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骊 (海口经济学院 571127)
海南传统村落居住环境景观营造研究
——以海口三卿村为例
张铁骊 (海口经济学院 571127)
海南省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实现连点成面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海口火山口公园石山镇久负盛名,国内外游客较多。小镇周边有很多的传统火山村落,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农村建设整体风貌面临混乱无序的现状,各筑风格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使传统火山村落失去历史古韵。本文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景观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出发,探讨三卿村在过渡转型建设时期,居住环境的景观营造应提取火山石特征,挖掘人文资源和地域特色的元素,从建筑景观、公共空间景观、道路布局景观、植物景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火山;传统村落;居住环境;景观营造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ky2017-66 《海南传统村落居住环境景观营造研究》的研究成果
三卿村在2014年11月就已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历史悠久,整个村庄建在天然的火山岩地上,整体地势相较周边呈坡状,村落里由现代建筑群和火山古建筑交织在一起。在古建筑中九成以上保留了古石巷和古石屋、古火山石休憩台、火山石炮楼、火山石村门、火山石村道、火山石围墙……村子里触目所及的建筑、生活、劳动用具,都用火山石为材料制成。古碉堡、炮楼、“豪贤门”、“敬字塔”、古学堂、古拜亭等历史景观随处而见,散落的石磨、石凳安静地坐落在石屋、石巷的角落,仿佛述说着历史时光,由于村子地处火山岩块,古时缺少生活用水,古人用智慧做活了石水缸,这种石水缸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用具,它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石山镇周围的传统火山村落以前一直盛行“不嫁金、不嫁银,数数门前的水缸就成亲”的现象;而在村子的另一侧,一栋栋欧式小楼拔地而起,这些小楼外墙基本镶有瓷砖,或红、或白、或棕,或绿,一些高大的围墙拦住人们的视线,只有几株绿色植物从墙头伸出,道路的铺设也是宽大平坦的现代化的水泥,处处彰显这个传统小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图1 三卿村豪贤门
图1是三卿村的豪贤门,在它的背后可见一栋白色现代欧式洋楼,这种破坏传统村落固有的火山岩特色的建筑,不能融合在传统建筑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建设必然由传统村落景观向现代村落景观的转型过渡。传统村落在景观营造方面最大的特点,便是对于自然尊崇的思想。《宅经》中说:“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仍为上吉”。文中强调村落建筑、道路空间的营造以山峦形式为骨架、水源植被为血肉的布局观念,建筑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是有万千联系的。在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过程中,提倡的“天人合一”、“因天材,就地利”等思想,主张人是自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说明了人们对待自然历来是亲和适应的态度,村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是紧密联系到一起的。
三卿村的火山石文化就是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人文与地理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整个村庄由火山植被包裹住,火山地貌因势利导,先人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营造居住环境的理念和智慧。村中的传统建筑基本保留了古石巷和古石屋,公共空间有古休憩台、石炮楼、石村门、石围墙、石凳、村道由火山石铺筑,包括猪圈里的猪食槽都由火山石凿刻出来……村子里触目所及的建筑、生活、劳动用具都用火山石为材料制成。古碉堡、炮楼、“豪贤门”、“敬字塔”、古学堂、古拜亭等景观随处而见,由于地处火山岩块,古时缺少生活用水,古人用智慧做了石水缸,在院落里的房前屋后,石水缸到处可见,石水缸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用具,它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村子以前一直盛传“不嫁金、不嫁银,数数门前的水缸就成亲”的谚语,这种石水缸的文化在火山村村落相当普遍。
传统村落居住环境景观要素,一般要从建筑景观、公共空间景观、道路布局景观、植物景观等几个方面考虑,建筑景观作为主要元素,最能体最能体现所属村落的地域个性及整体景观风貌。
1.建筑景观
