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鑫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0)
2013—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药房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
樊 鑫*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药房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限定日剂量分析方法,对2013—2016年我院门诊药房口服降糖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和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6年我院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相对稳定,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磺酰脲类药物的销售金额各占近1/3的份额。4年来,二甲双胍的用药频度排序均居第1位;格列齐特用药频度增长较快,2015年其用药频度排序超过阿卡波糖,居第2位;格列奈类药物和新型降糖药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使用量较小,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量最小。结论:我院门诊糖尿病患者对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和阿卡波糖的选择倾向性较大,上述药物居主导地位,与《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3版)的要求基本相符。格列奈类药物及新型降糖药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未能得到广泛推广。
口服降糖药; 销售金额; 用药频度; 限定日费用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其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根据病因学证据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合理用药、自我监测和糖尿病教育[1]。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治疗以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糖药为主。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分为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如磺酰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促进血糖降低的药物(如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现对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年来门诊药房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从我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取2013—2016年销售的口服降糖药的原始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和销售金额。采用Excel表格对门诊药房口服降糖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和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等进行统计并排序,同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参考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合作中心指定的数值确定,未收录的参考《新编药物学》(17版)[2]中成人常规日剂量的最高值,新药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DDDs=某药的总用量(g或mg)/该药的DDD,其值越大,表示该药的使用率越高。DDC=某药的年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其值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
2.1 我院门诊药房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
我院口服降糖药种类包括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格列奈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2013—2016年,我院门诊药房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排序基本保持不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销售金额排序稳居第1位,其各年销售金额构成比均>30%;磺酰脲类药物销售金额排序居第2位,其各年销售金额构成比均在25%~30%区间;双胍类药物的销售金额排序居第3位,其各年销售金额构成比约为20%;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格列奈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销售金额排序分别居第4、5、6位,且所占份额较小,见表1。
表1 2013—2016年我院门诊药房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
2.2 我院门诊药房各种口服降糖药的DDDs及排序、DDC
2013—2016年,我院门诊药房二甲双胍的DDDs排序始终居首位,2015年其DDDs较2014年略有降低,但2016年较2015年增长了11.49%;格列齐特的DDDs逐年增长,2015、2016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增长率分别为29.06%、16.62%,2015年其DDDs排序超过阿卡波糖跃居第2位;2016年阿卡波糖的DDDs增长率较高,达11.40%,但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的DDDs均呈降低趋势;格列奈类药物及新型口服降糖药西格列汀的DDDs较低,且呈逐年降低趋势,见表2。
表2 2013—2016年我院门诊药房各种口服降糖药的DDDs及排序、DDC
由表2可见,我院门诊药房口服降糖药的品种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格列齐特、那格列奈、瑞格列奈和西格列汀。除米格列醇和西格列汀不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其余均在目录范围。
由表1可见,2013—2016年我院门诊药房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销售金额始终居第1位。我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由表2可见,其中阿卡波糖的DDDs最高,伏格列波糖次之,米格列醇最少。虽然阿卡波糖的DDC相对较高,但其DDDs排序一直稳居前3位,是我院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伏格列波糖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阿卡波糖小[3],DDC也低于阿卡波糖,但其DDDs排序一直稳定在第4、5位,且有下降趋势,可能与医师的用药习惯有关。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食物的多糖分解,使糖的吸收相应减慢,从而降低餐后血糖,亚洲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更有利于该药发挥作用[4]。阿卡波糖还可使糖耐量异常患者转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是目前唯一具有糖耐量异常适应证的药物[5]。其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高,一般可作为轻型肥胖、老年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6]。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类似[7]。
由表1可见,我院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稳居第2位。我院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有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由表2可见,其DDDs由高到低排序为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格列吡嗪,2014—2016年,除格列齐特的DDDs有较大增长外,格列美脲和格列喹酮的DDDs均呈降低趋势。格列齐特缓释片的半衰期较长,作用较持久,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3年来其DDDs持续增长,且2015、2016年增幅均较高。格列美脲为第3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起效快、药效维持时间长、较少增加体质量、较少引起低血糖,并且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优点[8],但其DDC几乎是格列齐特的2倍,这可能是其DDDs低于格列齐特的原因。格列美脲的缺点是不能持久稳定地保护人体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意即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失效[9]。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发挥作用。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但其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合用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是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一线、全程、起始和基础治疗的药物[10-11],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12]。由表1—2可见,我院双胍类药物只有二甲双胍,4年来其销售金额排序均居第3位、DDDs排序均居第1位,说明其治疗地位肯定,符合指南推荐意见。此外,二甲双胍的DDC约为2元,经济性较好。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为新型降糖药,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安全、有效,单独使用不增加体质量,低血糖发生风险较低,优于多数口服降糖药,其国内外治疗地位不断提升[13]。大量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其能减少β细胞凋亡,延缓疾病进程,有望从根本上遏制糖尿病的进程。由表1—2可见,我院口服降糖药中西格列汀的DDC最高,但其销售金额构成比仅为6%~8%,说明其在我院的应用较少,可能与其价格较高且不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有关。
