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山岩壁画色彩在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

2017-05-11 20:56陈亚玩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2期

陈亚玩

摘要:花山岩壁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作为壮族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是壮族人民审美意识的典型表现。而在当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不但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引入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利用岩壁画的色彩进行中国画创作,不但使学生通过探索当地民族历史文化而引发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依据身边的艺术对国画创作进行创新。文章着重研究花山岩壁画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色彩特征、中国画教学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及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花山岩壁画色彩对于当代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对高校中国画教学带来的启示,希望能够为民族区域高校中国画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花山岩壁画;中国画教法;民族文化资源

[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年度一般项目,“左江流域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YB007]

花山岩壁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范围包括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及江州区和扶绥县境内)。花山岩壁画与花山、明江、村庄组成了一个秀美的文化景区,包含约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1]。遗产区面积6621公顷,其中宁明县为第一遗产区,龙州县为第二遗产区,江州区和扶绥县为第三遗产区。目前主要的观点认为,花山岩壁画主体岩画是由2000多年前的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骆越先民用于祭祀留下的岩画。由于沿河分布于明江两岸,因此不论从难度、广度上来讲都是非常大的,不但有考古价值,还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2]。

一、花山岩壁画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色彩特征

花山岩壁画不但记录了骆越人的生活环境,还描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花山岩壁画主要描绘了人物、动物和器物 3类,以人物为主。人物是用线条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有些直接用红色描绘出来。

岩画中的场景宏大,人们或敲打铜鼓,或手持刀剑,或身做娃状,身边环绕各种动物、生活用品,构成了一幅壮族骆越先民的生活画卷,坐船由明江沿江观看岩画,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年前,回到那个人头攒动的盛大狂欢中。

花山岩画的主要场景如图1所示,图中可以看出,人物以抽象的形式出现,主要以蛙的形式描绘出人的大体轮廓,并没有画出人物的面目、表情细节特征。岩画以正身人像为中心,正身人像为由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要挂长刀或长剑,其他人以侧身形象围绕真身人像,双手上举,侧身绕圆跳跃,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祭祀形式,由大祭祀在中间引导,其余人将大祭祀围绕中间,大跳蛙舞[3]。

由于骆越先民对巫术一度崇拜,目前流传于花山附近的天琴文化就是由巫术文化演化而来的,随着时间流逝环境变迁,壁画已经开始剥落消逝。花山岩壁画中所描绘的人物、动物和器物绘画颜料均是赭红色,有专家认为是赤铁矿粉,用動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风格古朴,笔调粗犷,场面十分壮观。花山岩壁画中所描绘的图像极具审美特征,其构图具有疏密、聚散、开合、大小、长短等绘画审美特征,为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中国画教学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

近年来,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为目标,服务当地的经济与民族文化发展。因此,通过对花山岩壁画色彩国画教育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推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服务当地的经济与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们对左江流域花山岩壁画的色彩有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对于我们在高校教学和绘画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源。

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当地的国画艺术家及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研究花山岩壁画,并将其融入创作及艺术教学中,使用民族特有的创造性利用左江流域花山岩壁画,重视地域性文化和花山岩壁画艺术的开发利用,补充鲜活的本土视觉文化课程资源。这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尊重多元文化、应用民族文化理念的一种表现,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将花山岩壁画色彩引入中国画教学中,利用花山岩壁画的图像特征及色彩运用在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中,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而是将民族特色的岩壁画融入创作中,将少数民族的艺术与大众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包容并进的思想将特色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也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

就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而言,本文主要是针对左江流域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为例进行分析。身处在广西左江流域一带更有利于我们去学习研究花山岩壁画色彩,对左江花山岩壁画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构建了主客体的密切联系,是生活的感受和对其文化的理解,催生了本文。

三、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

花山岩壁画这种具有主观意向性的赭红色具有象征意义:红是火的色彩,表示热情奔放,喜庆的日子用红色;红色又是血的色彩,因此红色象征着热情、喜庆、幸福、革命;另外它又象征着危险、死亡;同时红色有时也给人以恐怖的象征。相传花山岩画是前人为了祭祀而画在崖壁上的[4],通过赭红色强化岩画中的内容和画中人物的象征性,起到生活与崇拜感化的作用。

色彩作为在缺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古代一种对文明的追求,是少数民族绘画语言的重要要素之一,不仅是情感的符号和载体,更是少数民族对于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6]。在现代文明发展条件下,中国画的色彩发展已经极具多元化,但是花山岩画的色彩还是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迪,如何将民族的色彩运用到中国画课程教学中,让古代的淳朴的智慧照耀后人也是美术创作的一种贡献。研究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但可以开拓“中国画创作”这门课的新途径,也可以唤醒对于花山岩画的重视,进而得到更好地保护,研究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因此很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诸多文化形式的孕育下,形成深刻的印记传承在汉民族的审美情趣中,代代相传。人们对色彩的表达与运用也更加敏锐,在使用颜色创造颜色时非常讲究。中国画教学的传统色彩观是“随类赋彩”和“墨分五色”,是基于中国古代建筑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中国画逐渐从石窟里的壁画走到绢本设色重彩,宋元初水墨的出现,明清时期各种绘画流派的兴起,都在演变、发展。就民族文化与色彩的运用而言,世界各国各民族由于民族风俗与民族感情,并由于地理等因素对色彩的喜好,尤其集中体现在民族色彩感情的象征性上尤显突出[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中国画教学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尝试将花山岩壁画色彩运用于中国画课程的教学中,不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花山岩壁画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发出灿烂光芒。在教学中将民族特色的花山岩壁画色彩在国画创作中进行合理运用,不但能让学生提升色彩运用能力,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富强.对左江流域岩画的新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2015,(04).

[2]黄伟林.花山岩画与广西文学——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文学叙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3]邱玉红.左江花山岩画与壮族文化研究综述[J].百色学院学报,2015,(01).

[4]秦贺.广西花山崖壁画舞蹈形象研析[J].音乐大观,2014,(03).

[5]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07).

[6]齐雪松,贺明.花山岩画人物图像之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3,(05).

[7]黄禾雨.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1,(06).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