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晶
摘 要: 近些年双证制的启动和推行,促使院校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本文分析在双证并轨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双证并轨 职业院校 课程设计
目前,双证并轨教育制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逐渐推广,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双证并轨”的含义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双证并轨是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过程,旨在服务于人才培养,促进劳动就业。但是双证并轨不是两种证书的简单相加,也不单单是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增加的一种途径,高职院校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双证并轨不单单局限于课程设计中,也可以深入到指导实训结果考核等方面。
二、双证并轨教育现存的问题
双证并轨教育虽然在部分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看来效果仍然不甚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1)院校认识薄弱,院校对双证制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只是为学生考取证书增加了一条通道,没有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因此没有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不重视双证教育的过程。(2)学生缺乏对考证的认识,由于院校对双证并轨教育认识不清,导致院校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对考证的认识。院校一味关注考试通过率,并不关心学生考什么、为什么要考,等等。(3)师资力量薄弱,双证并轨教育背景下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有实战经验并且对双证教育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的教师。(4)实训条件不足,近些年,无论是技术院校还是高校都进行了扩招,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教学设备和场地难以满足每一名学生的要求,不能满足双证教育的前提条件,这就加大了推进双证制度的难度。
三、双证并轨下的职业院校课程设计
双证制度意味着职业院校进行课程设计时要秉承既传授技术知识,更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设计。近些年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高校,都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应该贯穿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始终。因此,院校需要根据双证制背景,科学设计教学课程。
(一)课程设计
1.学时分配
現如今,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如何对这三年进行学时分配是当前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内容。综合考虑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能力需求,多数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时采用的都是“2+1”学时分配。也就是说,高职前两年进行理论学习,后一年进行实训训练,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丰富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既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又避免“脑袋空空”。
理论课程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通识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可以完全忽略的。学生接受通识课教育,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多了解自身没有掌握的知识技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通识课的学习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即便日后参加工作缺乏空闲时间,也能找到提高自身能力的针对性方法策略。
专业课是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双证并轨条件下,这两部分的学时比例可以设置为1:1。学生既能在专业理论课程中丰富专业知识,进而能够饱满地应对专业资格证考试,又能在实践课程中锻炼实战能力,便于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时间,校方一定要本着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能力、知识的目的设计课程,所以“2+1”的学时设计是相对合理的。
2.教学方法
双证背景下进行课程设计,锻炼学生技能是关键。实际训练课程不应该直接通过老师传授,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实际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而得到知识和经验。这便要求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将实践的原理融合于项目中,同时需要利用其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比如通过小组比拼、情景模拟等方式。
在制定课程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手段,即以具体的目标任务为连接点,将技术原理蕴含在任务之中,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究。除此之外,在双证制的背景下,还应该将实践课理论化,理论课实践化,二者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开学的第一堂课中教师不要只参照课本讲解引言或是绪论,应该带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参观,简单讲解设备的用途、材质、使用方法等,并讲述课本的整个脉络和讲解重点。参观完毕后,可以将往期学生的实践成果展示给新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时必须对基本的操作规则、流程和方法重点讲解。比如对于建设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广泛性,涉及建筑图纸识别、建筑构件设计验算、常见材料的识别检查、施工统筹、成本控制、建筑测量和计算机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如果单一地进行书本讲解,而不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教学成效就不佳。因此,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训练基本功,帮助学生做到精益求精,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最后,课程设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文明安全作业,切勿为了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和自身安全。比如在实际训练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操作习惯,实践完成后检查桌面是否整洁、材料是否过分消耗、是否造成环境污染,等等。
(二)考核设计
学校的考核方式和标准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明灯。双证并轨背景下的考核设计必须将实操与理论、能力与知识贯穿其中。以往的教育考核以知识点考核为中心,但在双证制下除去考核理论知识外,需另外考核两个方面,一是实操能力的考核,理论知识背得再滚瓜烂熟不会操作也是无用的,因此必须将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点。二是需要增加技能证书考试。这三种考核方式的结合才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操作知识和运用能力。
高职考核设计应当综合进行,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课程自然可以通过笔试和上机的形式进行,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相对的,实践课程的考核应当综合学生的课上表现和期末实践考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并不一定要完全参考老师的意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评。另外,针对教师,学生也可以对其评价,进而甄别出教学能力更强的教师。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如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该赛事分为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两组作为比赛类别。院校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多鼓励学生参加,比如在大赛中成功取得名次的学生,可以根据名次的不同在综合学分的基础上加分,最多加20分,积极参与大赛但是未获得名次的学生也可以适量加分。除此之外,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或是就业资源。除去国家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对学生参与的活动数量进行考核,比如一个学期至少参与10次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职业技能赛事、职业技能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等。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鼓励或奖励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或是课外研究。
除了将考核内容进行分类外,还需要将考核比例进行重新划分。每项考核内容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为了加强学生对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视,可以适当增加占比的比重,再将各部分考试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就可以得出总分,归入学生档案。
四、结语
现在双证并轨已是院校教学的主流趋势,院校教师务必重视课程建设,并且通过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原理,以培养岗位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课程设计,培养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公信.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09).
[2]冷馨.浅谈双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与创新,2014(23).
[3]李光.谈构建双证标准课程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6(14):112-114.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科研课题(辽高教会通字[2016]]9号);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沟通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HYB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