在对三卿村进行景观营造前提下首先以保护古村落整体环境氛围为原则,对影响建筑外观和居民居住安全的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尽量运用火山岩的材料与技术,传承村落文化景观大的历史氛围。就目前来讲,三卿村的大多数古屋已失去原始住宅功能,只有一些老人还在里面居住生活,另有一些个别富裕的村民对古屋里面进行了室内墙面修复和刮白处理,这样的简单改造与再利用对于这些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相当有意义,尤其是在复原原始面貌后进行博物馆式管理,方便居民和访客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一些保存较好空置的私家老宅,也可以结合海南的旅游产业进行适当项目开发,如咖啡店、书店、民宿等,给村落带来新鲜的血液。新建的欧式小洋楼在原有基础上可以做火山石外立面,火山石围墙,院中摆设依旧可以采取古法用火山石做小庭院景观营造,这样即便是新建筑也同样可以具有实用、朴实、沧桑的特点,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建筑的整体装饰风格与独特韵味。
图2 对室内墙壁、院落进行修复的古屋院落
2.公共空间景观
三卿村目前依然保留完好的祠堂、古火山石休憩台都是村中公共场所,三卿村的祠堂建筑本身无特色,在周围村庄中属于规模比较小的祠堂,祠堂里供奉着村子的祖先,在各种节日中村民都会自发举行各种纪念先祖,重大节日时也会把祠堂作为戏台,进行琼剧表演,这些繁忙的祭祀活动让古祠堂发挥着应有的功能,在祠堂外围,为了整体景观的营造,可以适当的进行布景,如祠堂门口两侧,祠堂外院落里火山石的供桌供椅和石水缸,都可以作为祠堂的点缀;而火山石休憩台是古时村民因地制宜,利用天然的地形,保留了天然火山石的特点,铺上火山石板,一颗古树在休憩台中央,恰好为村民议事提供阴凉,笔者对三卿村考察时,刚好一群奶奶们坐在休憩台享受下午好时光。从图中可见,这休憩台处处散着破败的气息,在对休憩台进行修复时,可加大休憩台的范围,把休憩台进行两到三层的分阶,除了用基石铺筑,可以适当放置石桌石椅和一些火山石小景,加强休憩台周围景观布置,种植海南特有的可食用果树,如番石榴、杨桃、黄皮等树种,即为古村增添了景观,又让古村具有了海南特色的韵味。
图3 村口火山休憩台
3.道路布局景观
三卿村的道路分为现代的水泥路和原始的火山岩石路,目前村内保存完好的5条古石巷,石巷有许多天然的熔岩流,有绳状、柱状、龟裂状等,人们在这些石巷中行走,火山石路面已被磨的光滑,但因年久失修,路面有些磨损严重,需要对古石巷的小路进行修整与填补;而对新的水泥路面,由于是村道,相对狭窄,可适当加宽,加宽的部分由火山石砌筑,这样可以很好地把现代气息的水泥与古老气质的火山岩石结合起来,也可以使整个村庄虽分新旧两处,但能相互融合,达到村落传承与共生目的。
图4 古巷小路
4.植物景观
海南地处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热带水果树数不胜数,村庄周围层次分明的大量农田,路边百年大榕树枝繁叶茂,这些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植物景观,而对村中内部的植物景观营造方面,不管是古村部分和新村部分做的都比较欠缺,古村中的植物多位房前屋后的榕树,尤其是家畜养殖的院落,大榕树能遮阴避凉,新的小洋楼中,个别院落中有杨桃树和三角梅从院墙内伸出,就整体的植物景观规划而言,应本着植物本土化,不需要施肥浇灌格外照顾的植物。首先从村中主干道路规划实施,分高低两层对路边进行布景,如高大的植物有海南本土植物黄海决明、凤凰树、木棉树等,矮的植物有灌木科和花期旺盛的三角梅灯,这些植物会按时节大面积开花,相信一定会构筑一片花的海洋,这也为乡村旅游提供欣赏机会。其次,乡村中的公共场所、次干道、古石巷中,种植海南的热带水果树种,如杨皮树、杨桃树,荔枝树、菠萝蜜树,这些树木既可以长得高大,又可以结果,又能为村中遮阴,一举三得。
5.标志性景观
村落的标志性景观的营能唤起村民灵魂深处的某种情感。这标志型景观可以是自然标志物也可以是人工标志物,可以有实际使用功能,如水井、石磨等,也可以是纯象征性标志物,如古树、牌坊、图腾等。就三卿村而言,豪贤门、炮楼、石磨、水缸等等无一例外的凝聚着村民的精神寄托,能唤起村民领域感和文化、信仰认同感的目的。在景观营造时需充分挖掘这些村落特色标志符号,一方面,可以通过保留及场景再现的形式,表达传统主题与意境,如,保留村中的古树,使其成为村落的代表场地;另一方面,提取标志元素,融入到现代景观或基础设施中,强化三卿村火山岩的地方特色。这些要素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能体现出村落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房前屋后这边标志性的景观营造,往往能散发着乡土的浓郁的亲和感、安逸感,体现传统村落特有的景观美。
图5 水缸、石磨
图6 安华楼——古炮楼
传统村落景观营造中,无论居住条件及生活方式都应有所调整,尊重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的概念,利用现有建筑群落、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整合各方资源,使村落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绿植景观配置合理,空间层次分明,古朴宁静的村落,本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画面,而在景观营造过程中,村落的传统民居、古塔、古树、古井等珍贵的历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民风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更是对古村落景观营造的意义。
[1]杨卫平,王辉山,王书磊.海南古村古镇解读[M].海南出版社,2008.
[2]王盈,汪永平.海口羊山古村落的生态适应性[J].华中建筑,2013.
[3]杨定海,肖大威.石头筑就神话,朴实彰显美丽——海口荣堂村古村落景观初[J].华中建筑,2009.
[4]杨定海.口儒豪古村人居环境解析[J].华中建筑,2010.
[5]曾巧巧.乡土景观营造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16.
[6]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16.
张铁骊,1978出生,女,汉族,河北昌黎人,硕士,副教授,现任教于海口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