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与效果研究

2017-05-11 14:16李榕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师资双创背景

李榕玲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各大高校全力开展创新教育时,应以何种理念、何种模式去培养不同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去面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地方应用型高校相关内容开始进行分析,阐述对地方高校的界定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等内容,探索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教育机制效果的主要途径,从而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在“双创”背景下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优化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作用,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创”背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4000103

在各大地方应用型高校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时,往往出现跟随重点大学而进行目标盲目设定的情况,这不仅在根本上忽略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机制方面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在“双创”背景下解决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问题,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效果,是当前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内容

(一)地方高校的界定

地方高校存在两种意义上的界定,一种是从行政隶属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管理的各大地方高校,不同于国家部委直属高校;另一种是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不属于大型中心城市、省会、首都的各大高校。地方高校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其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平台等资源方面相较于部属重点大学的资源还存在很大的距离[1]。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成长,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与全国性重点大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设定方面进行一定的区别。同时,各地方高校只有充分利用其与地方密切联系的优势,才能够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挖掘出能够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从而强化教学、研究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得到基础构建,在此基础上制定基本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保证地方高校的发展优势,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在“双创”背景与改革高等教育提升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对培养地方高校研究生机制进行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地方高校不能盲目追随重点大学,应充分分析自身的现实优势,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确立。地方高校在培养研究生人才与制定目标时,就是在对应用型创新进行定位,主要原因如下:

1为满足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最大限度的优化

研究生培养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核心是完成博士研究生教育,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培养为主,具备非常扎实与深厚的系统专业知识以及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是以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为主,具备高强度的专业工作能力与职业技能,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具体操作,解决根本问题的实践型创新人才。按照当前高校培养能力与社会对各种类型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开展分类化改革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必然趋势都是最大限度地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优化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目标设定为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单一的人才目标定位,有部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出现。而地方高校所设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不仅实现了对研究生进行分类的培养,还最大限度地彰显出该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这既是地方高校设定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最大限度优化的重要改革[2]。

2为契合地方高校培养能力而进行的必然选择

由于资金、发展基础、地缘等原因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很多方面都与部属重点大学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例如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科研平台等方面,因此,在学术型高级人才方面,不能与重点大学同日而语。此外,地方高校所在区域主要集中在首都、省会城市等之外,对比重点大学,不仅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也有利于地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与进行产学研联合教育等形式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不能盲目地按照重点大学的目标与计划对地方高校研究生进行培养,要以自身的地域性优势为前提,结合培养能力等因素合理、科学地确立培养目标。地方高校以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设定,不仅能有效地克服自身短板,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这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根本目标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創造了新的时代机遇,还为其带来了新的时代挑战。在“双创”背景下学生个体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积极良好的培养。尤其是高校教育者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制度与理念时,会积极地将学生组织制度模式与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以“双创”的时代特征为引导,保障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从而做到以不同角度看待不同问题、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本质以及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价值创造与自身能力强化,最终达到提升创造力的目标。针对当前“双创”战略活动开展的现状而言,处于全球化竞争激烈中的中国,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第一,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立志服务于科教文化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并积极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开拓学生视野,从而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对人才培养思路进行创新型的转变,更加重视与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在“双创”背景下,面对新的战略挑战,地方应用型高校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研发对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相关计划和项目,转变人才培养思路,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独立自主创造能力的研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高度重视。

三、“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缺乏一定的认识

虽然创新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始推广与普及,并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将创新教育列入教育教学改革范畴之内,但是由于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还缺乏一定的认识,使得创新教育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3]。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将其认为是开展地方性甚至是全国性的赛事,只要积极参赛并获得奖励才是真正地响应国家号召。这种偏激地开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活动,正是忽视创新教育核心目标的明显表现,不利于对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

创新教育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备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非常高的基础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在招聘与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时,只看中他们的高学历与科研能力,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经验要求较少,致使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课程时,因教师自身缺乏跨学科背景与创新实践经验,反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因为教师精力有限,无法系统地开展创新教育课程以及无法对创新教育课程做到深入研究。此外,部分高校对创新教育的开展都是以学生工作、团委等人员为主完成课程讲授,不仅缺乏专业性,还缺少深厚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因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的问题而导致的。

(三)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

由于地方各高校对创新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大部分局限在相关比赛指导当中,并且没有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不能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进行深入教育,同时与专业教育的联系也比较松散,致使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创新教育的作用,导致对创新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由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问题引发的不良效果,不仅难以系统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不系统、完善,只是以选修课的课程模式存在,导致创新教育本身无法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不仅是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不足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培养的主要元凶,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相互支撑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薄弱,都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

四、“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改革效果途径研究(一)成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

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是解决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问题的唯一途径[4]。第一,摆正目标,从顶层设计开始着手,从地方高校校级层面出发,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创建以校领导为首,校内各个相关部门参与的创新教育专门机构,保障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安排日常教学、创建相关教育平台、构建实践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类型比赛等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在创新教育专门机构的运作与统筹管理下,不仅能够将全校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还能够将创新教育与高校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目标的尽快实现。

(二)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

当前,有很多地方高校在创新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储备不足,而培养人才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因此,要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为高校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整合校内师资,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

第一,在地方高校创新教育课程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各地方高校可以采取整合校内师资的方案,建立自身校内师资库,从而将具备多种素质、专业型教师人才纳入师资库,进而根据教师的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相关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与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融合设计,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创新教育价值,实现各专业教师积极并顺利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在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第二,地方高校可以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聘请专家担任创新教育课程教师,强化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指导,从而解决校内师资短缺的问题。

2加强对创新教育授课教师的培训

首先,聘请校外专家对本校内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本校内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为校内教师提供各种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授课外出培训,使教师获得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能够对教材进行更新,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最后,鼓励校内教师进行相关创新教育锻炼,积极参加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要充分利用本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训平台与基地,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力度,并定期组织教师完成相关创新教育培训[5]。

(三)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多样形式的实践平台

(1)各地方高校在努力完成创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先创建完善全面、系统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创新教育的基础课程划分到通识课程的范畴之内,并结合专业特色和本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共同创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在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上,最大限度地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充分地发挥出最大价值,从而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现实生活当中;其次,开设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课程,例如,创新方法课程、实训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同的实践渠道和机会,这样不仅能够积极地促进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2)依托校内外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践基地等资源,创建形式不同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各个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项目研发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组织相关赛事,从而充分利用不同的实践平台,为应用型学生开设第二学习课堂。同时,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立,还能通过对創新项目的指导发现优秀团队或优秀人才,将更为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推出,最短时间内实现成果转化,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加强对他们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教育水平。

(3)在创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与政府、企业、校友等不同资源积极配合,以多种渠道共同构建校外的创新实践基地,要对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大力筹集,包括场地、资金等资源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将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行积极的推动,从而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产业园建设做出最大努力,为创建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改革,才能够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向多能型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华春革,王晶晶.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3).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4]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人民论坛,2014(20).

[5]张坤朋,何莎莎,王景顺,马发顺.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6).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师资双创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