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冰
白茹云,诗词按捺下对生活的杀心
○陈世冰
面对苦难的挑战、死亡的威胁,农妇白茹云不慌不忙,无畏无惧,把日子过成了诗。
她坚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1977年,白茹云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的一个农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为长女的她,在父母亲干活时,就得照看弟弟妹妹。
少女时代的白茹云学习成绩优秀,喜欢古诗词,是人人夸赞的小才女。初中毕业那年,参加中考的她发挥失常,没有如愿考进吃饭不要钱的师范学校。心疼父母的白茹云没再去上学,正巧村里小学要招一个代课老师,每月能拿50元钱。“有工资,还能照顾家人,做代课老师那两年,是最幸福的时光。只是后来村小学合并到乡中心学校,我只好下岗了。”
白茹云16岁时,8岁的弟弟脑子里长了一个瘤。疼痛发作的时候,弟弟就使劲打自己的头。她只能抓住弟弟的手,不让他打。见弟弟哭闹,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白茹云就给他背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她一边哭一边背,弟弟却安静下来。
她有时带着弟弟去山上放羊,弟弟看着羊,她就沉浸在那些诗词的诗情画意里。许多次,等她从诗词中抬起头来,弟弟和羊都不见了,只有远处的残阳孤零零地悬在天边。
生活的苦难没能磨灭白茹云的诗心,在一个冬天的傍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诗:“人生虽然已是冬天,但是我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时辰。”
白茹云后来到北京做保姆,再后来回乡结婚生子,去村里一家木材厂锯木材,过着春种秋收的农家日子。
2011年3月,白茹云感到鼻子不舒服,之后辗转多地检查,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最后在北京得到了确诊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那年夏天,北京异常热,白茹云拿着诊断书,浑身冰冷地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她想,36岁的生命,就与世界上最可怕的病结缘,自己还会有未来吗?
白茹云开始在河北省第四医院化疗,每个月一次,每次十天。为了省钱,她早上五点就起床,步行一个小时到乡里,坐上去县城的班车,到县城换乘到市里的班车,再换车到邢台火车站,乘坐到石家庄的火车。
六个小时,她才能赶到石家庄医院。其实,村里有一辆大巴车直达石家庄,只要两个多小时,但车票是45元。而白茹云一站一站地倒车,可以省下24元钱。
钱都用来交医药费,白茹云住院期间就吃从家里背来的挂面。每天,她把鸡蛋放到开水里反复烫两次,再配上清水挂面,滴点香油,就是三餐。
丈夫要去挣钱为她治病。八个疗程的化疗,每次十几个小时的来回车程,到医院排队挂号,办理住院出院手续,就像一场战争,白茹云都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天下午,不用输液,白茹云去医院周围转了转。在一个书摊上,她看到了《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女儿上初中,我想给她买回去学习,回到医院,我就躺在病床上翻看。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对古诗词的热爱被重新激活了。”
病房里的病友来来去去,生离死别的哭声让她难以入睡,每当此时,她就拿起那本书,走到住院部的天井小院,就着路灯读诗。“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既然我的生命中有此一劫,那只能积极面对。”
读着读着,夜就会沉沉睡去,白茹云仿佛忘记了病痛。她发现,读诗时,病痛的自己不再孤独无依,不会被这个城市泄露出去。在诗歌的精神庇护下,她像手纹一样,被手掌隐藏起来,不再担忧不测的未来。
亲友借遍,花费了20万元。炼狱一样的一年化疗结束了,白茹云看了一眼石家庄,这个让她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之后踏上了回家的火车。远山,田野,向着身后飞快地退去,她提起笔,写下了一首《江城子》:“病行京广又三遭,似衰茅,逐风飘。千里求医,来往独思寥。只为堂前双白发,长思量,且煎熬。也曾难忍痛终宵,暗神凋,爱难消。心系家中,绕膝小儿娇。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
在柴米油盐的间隙,白茹云一头扎进古诗词中。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让她产生了强烈共鸣。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她确定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河北电视台推出《中华好诗词》节目,反响不错,白茹云借此热潮,加入了一个诗词爱好者建的QQ群。她和朋友们交流、分享,一起玩“飞花令”“射覆”的游戏。慢慢地,她会的诗词越来越多,对诗词的体悟也越来越深。
