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7-05-11 08:58:16韩德民卢九星李星明李建
中国工程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服务业医疗服务

韩德民,卢九星,李星明,李建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2.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100005;3.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100069;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0)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韩德民1,卢九星2,李星明3,李建4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2.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100005;3.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100069;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0)

为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于2015 年启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课题自启动以来,组织了28位院士和150余位专家,对京上广深等一至三线共12个城市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本文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健康服务业的概念、内涵、发展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国内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建立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为目标,对健康服务业的定位、发展思路,城乡理想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养生养老、医养结合、健康保险、社会办医、金融保障等重点问题,提出了为顺应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顺畅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相关建议。

健康服务业;全民健康;发展战略

一、前言

我国健康服务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大方向[1]。至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达50.5 %,成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主导力量[2]。现代服务业包括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引擎,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内容。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中明确提出“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今后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并要求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将成为“十三五”经济转型的最大潜力和亮点,与“大健康”概念相关的健康服务业开始快速崛起,成为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基于此,中国工程院在2015 年率先启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本课题经过系统研究,业已初步形成咨询报告,提出了多项重要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二、健康服务业的概念和特点

(一)健康服务业的概念及内涵

健康服务业(healthcare industry)是以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贯穿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环节的产业集群。它以大健康观为前提,面向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包括了所有与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业;以社会健康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机构为主的健康保险(保障)业;提供健康体检、健康咨询、调理康复、健康护理等服务的健康管理和促进业;医疗旅游、健康养老、智慧健康服务等与其他产业融合而成的新兴健康服务业;还包括与健康相关产品批发、零售、租赁、研发、教育、商务服务等的相关支撑产业。

(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1. 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

健康服务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群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温饱水平时,为满足基本刚需,人群被动消费健康服务产品,健康服务业仅表现为医疗服务业;当恩格尔系数越过温饱阶段,健康需求快速扩张,人群开始主动消费,产品逐渐丰富,健康服务业向外延伸、快速增长;当恩格尔系数进入富裕阶段,健康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健康服务产品交叉、融合、渗透到多个领域,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8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 % [4],已经越过温饱阶段,向富裕阶段转变,提示我国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已经明显提升。

2. 依托人口分布形成空间集聚性和网络性

健康服务业由于与人发生直接关系从而具有集聚性和网络性相结合发展的特征,适宜依托城市特别是人口集中居住区进行集聚发展,并通过医疗服务网络对外进行辐射。医疗中心地区聚集了众多服务设施,除了医疗机构还包括公园、动物园、博物馆和医疗人员公寓等设施,区域外新的医疗设施也逐渐向医疗中心地区靠拢。休斯敦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市,全美国第四大城市,墨西哥湾沿岸最大的经济中心,休斯敦医学城就是借助于优质资源的空间集聚性和网络性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医疗服务集团,形成了医疗与中心城区互动融合发展的局面。

3. 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健康服务业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健康服务业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增强劳动力素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保障,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另一方面,健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生产过程中健康服务业生产者需要与消费者面对面,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客观上使健康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劳动吸纳能力,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4. 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条长,投资大且风险高

健康服务业内容广泛、技术含量高、投资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相关人力资源成本高。从整个产业链条看,健康产业也拥有高端、中端和低端的环节。从全球视野看,由于各个环节对生产要素需求的不同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客观上形成全球各地不同的比较优势,这就给健康产业各个环节在不同区域间进行转移提供了可能。

三、中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

(一)增长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业体系涵盖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行业,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健康产业现已初具规模,但是整体规模较小。我国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 %~5 %,远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2012年美国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16.9 %。

(二)进入快速增长期

2013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全面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要求健康服务业释放产业活力,其发展明显提速(见表1)。2014年我国包括传统医疗服务业和医药流通环节的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2010—20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9 % 。药品制造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62 %,社会健康服务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12 %,医疗器械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88 %,医疗旅游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89 %。随着我国相关服务业促进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健康服务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表1 2010—2014年中国健康服务业部分行业总收入 亿元

(三)以医疗旅游为代表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医疗旅游,也称保健旅游、健康旅游,是将旅游和医疗健康服务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2011年国际医疗旅游业全球产业规模超过7 500亿美元[6],被50个国家(地区)确定为支柱性产业。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报告显示,亚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富发展潜能的医疗旅游服务市场,医疗旅游产业正以每年20 %~30 %的速度增长。我国尚未出台有关医疗旅游的全国性政策细则,医疗旅游规模化开发尚无人监管。

