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盈
2016年6月9日,沈阳端午节的皇寺庙会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眼花缭乱的各式表演,让人应接不睱。突然,一阵锣鼓喧天,惊动了人群,放眼望去,一条色彩斑斓的巨龙,在广场的中心飞舞起来。
这条巨龙长约50米,龙头由竹篾扎成,造型细腻逼真,活灵活现。16个把位支撑着整个龙身,每一片龙鳞都由手工描绘而成,整个造型威风凛凛,气势逼人。舞龙的16个人,配合默契,巨龙在他们手中上下纷飞,栩栩如生。如此工艺精湛的龙灯,让人情不自禁地对龙灯的制造者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单维志就是这条巨龙的制造者,而这条龙灯的名字叫做“安氏龙灯”。
“安氏龙灯”的创始人是出生于清朝末年的单庭树,是当时的民间手艺人,历经百年沧桑,传到单维志这一代时,已经是第五代了。
单维志出生于1955年,是一名普通工人,现已退休在家,就居住在西三环街道,七号街社区的红都小区里。单维志向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从小就爱好剪纸,爱好文艺,爱好动手做各种东西,14岁时已经可以独立制做祥龙风筝,并向袓父和大伯们学习制作龙灯,跟随小于龙灯队四处表演耍龙。自己独立制作龙灯是在1997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表演龙灯,因原来的龙灯已损坏不能用,所以就自己做了一条13把的龙,长29.91米,由13人舞动表演。
龙灯制作的工艺十分繁琐,单维志介绍说:“我做龙灯之前,先到沈阳故宫采样,仔细观察龙身盘绕在石柱上的形态;龙头探出,神气活现的神态;以及神龙在云中翻飞,张牙舞爪的样子。我将所思所感,细细品味,慢慢消化,重新組合,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新的图画。”
有了草图,单维志开始了动手制作。他把买来的竹片去除竹瓤,制成竹篾,再把竹篾用蜡烛加热,烘烤定型,用手钻钻眼,用线麻蘸水捆牢,定型后做为龙骨。龙皮则是用白布绑在龙骨上,以五种颜色描绘而成,象征五谷丰登,再用龙筋连接起来,最后做龙头、点龙睛,这“安氏龙灯”便做好了。
单维志并没有固守老传统,他在先辈技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工艺,不仅把龙身加大加长,还增加了强度,利用自创技术,制作出能夜间发光的表演龙灯,龙灯的制造技术更上一层楼。
单维志带着他这条“安氏龙灯”走遍辽沈大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舞进了人们的心中。在他担任龙灯民间艺术团长时,带队参加各种比赛、演出100余次。曾获得于洪区民间艺术节龙灯表演第一名。在世博园开幕式上他的龙灯队,得到了世博园领导的赞扬和游园人们的欢迎。在红绫煤矿慰问演出时,有3万多观众前来观看,盛况空前。仙女湖开园庆典,皇寺庙会演出,都活跃着“安氏龙灯”的身影。2010年,铁西文化馆领导请他做艺术指导,编排了两名女子舞龙队,也获得了成功。单维志不仅能制作龙灯,还能运用自己擅长的剪纸艺术,剪出一条金龙。2014年,在沈阳举办的绝活大赛中,他手工剪成的12米巨龙,获得大赛第三名。
“安氏龙灯”凭借着精湛的工艺,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已经成功申报了沈阳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安氏龙灯”的肯定,更是民间工匠艺人的最高荣誉。
为能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单维志现已收侄子单海明为徒,教授制作龙灯的艺法,作为第六代传承人。
龙灯好看,制作的过程却是漫长而艰辛的。那复杂的外形,灵动的神态,凝聚着几代工匠艺人的智慧和心血。龙灯不仅需要木匠、竹蔑匠的制造工艺,还汇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龙灯的整个制作过程象征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就是中国的匠人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不断探索。要成为匠人,需要刻苦钻研,直面困难,坚强地走出困境。
东北的振兴,幸福沈阳的缔造,正需要像单维志这样的民间工匠艺人,做为引领者,来进一步做强做大辽宁传统民间工艺产业。启用民间工匠艺人,珍惜中国工匠人才,发展民间工艺产业,推动辽宁经济建设,相信辽宁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