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的创新及与刺绣结合的视觉形象探索

2017-05-10 05:47奚燕锋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印花布南通刺绣

奚燕锋,丁 天



南通蓝印花布的创新及与刺绣结合的视觉形象探索

奚燕锋,丁 天

(南通职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从分析传承与创新的关联入手,指出南通蓝印花布唯有继承传统,才能让设计区别于同质化,呈现出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创新设计语言,使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进而使南通蓝印花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以此为立足点,通过设计创新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南通蓝印花布和传统刺绣进行结合设计的途径,通过设计实践探寻二者结合在镂空、透叠、包梗及二维重组等方面的新视觉形象。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创新;刺绣;视觉形象

传承与创新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创作宗旨,继承不是对历史形式的简单照搬,创新也不是无目的的随意勾画。南通蓝印花布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要考虑到新时期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联,在设计中做到既能体现传统民间文化的精华,又对原有材质进行设计创新,并赋以其新的视觉形象,才能使南通蓝印花布在新时期得到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与创新

传统与现代,因时间的距离所显现的结果似乎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着割不断的依存关系。何谓“传统”?著名民艺家张道一先生称:“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就是一脉相传的系统。[1]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民间手工艺现已变得遥远,有些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在时代的演进中,不可能将以前的民间文化传统完全更换,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每一位设计者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哪一天离开过传统?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应更珍惜传统,传统造就了今天,今天则是未来的传统,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吸之不竭的源泉。与过去无缘,必然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逐渐的除旧步新。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现代化应该为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注入新的内容,而不应割裂与传统文华的联系。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应适应时代不断创新,传统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民间文化植根于民族土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一定要与新的事物相碰撞,在碰撞中重组、更新、变异,才能进步。张道一先生曾将我们的民族文化比喻成万丈高楼平地起,民族文化的上升,就好像必须一层一层的加高,不可能只要高层不要地层。因此割裂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传承传统民间文化,不是复古,更不能简单的照搬,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作为文化活动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民间文化,作为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则是现代化。[2]传统并非完美无缺,传统既然是过去人的经验,必然存在过去人的习惯和毛病,我们应该加以仔细分析和研究,弘扬其优秀文化并加以延伸应用。现在国内外有许多设计师都在探索古为今用的方法,寻求艺术设计的民族之魂。如很多国内的设计师将传统的刺绣应用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为现代服装设计增添了传统的艺术魅力;“天意”设计师梁子借用“莨绸”天然形成的肌理纹路,与现代理念进行巧妙构思,成功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且灵秀而深邃的“莨绸”系列,引起国际服装设计界对中国的关注。现代设计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并非倒退,也不可能回到传统的状态,而是现代的传统,是借传统的外在形式来传达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情绪,它强调了主观表现和现代艺术理念的价值。

在当今大量机器复制、产品外貌单一的商品年代,南通蓝印花布坚守传统手工夹染的制作工艺,从本土生长的板蓝根中提取天然植物精华,还要历经浸泡、日晒、河洗,集成多种珍贵的天时地利五行因素,整个过程就充满了艺术创作般的仪式感,这份天然本性、原始的艺术创作,注定了南通蓝印花布的独特艺术身份。而她纯手工的印染方式,环保的工艺流程,又正适应了现代人低碳的生活态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低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切物质也理应本着自然、质朴的渠道进入人们的生活。用蓝印花布创作的产品,使人能感受到那些经过“手工”做出来的物品,它们本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人感觉到温暖,因而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3]蓝印花布与人的关系,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相濡以沫,更能使人感受到从前那个时代里人们曾经珍重的那种待人的“真诚”。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的更新,审美观念的改变,必然增强人们对传统艺术在新的时期的新需求。江西景德镇曹建文副教授曾系统论证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指出艺术的传承就是艺术传统的继承,而艺术的创新必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并对传统艺术生命有更新的作用。[4]旧时一般将南通蓝印花布应用在服装及床上用品中,可以看出,蓝印花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使传统的蓝印花布技艺在新的时期重新回到普遍大众的日常生活,必然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对其材质在延续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蓝印花布以新的面貌与时代相适应,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二、创新的方式

南通蓝印花布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优秀民间手工艺,设计者在进行创新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同时,赋予她新的艺术手法和视觉感受。创新是要赋予旧有的事物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一种现代时尚的语言进行艺术的塑造,使南通蓝印花布经过创新设计既富有个性化、艺术化、实用化的特质,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5]在设计创意时,可以从材质的创新和工艺技巧的创新两方面进行。

(一)材质的创新

某一物体的材质是指提现了原材料的色彩、质地及手感等的综合反映。传统蓝印花布手感上有绵软、稍带立体的花纹触感,整体给人质朴温馨的视觉感受。随着时尚的不断演进,单纯直接运用蓝印花布进行设计,已经不能很好的体现材料的美感。如何创新性的利用并再造蓝印花布的结构、纹理和性质,结合不同的设计领域的需求,进行合理、协调的搭配,成为展现蓝印花布在时尚中魅力的关键。

