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那样说,试试这样说

2017-05-10 09:22十八公学
孩子 2017年5期
关键词:试试情绪孩子

当家里的“小鞭炮”愤怒爆发时,你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才能演示良好的处理情绪技能?

每每孩子变身愤怒的小鸟时,那沟通难度,真让人心力交瘁。

每每此时,父母就觉得情绪管理技能很重要,尤其是愤怒情绪的管理(Anger Management),希望孩子能从幼年开始学习和演练。

跟谁来练?自然是跟你。

当家里的“小鞭炮”愤怒爆发时,你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才能演示良好的处理情绪技能,让双方在愤怒的前提下依然保持妥当的传递和沟通?

不要这样说:“别气了,有什么好气的!”

试试这样说:爸爸妈妈有时也会气得不得了,感觉都要爆炸了!要不要请我们的“呐喊”战士出场?请他帮忙搞定生气和难过。

研究显示,当我们身体受伤时,大喊大叫可以阻断发送到大脑的疼痛信息。

愤怒的感觉也是一种痛感;虚拟出一个“呐喊”战士来,是释放愤怒能量的俏皮方式。试着和孩子一起创造“呐喊”战士的口号,并和他一起喊出来吧(参照电影《勇敢的心》里最后的“Freeeeeeeeeeeeeeeeedom”)。

不要这样说:“你竟敢动手打人!”

试试这样说:你可以生气,但不允许打人。我们需要保证每个人的安全,也包括你。

我们要向孩子传达这么一个坚定的信息:情绪和想法是可以的,但暴力的行动不允许。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有时甚至是帮助我们自己,理解这两者的区别。

不要这样说:“别乱扔东西!”

试试这样说:宝贝,你在扔玩具吗?我猜你不喜欢和它们一起玩了。发生什么事了呢?

这是种“扬声器”技巧, 通过它以非对抗的方式传达感受,既保持了亲子间沟通之开放,同时也向孩子示范“如何从观察者的角度来陈述事件”,让孩子有机会用他的角度重新描述。

不要这样说:“这么大了还闹什么闹?”

试试这样说:大人有时也会感觉心里好像在熊熊燃烧。不过没关系的,只要等一等,这些火就会自己熄灭。

孩子越大,面临的问题越大,感受就越强烈。所謂长大了就不会有小孩子那样强烈的愤怒、沮丧或焦虑,是不真实的。

我们鼓励孩子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而不鼓励回避或压抑它们。

不要这样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难搞!”

试试这样说:你遇到了不好办的事情(选择、游戏、拼图),是吗?让我们来一起搞掂它!

当孩子们开始固执,执拗,不通情达理时,重要的是要理解为什么。后面的这种说法强化了一种信念:你和孩子是站在同一条战线的,你们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

不要这样说:“给我站到墙角去(time out)!”

试试这样说:来,咱们去找一个能让大家平静下来的地方。

将“time out”的脚本翻转为“time in”,父母和孩子可以开始重新连接而不是隔离。

不要这样说:“赶紧过来刷牙!”

试试这样说:你想先刷小考拉的牙还是你的牙?

对于幼龄儿,“发脾气”是他们对环境施加控制的方式。给他一定的尊重和选择权,也是换种方式为孩子提供控制的机会,消解他对环境的把控欲。

不要这样说:“快吃饭,要不晚上会饿的!”

试试这样说:你有什么办法让这顿饭吃得更有趣吗?

把找到解决方案的责任交回给孩子,把他从被命令的客体变成想办法的主体,可以有效化解对立。

不要这样说:“你房间太恶心了!还不快打扫!”

试试这样说:其他地方你自己扫,但这个角落我想帮你一起来。

与其提出一个巨大的、压倒一切的清理任务,不如将目标设置成一个简单的、细小的任务。只要开始动手了,行动本身会给本来不想做的那些剩下的任务提供继续的动力。

不要这样说:“该走了!”

试试这样说:5分钟以后要回家了。离开之前,你想想还要做些什么呢?

提前通知他们,相当于给他们的大脑发出一个信号:“马上要过渡到一个新的场景啦”。在脑中预演一遍即将到来的变化,可以避免权力斗争。

平时和孩子在家里待着时,也可以和孩子角色扮演这个“在外要回家”的场景。通过不断演习,孩子会习惯这个常规。

不要这样说:“别哼哼唧唧的!”