(四)存在的问题

1. 健康需求增长速度大于提供增长速度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2 %,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 %。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含计划生育)为13 154亿元,是2008年的4.1倍,比2015年增长10 %,占财政支出比重的7 %。这个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南非等。占健康服务业重要比重的预防服务费用只占卫生经费总额的7 %,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有6.48 %,其中具备程度最低的是慢性病预防方面的相关素养,基本医疗素养次之。

2. 生物医药技术基础薄弱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核心技术不高,没有足够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医药的进出口增速快速下滑,主要医药产品进口集中在西药,而出口则是面向新兴国家。在医疗器械进出口方面,进口集中在高端产品,出口集中在中低端产品,转型压力很大。

3. 对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配套政策体系引导。各企业、投资机构认识不足,忽视健康医疗行业自身成长特点,缺乏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的孵化能力及对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的整合能力。公众对行业及市场信心及信任不足,包括医疗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保健品的过度宣传。我国健康服务业基础建设还非常薄弱。

健康服务业落脚在“服务”二字,但我国社会各界对“服务”二字的内涵理解、人文基础、物质基础建设都还处在发展阶段。尤其是我国当前健康服务信息化的标准化缺乏,导致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缺乏基本保障。对健康服务业的总体认知不足,认识有待提高,政府尚未充分认识到健康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次,企业对健康服务业及其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其发展格局仍处于点状的、局部的发展状态,品牌较弱,产业中介服务较为欠缺,未能成为吸纳产业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磁场。

4. 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健康服务业关联教育起步晚,缺乏国家主导的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规划。同时,相关资格认证不完善,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造成市场认可度不高,参培门槛低、培养机构混乱的现象;各行业培训体系建设薄弱,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开展范围有限。我国健康服务业人才缺口巨大,以养老为例,我国现有老年人口2.22亿,需要4 933万名养老从业人员,但根据民政部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持证上岗的从业人员不足10万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7]。

四、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与思路

(一)发展目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明确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目标也是全民健康,重点解决健康服务需求的“可及性”和“系统连续”,强化对生命不同阶段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效干预,实现惠及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二)发展定位

不断创新健康服务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健康服务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重要地位,为传统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支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产业集群、大健康大数据提供支撑,为全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撑,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三)发展思路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服务业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相结合为手段,以建立上下游价值链、整合产业生态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健康服务业集群为突破,以攻克先进生物医药技术为主要任务,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打造国家级服务业集群

整合一线城市医药卫生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以一线城市现有医疗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整合医疗卫生健康资源,组织健康服务业创新联盟,加强健康服务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客户的、以高端医疗为主的健康服务业集群。

2. 结合区位优势走全面、特色发展之路

结合城市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健康服务业各环节的发展,实现以医疗卫生事业带动周边、下游服务业的按需增长。将健康需求上升至民生的高度,全面布局,以切实解决当地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健康服务需求为目的,增强健康服务产品可及性。政府需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变换健康服务发展形式,如在西部地区侧重发展健康农业、健康生态、健康食品等特色服务业,南部地区可着重发展健康养老、健康养生等服务业,北部地区可培育避暑旅游、冬季特色旅游等服务业,中部东部地区则可努力形成医药生物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等。

3. 着眼国际市场,形成全球化发展路线

依托我国传统医药资源优势,依靠“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养生保健和替代疗法,或依托区位优势形成局部医疗高地,走全球化的发展路线。例如北部地区面向中亚、朝鲜和俄罗斯、东盟等地吸引客户,依托当地优质疗养地和疗养院,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建设以疗养为主的医疗旅游中心;海南省、秦皇岛、厦门等城市可利用现有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医疗旅游区。

4. 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侧重于健康服务链上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拓展丰富健康服务业内涵。鼓励社会办医是健康服务业的首要任务,加强现有制度的执行监督,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加强专科医院建设,释放社会资本在专科医院建设方面的生机与活力。

5. 重点加强健康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低成本、数字化的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开发可便携的健康数据采集装置,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和云技术,互通互享健康大数据,搭建完整的健康信息平台。推广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平台,使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至基层,实现健康服务的时空可及性。建立完整的医疗职业道德诚信体系,依靠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完善诚信服务制度。

五、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建议

考虑到我国健康服务业分类复杂、互有交叉且各地优势不一等特点,本文建议:从鼓励行业扩大供给、刺激人民消费需求这两个维度着力,进一步放宽原有政策体系的约束,逐步建立符合实际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

