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一场诗词嘉年华暂告一段落。提到“古诗词”,很多同学不自觉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它是晦涩的、附庸风雅的。然而,诗词不是“学霸”的专利,而是每个中国人精神生活、审美世界的一部分。诗词,也不是吟风弄月、忸怩作态,而是当代人认知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一种捷径。
春天悄然而至,飘拂于风里,润泽于雨里,隐身在花丛中,弥漫在草地上,铺洒在银光泻地的江波里。携一双慧眼,穿越千年,跟随“春天捕手”,捉住春光,融进千古传诵的诗篇里,一起吟唱。
春 雨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悟
品读全诗,山间风雨过后的清幽之感迎面扑来。醉归遇雨的词人潇洒徐行,诙谐的语言,旷达的心境。将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春 花
春日游湖上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赏·悟
看到回归的燕子,不禁惊喜于这真真切切的春色。放眼望去,桃花倒映在水中,仿佛蘸水而开。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春 雪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悟
虽为“立春”,但天气仍旧寒冷。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春 鸟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悟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从文字中,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那些被误解的诗词:内涵梗需“理”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误解:床,并非卧榻之意,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于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误解: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误解:“落霞”并非云霞,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误解: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诗词中的绝美意向:悦目更能助高分
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杨柳、兰舟、长亭、關山(月)、鹧鸪鸟等
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如: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冰雪、松、菊、梅、竹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