同。“知”是前提,是基础,“行”是根本、是目的。校园文化是侧重感性的实践教育平台,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校教职员工认同并遵循,且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人的群体精神及其载体,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媒体文化和环境文化。它通过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精神,开展各种健康向上、内涵丰富、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座标的过程中,发生不同思维的碰撞,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它通过学校的制度文化,如校规校纪、校风教风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它通过学校的校园雕塑、园林绿化、墙报、橱窗、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等物质环境来营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文化。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实际体验、自我感悟,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个体的情感、心理、价值观念中,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2.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行为

所谓隐性教育是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思想、获得经验或做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教育不同,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教育是显性教育。理论教育的目标明确化,教育的内容系统化,教育的形式公开化、强制化。一般来说,理论教育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若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有的学生的自我价值保护的心理较强,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甚至逆反心理。而校园文化则是通过诉诸情感,运用激励、鼓舞、感染和督促的力量,通过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其中,它淡化了学生们被动的受教育的角色意识,他们是活动的主体,在“自主组织、自主安排、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中,获取感受、体验情感、接受教育、理解观点、生成价值观,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朝着教育者所引领的方向转变,建构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个人价值观。

3.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支持系统

大学的责任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价值体系,学校精神一旦形成,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它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觉得自己的进退荣辱与群体息息相关。一所优秀的大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落实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各个环节。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园文化成为了校园师生的精神纽带,它激励广大师生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它激发师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广大师生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陶冶着师生心灵,在这种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学生,就会深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也因为有了校园文化精神支持系统的支持而努力前行。

三、基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在理论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悦纳和认同,并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信仰追求自觉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信仰体系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校园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平台之一,笔者认为,其建设必须从当下存在的问题切入。

1.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系统的规划

我们需要审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的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是否彰显并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次、各领域,全局与局部是否相协调,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是否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是否相衔接,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育人平台是否密切配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对此,我们要系统规划。一要解决学校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合作的“两张皮”现象,建立一个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合作、统筹协调、集体行动的协同运行机制。二要整合教育载体,解决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同步,甚至相脱节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文化活动组织者要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联系,围绕开展的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制定校园文化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可以把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渗入到各项活动中。

2.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不同的特点,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不同,理应各自彰显其特点。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遵循的是无意识原则。所谓无意识的隐性教育,指的是不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在没有心理抵抗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社会心理学家沃尔斯特与费斯汀格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意识到别人正在试图影响自己时,他们会怀疑别人的动机,进而怀疑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信息的影响作用降低;而如果人们认为信息传达者无意影响自己时,心理上就不存在抗拒反应,对有关信息的接受性也增高,反而增加了影响的可能性。西方社会非常重视运用隐型德育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教育必须立体而丰富,既要有理论化、系统化、强制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要有融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无意识教育。校园文化是通过各种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于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是抽象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采取多种形式使之寓于学校精神中,溶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我们要善于把意识形态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与日常话语进行转换,要“接地气”,这是校园文化发挥其功能的关键。

3.有效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所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媒体文化和环境文化等,都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培育而成,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

(1)充分发挥校训的作用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大学的校训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内容相通,高度契合。校训因其与校园人的情感联结,往往更易被学生认同,对此,一是学校要积极倡导与培育,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与追求,并转化成为可落实、可遵守、可评价的具体的行为规范。二是要树立践行“校训”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园典范是学校精神的人格化,它可以集中反映出学校师生这个特定群体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向人们显示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使人们学有榜样。三是学校领导、教师率行垂范。领导、教师必须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者,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到学校精神的存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四是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无论在宣传教育还是政策制定,都要充分鼓励表彰践行“校训”的师生,在宣传策略上,要特别注意挖掘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五是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鲜活的发生在校园内的你我他的故事,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校训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它、亲近它、喜爱它,从而使之成为自己的情感归属,自觉践行校训。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一要坚持主导性原则,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二要坚持多样性与趣味性。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选择,趣味性以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三要坚持创新性。创新活动形式,搭建活动平台,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理解和体验,提高他们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公司、福利院等去实践、学习,体验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群体的生存滋味,并建立开展活动的长效机制。

(3)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文化的作用

环境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我们要把校园的绿色文化、标语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整合起来,使各种文化之间相互配合、相得宜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一要让学生作为环境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其中,要让学生们在建设中洒下汗水、闪現智慧,感受自身价值的存在和创造的幸福,从而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二是环境文化建设要回归其隐性教育的本质。标语的设计既要考虑设计的目的,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考虑它与周边环境其它因素的关系,同时一定要适度。

(4)充分发挥媒体文化的作用

我们必须掌握新兴媒体的各种运用形式和功能特性,及时主动地将其运用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中来。一要有效运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QQ等社交网络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思想动态、熟悉学生群体的话语体系;二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要用其厚实的理论功力、动人的语言魅力,良好的品格、满腔的热情与学生沟通,真正承担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培育价值观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我的价值观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