格列奈类为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其作用快于磺酰脲类药物,餐后降血糖作用较快;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餐前15 min服用,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可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其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4]。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两者机制互补,可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15]。由表1—2可见,我院格列奈类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但其销售金额与西格列汀接近,DDDs排序靠后,说明其在我院也未得到广泛应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其会加重人体骨量的丢失,加速患者骨质疏松的进展,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风险[16]。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罗格列酮会大幅度增加心脏病发作及猝死的风险[17]。与罗格列酮比较,比格列酮使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死亡的风险较低,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比格列酮可能增加膀胱癌的风险。我院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只有比格列酮,基于上述原因,其销售金额构成比仅约3%,且2015年其DDDs降低了27.63%,虽然2016年其DDDs有小幅度回升,但整体份额较低,前景堪忧。
《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3年版)[18]指出,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首选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糖尿病患者可一直使用二甲双胍。不适合二甲双胍的患者可选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如单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本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院门诊医师和患者对二甲双胍、格列齐特和阿卡波糖的选择倾向性较大,这3种药居主导地位,与《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3年版)的推荐基本相符,但格列奈类药物及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未能得到广泛推广。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慢性病,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给药,合理使用抗糖尿病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崔玮娜,刘翠宏,张洪娟.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应实现自我管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7):672.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5-662.
[3]陈平.伏格列波糖片与阿卡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副作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73-74.
[4]顾觉奋,黎肇君.微生物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国内外生产情况及市场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2,10(1):46-52.
[5]张瑞霞,杨凤英,卓文海,等.阿卡波糖的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12,31(6):360-362.
[6]侯剑萍,熊雪丰,邝赛玲.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使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4):3183-3185.
[7]廖音,史丽敏.我院2012—2014年门诊降糖类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21):2927-2930.
[8]郭晓惠,吕肖峰,韩萍,等.格列美脲起始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GREAT研究亚组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2):979-983.
[9]王正雨.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的用药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2):293-295.
[10] 李星霞,余奇,郭澄.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8):760-763.
[11] 马李夏子,钱小亮,胡冬梅,等.2013年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2):1363-1365.
[12] 周燕军,楼燕,饶跃峰,等.2011—2013年杭州地区20家医院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J].药品评价,2014,11(24):32-35.
[13] 陈文文,党和勤,耿涛,等.新型降糖药DPP-4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6):511-517.
[14] 蔡晓凌,周灵丽,罗樱樱,等.瑞格列奈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907-912.
[15] 孙山,樊新星.成都地区11家医院2011—2013年口服降糖药利用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4(9):551-554.
[16] 王静.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12-613.
[17] 丁晶,刘东.武汉地区34家医院2011—2013年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26):3635-3639.
[1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893-942.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in Outpatient Pharmac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During 2013-2016
FAN Xin
(Dept.of Pharma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Henan Zhengzhou 450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in outpatient pharmac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r hospital”) during 2013-2016. METHODS: Consumption sum ranking and 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 methods were adop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application data of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in terms of categories, consumption sum, DDDs and defined daily cost(DDC), ect. RESULTS: The consumption sum of different kinds of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were stable during 2013-2016, among which the consumption sum ofα-glucosidase inhibitor and sulfonylurea accounted almost 1/3. For four years, the medication frequence ranking of metformin took the lead. The medication frequence of gliclazide were in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ranking of which dominated the second place and over acarbose in 2015. The consumption amount of glinides andnew antidiabetic drugs of DPP-4 were small, and TZDS drugs was the least. CONCLUSIONS: Metformin, gliclazide and acarbose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out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and the selection of propensity in diabetics are larger, which is conform to Guide to Chinese Type 2 Diabetes(2013). Meanwhile, glinides and new antidiabetic drugs of DPP-4 are not widely applied.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Consumption sum; DDDs; DDC
R977.1+5
A
1672-2124(2017)04-0537-04
2016-12-12)
*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357533358@qq.com
DOI 10.14009/j.issn.1672-2124.2017.0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