白茹云报名参加《中华好诗词》比赛,准备资料仅有住院时买的那本《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做饭、喂鸡、放羊之余,她反复背诵。看到别人家的书上有好诗词,就一字一句抄回来,用的是小女儿用过的语文作业本,正面是老师的红对勾,背面是一句句千百年来打动过无数人的诗词。
2014年12月22日,《中华好诗词》大赛现场,主持人问:“你患重病怎么还想到参加节目?”白茹云说:“我要给两个女儿树立榜样,也给家人留一个可能是最后的美好回忆。”
在闯关环节,白茹云非常冷静,表现沉稳,连闯三关。参加节目的选手,有北大研究生,也有外省高考状元,还有在读博士。和这些“劲敌”同台竞争,反而让白茹云感受到了久违的自信,以及额外的温暖:在节目中担任“大学士”的明星主动站起来和她握手,颜丹晨下了节目塞给她5000元钱,节目组送了她一套《中华传统诗词经典》,河北省扶贫基金会给她送来一台电脑,还给接通了网线。也有观众通过栏目组,资助了她几千元钱,还送了她可以上网的手机。
让白茹云吃惊的是,她收到了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的亲笔信。信中说,“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坚强母亲’醉心诗书、不畏病魔的乐观精神……捎去3000元钱略表心意。”她读完信,眼泪奔涌而出。在挣扎求生的困苦里,是诗词给了一个农妇平等、超拔的精神力量。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每天都有无数次对生活起了杀心,可手无寸铁,总会陷入对峙的僵局。说到底啊,人生只是一个人的挣扎,一个人的战斗。”
2016年,朋友邀白茹云参加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因为经济原因,她犹豫了很久。后来《中国诗词大会》导演告诉她,栏目组管吃住,还可以报销高铁车票,她便报了名。没想到,她竟从百人团一路“打”到了擂台上。
2017年2月7日,在决赛现场,白茹云身穿从乡里花了40元钱购买的棉衣,用略带沙哑的嗓音介绍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叫白茹云,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
白茹云
攻擂比赛中,白茹云全程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划。九道题全部答对,获得285分后,她也不欢呼雀跃。主持人董卿含着泪花,百人团很多人擦试着泪水,郦波教授感叹道:白茹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虽然没有读多少书,却在生活的修炼中,成了这样一个淡定从容的人,这值得我们很多人反思。
最后,白茹云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微笑着和众人告别:生病的人不要太灰心,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
白茹云成了“网红”,蜂拥而来的媒体挤满了她家简陋的院子。“胸有佳肴盛万种,心头酸辣味千般。人间捧腹俱欢笑,冷暖由他若等闲。”只有在夜晚来临时,“网红”白茹云才在她的诗里,安静地记录下诗人白茹云的细腻与感性。
白茹云恢复了生活的平静。在县城当保安的丈夫每月收入1500元,白茹云以后还要不断地检查,吃药,女儿上学,这些都要花很多钱。她接了些在家里扎塑料花的活计,一天能挣5元钱,扎花常常刺破她捧着诗词的手掌。
白茹云的微笑感染着两个女儿。她们学习都很好,也很懂事,都不讲究吃穿,也不羡慕别人。诗词像甘泉,浸润着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和女儿们也会玩诗句接龙的游戏。有时,白茹云回娘家,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女儿,迎风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她说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女儿接“海上明月共潮生”。母女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诗词对接中,涂抹着生活的亮丽。
有人问白茹云出名后的感受,她答:“我一直不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命不久矣’的绝症患者,输赢、生死,我每天都在抵抗,既不欣喜,也不抱怨。既然没能躲得开生活的修炼,那么我就要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生活的真谛和最美的自己。”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