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政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25-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第四学段(7—9年级)的口语交际目标中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致使当前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敢说话、不会说话、不愿说话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在语文教学中主动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这样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故事激趣
在教学中,我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举行几次故事讲演赛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由于学生所讲的故事是自己感兴趣的,记忆深刻,讲演起来往往能“添油加醋”、眉飞色舞,既自己陶醉,也感染他人,效果不错。如,八年级一个性格腼腆的男生十分喜欢看笑话故事,经常独自看书看到发笑,可上课答问很不主动,一开腔就脸红。为了锻炼他当众说话的胆量,我在一次故事会前给他下达了一个任务,那就是选一个让他忍俊不禁的笑话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他答应了,后来在故事会上,他的一个方言故事把大家逗得差点笑岔气了,大家一致夸他的故事讲得好,他本人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那以后,该同学慢慢地变得开朗了、爱说话、甚至爱“吹牛”了,后来他成了我班公认的“笑星”。
2、演課本剧
在教完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后,我经常让学生先复述,再自由组合编演课本剧,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后,让学生自由搭档表演文中故事,学生们兴味盎然,纷纷要求登台表演。 因为这篇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通过把静态的文本转变为动态的课本剧,课堂活跃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更深了,口语表达、课堂表演的兴趣更浓了。
3、小演讲
我还经常通过一种小演讲(定期或即兴)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八年级时,我要求学生先准备一个话题,然后到讲台上有条理地讲出来(每天一个同学,依次登台演讲,时间不超过三分钟),老师和全班同学根据该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这样一来,同学们都不敢闲着,必须精心准备说话内容。几个性格腼腆的女同学更是着急,一有空就缠着几个“死党”躲在寝室里训练。一两周下来,有同学偷偷告诉我,有些学号靠后的同学早就等不及了,他们干脆在寝室里开辟第二课堂——站在床上绘声绘色地演讲。说这样既可以享受“被人仰视”的乐趣,还可以为自己在讲台上讲话打好基础。渐渐地,我们班的“小老师”多了,无论是课文分析还是作文评价,他们都能不慌不忙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最令我惊讶的是,那个曾经在讲台上磨磨蹭蹭,声音小得像蚊子的娇娇竟主动向我提出,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当主持人!当漂亮的娇娇以主持人的身份自信地踏上讲台时,全班同学都为她欢呼。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我班同学争先恐后发言的表现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一位老师说:“这个班的学生不光答问积极,而且表达能力很强,确实不错!”他们的历史老师至今还经常谈起他们在课堂上争着讲历史故事的情景呢。
4、小辩论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争强好胜是他们的突出特点,利用这一点,我会在每学期不定时举行辩论赛,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和说话能力。我常常在课下和学生谈心,交朋友,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选取当下学生中最热门的话题作为辩题组织辩论赛。为了激发兴趣,我有时让学生自由选取立场进行辩论,有时分男女生进行辩论,形式多样,目的一个,那就是让更多的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善说。如,我曾组织七年级学生进行过《男女生能不能交朋友》的辩论,经过激烈的论辩,使学生端正了认识:男女生可以交朋友,交异性朋友不等于谈恋爱!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一项必备的能力。这项能力必须要从小进行培养,让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初中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必须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提出的要求。有道是: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从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培养开始。而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多研究、多实践、多交流、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