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Wi-Fi群雄逐鹿 Ka能否一枝独秀天地互联技术竞争态势分析

2017-05-09 17:46
卫星与网络 2017年4期
关键词:载波航空解决方案

+ 谢 鹰

航空Wi-Fi群雄逐鹿 Ka能否一枝独秀天地互联技术竞争态势分析

+ 谢 鹰

4月12日17时,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将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中星16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中国从此迈入Ka高速宽带卫星时代,业内长期热议的航空Wi-Fi、列车Wi-Fi等卫星宽带应用也将从理论研究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笔者作为在这一行业潜心多年的资深业者,在中国第一颗Ka卫星升空之际,希望通过对目前几种主要航空Wi-Fi技术的梳理和比较,对天地互联技术的竞争态势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在Ka背景下航天Wi-Fi的发展策略。

一、Ka卫星优势突出 机载设备是应用短板

Ka卫星肇始于美国ViaSat公司2011年10月发射的ViaSat-1,当时这颗卫星容量就超过了美国上空卫星宽带资源的总和,也是迄今为止单星容量最大(140Gbps)的卫星,从此开启了Ka宽带卫星快速发展的序幕。从美国地面宽带接入发力,到2015年进入航空互联网竞争,ViaSat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拿下捷蓝航空、维珍航空、美国航空,使ATG霸主GoGo、Ku运营商GEE承受了巨大压力。ViaSat卫星虽然很厉害,但其毕竟只覆盖于美国本土,在亚太区域尚未形成覆盖,中国的航空公司只能望而兴叹。

Ka卫星技术的成熟,使Inmarsat也从语音、低速数据应用,向卫星宽带演进,第五代海事卫星GXpress采用的就是Ka卫星解决方案,不过Inmarsat仍然循规蹈矩,单颗卫星带宽只有4.5Gbps,但相比第四代海事卫星也已是数十倍的增加了。Inmarsat联合泰勒斯、霍尼韦尔发力航空互联网市场,但目前尚未在中国落地,据说专门服务于中国的第五颗GXpress卫星今年将会升空,可以想见,届时中国或许将出现Ku、Ka通信卫星的混战局面。

此次发射的实践十三号是中国发射的首颗Ka可商用卫星,虽然只有26个波束,尚未能覆盖中国全境,但其示范效应却是非常巨大的,毕竟20Gbps容量超过了中国上空现有可用带宽容量的总和,未来还可能发射高达100Gbps乃至数百Gbps的Ka卫星,因为Ka频率比Ku要丰富得多,横亘在航空互联网商用推广上卫星运营成本高昂的问题,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和可能。

Ka卫星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短板,首先是机载设备尚不成熟。从目前来看,此类机载设备基本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尚没有可装机的成熟产品,可能一年以后才会出现能够装机的机载设备。其次是由于Ka卫星覆盖还不完善,初期采用Ka/Ku双模天线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Ku卫星技术成熟 HTS或可维持竞争均势

相比Ka卫星的咄咄逼人,Ku卫星也不甘于毫无抵抗的俯首称臣,借助Ku卫星新老更替的契机,一些Ku卫星运营商,纷纷打起了Ku HTS的主意,也就是在发射老星替代卫星时,预留一部分频率,用于Ku HTS卫星,以此大大增加Ku卫星容量,直面Ka卫星的竞争压力。

在亚太上空比较典型的代表是亚太6号卫星,这颗2005年发射的卫星拥有12个Ku转发器,还有两年就将达到寿命终点,2018年将发射亚太6C卫星替代现有卫星。在卫星设计时,6C并未将亚太6号频率用完,预留了部分频率同轨位发射亚太6D卫星,该卫星采用Ku HTS技术,其带宽能力号称也能达到15-30Gbps。当然相比年轻、频率丰富的Ka卫星,Ku HTS卫星受限于频率因素,容量增大的空间有限,但Ku最大的优势在于它面向成熟的Ku机载天线市场,Ku天线目前有松下航电、GEE、Aerosat、Tecom、GoGo等多家成熟的机载设备可供选择,只需将Ku机载天线部分部件进行替换升级就可以支持Ku HTS。这也让一部分选择了Ku解决方案的航空公司吃了颗定心丸——未来带宽容量是有保障的,尽管现在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百Mbps,但随着Ku HTS卫星的应用,还有十几Gbps的空间可与Ka的大容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竞争的均势。

通信卫星载波监视系统

股票代码:SZ002413

通信卫星载波监视系统实现对多颗卫星或转发器的载波信号、信标信号、资源占用、在线率统计、干扰信号等实时监测和识别,并可实现信号驻留监视、信号分析与干扰信号判断预警、监视数据回放与呈现、载波阻断情况检查、转发器频率资源利用率统计等功能。

达到准确掌握资源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卫星信号阻断情况、合理调整分配资源、有效检查信号工作质量目的。

