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凤娟 周洁 李俊 陈涛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34-01
仔猪病毒性腹泻一直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导致仔猪腹泻的病毒种类很多,临床上常见的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腹泻一旦发生,将会导致仔猪病死率较高,即使耐受过的仔猪也会出现生长迟缓,易形成“僵猪”,如果该病不能及时被治疗和控制,必会引起饲料报酬降低,猪增重下降,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原因和临床诊断提出相应控制策略。
1 原因
病毒侵入仔猪小肠淋巴结,然后再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内大量繁殖,由感染处扩散造成小肠绒毛上皮受损,绒毛脱落,小肠吸收不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减弱。完整的肠道免疫需要2月龄才能发育完全,在此之前仔猪不能消化糖类和蛋白质,导致乳汁中的糖类消化不全被肠道菌分解成有机酸,使肠液渗透压增高,液体不能及时排出,最后导致腹泻。
2 临床诊断
2.1 猪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性疾病,多发生在12月到来年的2月份,主要感染5日龄以内的仔猪。其特征为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稀便、脱水,患病猪体温不升高或者轻微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弱,患病猪日龄越小临床症状越重。剖检病死猪呈现小肠肠管内因充满黄色的内容物而胀满,肠壁变的很薄,肠系膜血管充血严重并呈树枝状分布,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周龄以内的仔猪。患病仔猪通常在吸吮母乳后发生呕吐症状,不久即出现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灰色水样稀便,粪便之中常常混有没有被消化的凝乳小块,粪便恶臭难闻,仔猪体重迅速降低,严重脱水,并多在2-7天内发生死亡。剖检可见肠壁菲薄且无弹性,空肠肠管扩张,肠内充满黄色带泡沫液体及乳凝块。胃肠黏膜充血、出血、胃内充满凝乳。
2.3 轮状病毒病
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以猪厌食、呕吐、下痢为临床特征的一種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猪,死亡率可高达一半以上。病猪精神萎靡,不喜走动,常常在采食后发生呕吐,排出黄色或灰褐色水样或糊状稀便,并通常因腹泻脱水而在3-7天内死亡。剖检可见胃弛缓、胃内充满未消化食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结肠和盲肠内多因含灰黄色或灰黑色的液状内容物而胀满。
最终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测技术来确定,如分子生物学方法,病原学检测方法或血清学检测方法。
3 控制策略
通常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的日龄越小,病程越短,仔猪的死亡率也就越高,所以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母猪和仔猪要同时进行治疗,不应仅针对发病仔猪进行治疗,对母猪进行治疗也很必要,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母猪再次通过奶水将病毒传给仔猪,如果患病猪出现了脱水现象,还要给患病猪服用葡萄糖或补液盐进行辅助治疗。要想减少养殖场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加强饲养管理
务必做好养殖场内的卫生消毒和保暖通风工作,严格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时刻注意饲料营养均衡,保证猪各阶段生长发育需求,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抵抗力,认真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对于减少疫病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严禁从疫区引种,猪场应实施全进全出,按时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杀虫灭鼠蚊蝇等,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养殖场内猪群最好全部淘汰,空舍,彻底清洁和消毒后再引进健康猪。
3.2 疫苗免疫
对怀孕母猪和刚出生仔猪进行三联苗免疫,注射于后海穴。妊娠母猪产仔前30日免疫注射一次,免疫后15天即可产生较高的抗体,可以为新生仔猪提供含较高抗体水平的初乳,为仔猪提供被动免疫能力;仔猪于断奶后7日内免疫注射一次,可以为仔猪提供主动免疫的能力。
3.3 药物治疗
发现仔猪病毒性腹泻时,应迅速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并加强养殖场及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脱水是导致患病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注射葡糖糖或生理盐水进行补液、收敛和补盐缓解酸中毒,并结合加强护理。对呕吐物和排泄物应先进行消毒半个小时后再进行冲洗,对被污染的用具也要进行严格消毒。病猪隔离消毒并配合使用抗病毒中药,如鱼腥草、柴胡、黄芪、大黄、西洋参等。对7日龄以下的仔猪可用抗生素或抗菌药,如肌注阿莫西林、卡那霉素、丁胺卡那、氟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