(1)与传统材料的组合

蓝与白的纯净组合是蓝印花布给世人的传统色彩印象,在对蓝印花布的色彩创意中,也有使用红与白的色彩组合来进行花布配色的,但在视觉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质上要使传统的蓝印花布在材质的视觉效果上有所不同,棉质的红底大花面料是首选。红底大花面料除具有浓郁的民间喜庆之色外,纹样中的蓝色调也和蓝印花布上的蓝色调相呼应,将这一静一动两种不同色调的民间花布进行组合设计,可以拼也可以贴,这种创新组合的设计方法,充分显示了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观念的有机整合,不仅拓宽了设计的视野,也使传统的蓝印花布给人带来绚丽的效果(图1)。

图1 与传统材料组合图2 与现代材料组合图3 与非服用材料组合

(2)与现代材料的组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设计师可以选择多种纤维组合、纹样多变及质感丰富的材料,但时尚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材质如何在流行周期内得到认同,使大多数的人认为可以长久流行、使用,显然现代的面料经过一段周期的使用,也渐渐变得普通而失去新鲜感,单一、普通的面料质感已经无法满足设计师的设计要求。随着回归传统及生态和谐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具传统手工感又适应现代人生活的产品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青睐,因此在进行蓝印花布材质设计时,可以在设计品位和文化的差异间找到立足点,将传统的面料与现代的材质进行叠加组合设计创意,从而构建新的蓝印花布时尚观念(图2)。

(3)与非服用材料的组合

著名服装设计师帕高·拉巴纳擅于应用非服用的材料进行设计,他喜欢使用新奇的材料,打造具有未来感的时装,如以金属圆环缀起塑料圆片,营造出具有透视效果的建筑感造型。他还使用纸张、唱片、铝箔、巧克力、光纤等奇特的材质进行服装的设计,他曾经讲“我不相信任何人能设计出前所未有的款式、帽子也好,外套、裙子也罢,都没可能。时装设计唯一新鲜前卫的可能性在于发现新材料”。这种从另一种角度创造出新潮流的设计观念对于传统蓝印花布的材质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传统的蓝印花布由纯棉织造而成,给人淳朴的视觉感受,在针对材质进行创新设计时,对传统的蓝印花布进行抽纱处理,再刺绣以金属质感的材料,使创新的蓝印花布在传统中又透出时尚、现代的气息(图3)。

(二)工艺的创新

工艺关系到如何将设计效果转化成实物,设计师只有在掌握各种工艺的基本方法和用途后才能更好的在其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一件设计作品的工艺是否到位将会影响到设计整体的最终效果。随着设计思维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将不同的工艺手法应用在传统的蓝印花布创新设计中,将会使蓝印花布以新的样貌呈现在设计师面前,并激发不同的设计灵感。

(1)添加

添加是指在现有面料的表面用相同或不同的质料进行装饰。在添加时,用于装饰的附着物,材料种类繁多,要注意在质感、纹理、光泽、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蓝印花布蓝白分明,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使观者心旷神怡。在进行添加设计,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及其它事物的基本造型做简单、概括性的设计变化,再运用放大、缩小、剪切等手法,尽可能体现装饰形体的简练。(图4)运用无纺布、缎带等裁制出蓝天、白云、星星、绿树、小草、花卉等形态,添加装饰在以蓝印花布为底色的画面中,营造漫天花语、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的效果。

(2)编织工艺

编织工艺主要是通过编结或钩织的手法,将不同纤维制成的绳、线、带或花边等组合,形成具有平滑、凹凸、宽窄、疏密等变化的形态。编织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给人一种手工的淳朴质感,并给人带来温暖的触觉感受,因此,编织而成的物品极易被人们接受。将同样的手法应用在蓝印花布的材质创新设计中,可以大面积的使用编织的技法,在面料的表面装饰蓝印花布纹样,并饰以随意而抽象的流动线条,使整个画面具有流动的美感(图5)。

图4 针脚工艺图5 编织工艺图6 破坏工艺

(3)破坏工艺

NE·TIGER艺术总监张志峰一直怀有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厚重使命感,着力研究中国的缂丝技法。张志峰应用缂丝设计时强调,要“继承和创新,与各种面料相结合,少用和巧用,让缂丝艺术在华服上画龙点睛”,[5]传统的蓝印夹缬手工印染的图案一直给人方正、对称性的艺术形势,在唐代时就是常见的装饰性纹样,因此给人规整的印象。张志峰主张的创新与巧用理念同样适用在蓝印花布的创新设计中,在设计时,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将对称的、规整的纹样用故意的破坏、剪切来打乱,经过重新的工艺技法组合,使其具有结构主义的创新理念,以适应各种创新的设计领域(图6)。

三、结合刺绣的视觉形象探索

中国的刺绣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刺绣是用绣针引各色的彩线,以针线的绣迹将设计好的纹样在纺织品上运针成形。中国历代宫廷绣工的规模就很大,同时民间的刺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四大名绣之外,还有顾绣、鲁绣、苗绣、京绣、闽绣等等。刺绣发展至今,产生了多变的针法技艺:乱针绣、锁绣、挑花、贴布、满地绣、戳纱、刮绒、错针绣、包梗绣等等,这些流传下来的精美工艺本身就可使刺绣作品呈现出多种传神的造型效果,如果将之和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结合设计,又会有怎样的视觉形象?