(一)加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服务的力度,增强我国健康服务业基础性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从整体上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中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多,但规模较小且服务能力较弱。由此,应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及时对外发布机构的规划设置、布局调整等方面的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负责部门以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开办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简化立项、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继续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布局、规模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准入限制进行放宽。同时,还要通过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放开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目前社会办医的核心政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成为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业乃至整个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明确社会资本的概念、办医性质及其功能定位,协同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的机制改革、完善分类管理政策体系,帮助非公立医疗机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建立政府补助机制使得非公立医疗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二)大力发展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强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

首先,要强化健康管理产业的政策支撑,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健康管理行业标准,形成国家层面的健康管理评价与数据信息的标准体系;其次,要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监督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有序竞争,打造健康管理品牌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消费市场的供应能力,逐步建立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完善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教育、干预等服务流程,充分结合现有医疗、网络等平台资源,加大对健康管理大数据的开发,推进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再次,要增加对健康管理行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及时总结厦门等地的先进经验,积极在各地开展健康管理师培训工作。对考核和培训相关机构实行统一管理,行政部门结合行业组织共同制定培训方案、考核标准、考核方法,要有明确的从业资质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要促进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两个行业的对接,通过早期的健康管理和及时的健康服务达到减少医疗支出、降低医疗保险赔付、规避医疗及道德风险等目的,实现参保人、健康管理机构和健康保险机构的利益统一,通过调整健康管理服务的投入结构,合理确定政府、健康保险机构、个人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投入占比,对各收入水平、年龄阶段、健康状况的人群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上述投入比例以及服务内容,以提供更为可及、适宜的健康管理服务。

(三)依据我国国情,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将养老服务业明确定位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应积极鼓励和重点扶持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建成国家养老服务实验区,探索创新出一条适合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路子。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抓好政策督促落实。目前,国家养老服务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建立兼顾城乡、地区均衡发展的机制,深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实现养老服务业投资的多元化。因地制宜,以生态环境为依托,融入传统医学,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和新标准。提高养老机构的经营效益,政府通过政策调控、财政资助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鼓励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形成规模集约效应,降低成本,缓解养老供需矛盾,优化服务及质量,开发多种形式、多需求层次的养老服务和产品,做到福利化和商业化共同发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有高校资源和信誉高的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完善养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大力发展健康保险业,为我国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提供支付保障

1.完善医疗保险的代理人购买战略

国际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是逐步整合保险品种,形成处于垄断地位的单一保险支付主体。医疗保险机构承担为居民购买医疗服务、预防服务等职责,同时监督医疗服务质量。结合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框架,建议在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三保合一的医疗保险支付主体,形成谈判优势、集体购买优势、战略购买优势,发挥医疗保险的代理人角色,履行为投保人健康管理的职责。在此基础上,探索将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疗机构的运营经费也通过医疗保险机构支付,形成钱随人走的补偿模式。

2.建立完善的弱势人群疾病风险保护机制

通过完善商业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保险,或者建立补充保险,设立个人或家庭自费费用的封顶线。具体的标准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判断标准,当年医疗费用超过不同等级的家庭收入的40 %时,不再缴纳个人自费部分。同时可以建立医保制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参保人群灾难性支出的发生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3.建立适宜的健康付费战略

根据国际上鼓励健康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多缴费的原则,探索研究建立适宜的为健康付费的战略,例如征收基本医疗保险税、健康环境破坏处罚金等。在明确各级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建立与职责相匹配的税收机制。可参照国际经验,推动征收烟草健康保障税专项用于充实基本医保基金。同时可以探索重污染企业的健康风险金、环境污染处罚金,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业发展。

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错位发展,丰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助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

(五)促进体医结合,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体育医疗融合是解决全民健身工作的技术核心。建议要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并规范体育健身服务业的行业管理。政府应完善政策法规,既要符合行业发展特点又不可束缚其发展活力。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使“运动是良医”的思想深入人心,促使人群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健身中,享受合理的体育健身带给生活、工作的无穷愉悦。把“终身体育”的真谛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体育健身服务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服务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专门人才欠缺,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应系统培养专门人才,注重管理、经济、营销、体育、医学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以健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养生康复服务

国家统一规划,不断扩大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服务试点(含社会办医机构),发挥中医院的龙头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发挥特色优势,加快中医养生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准入试点、规范管理等工作,为行业政策、标准制定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相关机构资质的审批、相关从业人员的准入和保健服务的详细内容进行规范,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整合中医药优势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积极拓展不同民族区域中医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对中医养生旅游市场进行配套开发。加强中医药服务人才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中医药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类专业,加快培养中医预防保健专业技术人才。

