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玲
阅读分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问题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值得思考。其实不仅在电影领域,在很多其他领域我们无疑都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我们应该为此多多努力。
与其他类型的影片相比,科幻片凭借瑰丽的想象、酷炫的高科技和震撼的视听效果往往更容易轻松“圈粉”,有的不仅能赚得钵满盆满,还会被观众纷纷点赞并奉为经典,但大部分却是满屏“槽点”,被批得体无完肤。
其中“槽点”的火力大多集中在影片中无厘头的纰漏上。比如《星球大战》中激光武器会释放出炫目的激光束,但实际上人类是看不到激光的。总之,科幻片中类似的科学漏洞不胜枚举,以至每逢科幻大片上映,便有科学家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解惑纠错。
有人说,看电影就图一乐,又何必如此较真?虽说科幻不等于科学,但科学对于科幻作品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科幻又和奇幻或其他幻想类作品有何区别呢?所以,对于科幻片的科学性,还真有不少人在較真。
曾以6.65亿元票房横扫全球的科幻大片《星际穿越》,至今仍被科幻迷们津津乐道,影片中弯曲时空、超光速的惊艳场面使不少科学家“路人转粉”。电影中黑洞应该长什么样?高维度空间的场景如何呈现?这些都是经过仔细计算的。如果没有科学家的专业推算和指导,这部“烧脑”影片仅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很难完美呈现出来的。站在《星际穿越》背后给予指导的这位科学家,便是全球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另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片《火星救援》同样让科学家为之惊艳。影片中对美国太空发展的描述细致且精准,这曾一度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误以为其原著是内部员工所写。其实原著作者安迪·威尔只是一位沉迷于相对论、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的太空宅男。为了确保小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威尔曾从网络读者中挑选了约3000位粉丝来给《火星救援》挑错,并请他们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严谨的小说为影片的成功打好了根基,《火星救援》最终斩获了6亿元票房,并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多个奖项,成为科幻片中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又一经典之作。
从这两部经典影片的制作、票房及影响力来看,严谨的科学性无疑会给科幻片加分不少,观众们也愿意为这种“烧脑”又“走心”的科幻片买单。
如何让科幻片的科学性更经得起推敲,又如何通过科幻电影进行生动的科普?美国国家科学院似乎找到了一条有趣的出路。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了“科学与娱乐交流”的项目,专门负责为科幻电影和电视剧提供咨询,其中就包括了漫威的所有电影,相当于为好莱坞提供了一条“科技咨询热线”。电影《阿凡达》中虚幻的“潘多拉”星球,就是科学家利用新开发的视觉技术帮助该片导演卡梅隆创建的。
反观国内科幻电影的“难产”现象,不禁让人有些唏嘘。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曾为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科幻电影《三体》提供过科学咨询,“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不仅需要专业的电影主创团队,更需要与科幻作家、科学家之间紧密合作与配合。但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与科学家配合参与剧本的原创和监制这种观念还有待升级”。
(林冬冬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