图7 象形图8 透叠图9 夸张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南通蓝印花布不仅仅是一块面料,她在文化传统、艺术审美领域所展现的无限魅力,使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极具地域性的独特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代表,她传达了一个地域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内涵,将她和传统刺绣进行结合设计,将会使设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1)镂空

蓝印花布以蓝白相间的手工图案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一针上一针下的刺绣针线工艺也能传达出朴素的装饰效果。在白色棉布上仿照蓝印花布经典的小花图案进行镂空处理,同时以单纯而重复的刺绣针脚缝制作为装饰,镂空底部衬托彩色花型面料,蓝印花布的小花图案点缀其上,整幅作品既保留了蓝印花布的手工质感,在整体上又有闹中取静的视觉效果(图7)。

(2)透叠

透叠是运用薄透轻盈的面料进行叠加,体现叠加面料间不同色彩的交叠、融汇视觉效果,或体现叠加面料之下面主体面料的朦胧效果。运用这种逐层叠加的手法,可以为南通蓝印花布带来不同以往的神秘美感,再以手工刺绣点缀白色的珍珠,起到与面料色彩上下呼应的效果,又使平民化的面料透出轻盈的华丽感(图8)。

(3)包梗

在面料里面包裹其他的装饰材料,可以使面料具有更加立体和夸张的外貌,平淡的面料即呈现出趣味、神奇的视觉形象。在运用刺绣针对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形象进行创新设计时,夸张是大胆而新颖的手法,可以将蓝印花布裁剪成宽窄不一的条状,再将条状面料卷成筒形以刺绣的形式固定,面料边缘的毛纤维随意地布局在四周,从而强化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两者结合的设计手法使作品具有未来的形象感(图9)。

(4)二维重组

二维码是快速响应矩阵码的表现形势,简称为QR码。这种黑白图案的小方块频繁出现在网页主页或商品的包装上,消费者利用手机拍摄QR码,马上就能通过手机无线网络登录该产品的网站,实现与网络的无缝对接。QR码凭借便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也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兴趣。[6]为了加强竞争力,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QR码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对人们的影响。设计时可以借鉴二维码的造型,将南通蓝印花布图案排列制成QR码,再以刺绣的形式绗缝,还可以在有花卉的地方进行立体绣,这样QR码不仅“包装”了产品,也使设计作品具有了现代的气息,在享受视觉美感的同时,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感受产品的艺术魅力(图10)。

图10 二维码

四、结束语

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结合设计,可以探寻艺术结合的新视觉形象,也可以使我们抓紧时间,将正在消逝的传统继续留在身边。如果只把南通蓝印花布和传统刺绣等传统艺术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上,而脱离现实的生活,只是在文化意义上进行单一的探索,必将没有生命和未来。只有突破传统艺术的固有组合形式,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注:文中所有图片作品均为作者针对南通蓝印花布进行的设计、创新探索。

[1] 张道一. 中华传统艺术论[J]. 杭州:浙江工艺美术,2001,(4):1-5.

[2] 孙以栋,曹志奎,潘海浩. 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从沈阳·北国之春景观设计谈起[J]. 北京:装饰,2007,(6):127-128.

[3] (日)盐野米松. 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M]. 英珂译.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4] 曹建文.论景德镇青花瓷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J].南京:美术与设计,2007,(3):43-47.

[5] 罗旻,张秋山. 服装创意[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47.

[6] 胡南,朱晓琴,罗悦茜,等. 面料消逝意味着我们还有时间[M]. 北京:服装设计师,2012. 46.

[7] 倪洋. 妙用QR码:打开包装新世界[J]. 装饰,2013,(2):133-134.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Visual Image of Nantong Blue Print Cloth and Embroidery

XI Yan-feng, DING Tian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Nantong Vocational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hering and innovating,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Nantong blue print cloth only has the inheritance of unique tradition,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design from homogenization and presents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unifies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modern life, so as to enable the inheritance of Nantong blue print cloth. Taking this as the standpoint, through design innov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Nantong blue print cloth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s its combination with the design in the traditional embroidery. Through the design practice,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its new visual image of the hollow pattern, the combination fold pattern, package and two-dimensional restructuring pattern.

Nantong blue print cloth; inheritance; innovation; embroidery; visual image

TS941.12

A

2095-414X(2017)02-0056-05

奚燕锋(1977-),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和民间服饰文化.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D760080);南通职业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15-YB-23);南通职业大学教学成果培育点项目(2015).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南通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