六、发展健康服务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开展国家基础研究,夯实创新基础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应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力度,建立企业参与分配科技成果红利的机制,形成合力,为健康服务业内各个领域创造、创新产品,改善研发环境,打造创新基础,直至健康服务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将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转变发展模式,重视创新研发和内部管理,充分结合我国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开发高质量、创新性的产品,满足居民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二)注重运用第三方管理机制

建立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企业或从业人员的准入认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服务提供和产品生产进行检测评估并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行业协会也应发挥其引导和监管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形成政府主导,第三方组织协助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多元化行业监管体系,共同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推动健康服务业有序发展。

(三)完善国家健康服务信息化基础

完善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医疗服务管理平台、医疗保险管理平台、健康服务产品流通管理监督平台等,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交换规范。进一步完善医院医疗、医疗保障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使现有信息资源和网络设施尽其所用,争取早日实现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信息的充分流通与共享。加快各种线上健康服务的建设与普及,如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加快远程医疗进程,并以面向偏远、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的远程会诊、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以及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以达到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规范运作。给予适应广大农村和乡镇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的低价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研制、推广工作相应的政策与经济支持。逐步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的应用与普及,开发可便携的健康数据采集装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相融合,不断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的智慧健康服务水平。

(四)增强居民健康消费理念

发展健康服务业有赖于居民健康理念的转化与提高,而“投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其中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健康、养生文化,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如吸烟、食用快餐食品、缺乏运动等,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符合时代与社会进步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指导居民健康消费,逐步形成投资健康、珍惜健康、提升健康的理念和文化素养。鼓励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开展公益宣传,宣传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例如学校的体育锻炼场所对公众开放等。

七、结语

健康服务业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健康服务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致谢

感谢“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顾问组各位院士专家的指导,感谢项目组各位专家的参与,感谢参与项目的所有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

[1]陈佳贵. 工业化蓝皮书: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Chen J G. Blue book of industrialization: Report on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1995–2010)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Academic Press, 2012.

[2] 苏诗钰.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5 % [N]. 证券日报, 2016-02-04(3). Su S Y. The value-added of service industry in 2015 accounted for 50.5 % of GDP [N]. Securities Daily, 2016-02-04(3).

[3]罗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 [N]. 科技日报, 2016-10-26(1). Luo H. “Healthy China 2030” planning outline [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2016-10-26(1).

[4] 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6年中国GDP、恩格尔系数、城镇化率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 [EB/OL]. (2016-09-05) [2016-11-16].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9/445170.html. China Industrial Information Network. An analysis of China’s GDP, Engel’s coefficient, urbanization rate and resident’s disposable income in 2016 [EB/OL]. (2016-09-05) [2016-11-16].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9/445170.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EB/OL]. (2013-09-28) [2016-11-18]. http://www.gov.cn/ xxgk/pub/govpublic/mrlm/201310/t20131018_66502.html. State Council of the PRC. 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EB/OL]. (2013-09-28) [2016-11-18]. 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310/ t20131018_66502.html.

[6]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 关于推进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 [J]. 中国科技产业, 2016 (4): 32–33.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Taiwan Democratic Self Government. Proposals o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J].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 2016 (4): 32–3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 [J]. 中国社会工作, 2011(36): 6–12.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the PRC. National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for civil personnel (2010–2020) [J]. China Social Work, 2011(36): 6–12.

A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a’s Healthcare Industry

Han Demin1, Lu Jiuxing2, Li Xingming3, Li Jian4
(1.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 China; 2.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romotive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Beijing 100005, China; 3. 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4.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ealthcare industr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launched a major advisory implement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and project in 2015: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Healthcare Industry project. Since the start of the project, the project team has organized 28 academicians and more than 150 experts to conduct an extensive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a total of 12 cities, including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Shenzhen, and other first-, second-, and third-tier cities. Based on this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im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the domestic healthcare industry in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healthcare security system that includes full coverage and complete processe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and of the ideal healthcare modes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s. Next, in view of key problems such as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healthcare for the aged, the combination of healthcare with medicine, health insurance,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security for healthcare syst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urity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healthcare industry, and makes relevant suggestions.

healthcare industry; national health; development strategy

R-01

A

2016-12-20;

2017-02-28

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E-mail: enthandm@126.com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2015-ZD-06)

本刊网址:www.enginsci.cn

DOI 10.15302/J-SSCAE-2017.02.004

猜你喜欢
服务业医疗服务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中介服务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