试试这样说:来,咱们用正常的声音再说一次, 怎么样?

有时候孩子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带着哭腔地“嘟哝抱怨”,可是大人听不清就会急躁,进而指责、阻止。如果提醒他们以正常的语调来表达,就会注意到不同说话的方式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不要这样说:“别老发牢骚!”

试试这样说:爸爸已经听见你说的了。不如咱们想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这等于再次把责任和主动权拉回到孩子身上。不管他是抱怨学校、晚餐还是兄弟姐妹,都可以要求他集思广益、大开脑洞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告诉他:答案没有对错,越有趣越好。

不要这样说:“我得跟你说多少遍?”

试试这样说:我发现你没听到我刚才说的话。要不我再跟你说一次吧,完了以后你偷偷在我耳边重复一遍,怎么样?

请孩子重复他听到的信息可以加深他的印象;而要求他小声耳语,或者模仿某个卡通人物的声音来复述,这事儿就更好玩了。

不要这样说:“别这么灰心丧气!”

试试这样说:真的有点难!我们休息一下吧,17分钟后再回来。

生产力公式是“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比起一直给孩子打气、加油,休息可以释放与任务相关的压力,再出发时会比之前更集中,更有效率。

同样的概念适用于家庭作业、练习钢琴或体育运动。

不要这样说:“你简直让我丢人丢到家了!”

试试这样说:咱们去个人少的地方休整一下。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起来,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带孩子离开一会儿。但是要记住,“离开”这件事不是因为你觉得丢人,而是因为你关心孩子和他的感受。

和他一起离开,表明你们是一条阵线的。

不要这样说:“不许大喊大叫!”

试试这样说:妈妈现在突然想玩个游戏:假装吹灭生日蜡烛。你要不要一起玩?

深呼吸有助于恢复身体平静。游戏的方式可以多种,除了吹蜡烛、吹气球,还可以鼓励孩子学大水牛、大鲸鱼那样呼吸,等等。

不要这样说:“我快疯了,不跟你说话了!”

试试这样说:我现在感到有点儿沮丧。我要坐一会儿,慢慢平静下来。

说完你就要真的去坐一会儿,这就是在用示范的方式教孩子:如何标识和处理他们的情绪。

不要这样说:“我已经忍无可忍了!”

试试这样说:如果绿色代表“平静”,黄色是“沮丧”,红色是“生气”,爸爸现在就已经到了黄色区,正在靠近红色区了。你呢?你在哪个区?我们能做点什么,才能让咱俩一起回到绿色区?

这种应对方式的实质在于:教孩子视觉化表达他们的感觉。

不要这样说:“不准和我对着干!”

试试这样说:我明白了,你不想要这个。让咱们再想想有什么其他办法吧。

通过承认孩子的“不”,可以先让冲突降级;接下来也可以不去争论“是”与“否”,而是专注于可行的解决方案。

不要这样说:“这有什么值得嚷嚷的!”

试试这样说:你心里肯定不舒服。假装那里面闯进一只大怪物,你能跟我说说它长什么样子吗?

当孩子们累了、饿了或受到过度刺激时,可能会反应过度。这样去应答,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外显化、具象化,并允许孩子对他们内心的愤怒作出反应。

不要这样说:“别再哭了!”

试试这样说:我在这里陪你,我爱你。我一直都会在,你放心。(静静地坐在孩子身边,让他的情绪充分发展,再慢慢过去。)

當孩子处于极度愤怒或巨大的焦虑恐慌中时,身体会产生压力应激反应,内心会感到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不安。

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感觉,他们甚至可能会因此排斥任何身体接触。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远离。让孩子知道我们会在身边支持他们,提供安全的陪伴,直到他们的不适慢慢缓解,可以培养出重要的心理韧性。

有一种可能:你尝试了上面所有正确的方法,最后还是觉得无能为力,一败涂地。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锦囊,那就是——

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回想他最大的优点,然后给他一个包容的微笑,也给自己一个。

作者简介:十八公,家有1岁和3岁两枚小妞。中科大硕士,佐治亚理工博士,现居休斯顿从事新材料研发,运营有微信公众号“十八公学” 。

猜你喜欢
试试情绪孩子
一到冬天就咳嗽 试试冬病夏治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先试试》等
情绪认同
要不要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