载波监视系统同时可以运行多台监测设备,同时监视多颗卫星转发器的信号,通过管理中心统一远程管理和监测。

系统特点

·全波段(L、S、C、Ku、Ka)载波监测

·实现卫星、转发器、载波三种监测模式支持多路信号同时监测分析

·支持无人值守监测和人工干预两种方式

·支持转发器载波的频谱分析、时谱图分析功能

·支持转发器功率、频率利用率实时跟踪和统计

·支持卫星的信标信号、载波信号质量分析和干扰信号的识别和告警

·支持监测数据的实时存储和回放,对每路通道状态实时监控

·在一根射频线缆中实现射频信号、LNB直流供电、LNB10MHz频率源的远距离传输,方便工程现场线路安装、线路功率配比。

·集成多路矩阵的中频接收机设备,便于频谱监测系统对所有天线下行信号自由选择和分配。

不管是Ku还是Ka卫星,由于都是同步轨道(GEO)卫星,需要高增益的定向天线、天线伺服系统和天线尺寸,这个解决方案的改装成本相比其他方案都会高很多,有没有更优的解决方案呢?

三、LEO星座异军突起 卫星互联网的新力量

20年前摩托罗拉错误决策上马的铱星通信系统,成为摩托罗拉倒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公众市场铩羽而归的铱星通信系统,转战到航空等行业市场,居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目前正在向第二代铱星系统发展。中低轨(LEO)卫星开始让投资人产生遐想。当然20年前的铱星通信系统面向语音通信设计,基本不具备上网功能(只有9.6kbps上网能力),第二代铱星系统上网能力尽管提升了许多,但仍停留在1Mbps量级,基本无法在航空互联网中立足。

但应用LEO卫星解决航空互联网的构想从未停止,随着小卫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火箭发射循环使用(SpaceX)的日趋成熟,2015年美国创业公司OneWeb发出豪言,将发射720颗卫星构建面向全球宽带覆盖的LEO卫星网络,2017年初在获得日本软银第二轮投资后,号称要将卫星扩展到2000颗(分布于不同中低轨位),由于OneWeb卫星轨位在1200公里,相比GEO3万多公里的轨道,其天线复杂度要远低于GEO。目前OneWeb已获得维珍航空、高通、软银等大资本青睐,预计2019年开始商业发射,2020年投入商用,OneWeb也与柯林斯签署了合作协议,由柯林斯提供机载天线开发。

除OneWeb之外,还有Google的180颗LEO卫星计划(但据说Google已放弃了该计划)等,中国也有LEO星座计划,同时从铱星在中国的使用来看,OneWeb即使成功进行商用,在中国能否落地仍是未知数,所以针对OneWeb的宏大构想,还是要审慎看待。

当然除了LEO解决方案,还有无人机解决方案,平流层气球方案等,笔者觉得这些方案过于前沿,距离商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ATG焕发青春 借助成熟通信网络仍具生命力

ATG技术是航空互联网2009年在美国发展的最大动力,美国航空互联网主流采用的仍然是ATG技术,但当时的ATG网络采用的是3G的CDMA1XEVDO技术,而现在公众通信领域CDMA1X技术已是昨日黄花,由于GoGo只有3MHz频率,导致ATG仍然维持在3G状态,不断受到卫星业新的解决方案的挑战。GoGo只能拼命寻找新频率来升级ATG网络,但似乎GoGo ATG next G仍然在路上。

欧洲航空互联网市场虽然一直不温不火,但随着Inmarsat联合德国电信、泰勒斯、空客等在欧洲构建EAN(4G版的ATG)网络,采用Inmarsat拥有的S波段2*15MHz频率,预计2017年底建成,2018年投入商用,届时Inmarsat将在欧洲上空形成ATG+Ka解决方案。

我国自2012年以来,也有一些企业投入到4G ATG试验中,成功的在通用航空视频回传,民航飞机改装ATG,实现了部分航线实验飞行,但目前主要面临频率许可等难题。

基于LTE的ATG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它的出现使一直飞速发展的平面移动通信网走向立体化,不仅民用航空、通用航空,就连无人机都将受益匪浅,大家试想,在未来立体网络下,百度、高德很可能变成3D导航,同时低廉的网络运营费用和便捷的飞机改装,也是各种卫星解决方案难以比拟的优势。ATG商用网络在亚欧大陆的实现也是具有现实性的。

五、各种技术各具优势 航空Wi-Fi未来扑朔迷离

几种天地互联技术主要指标比较表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航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

ATG脱颖而出,迅速占领美国主流市场→传统Ku卫星解决方案出现,与ATG升级版→ATG-4(EV-DO RB版本,3G增强版本)解决方案同台竞争→Ka横空出世,GoGo推出2Ku应对(2Ku介绍可参见笔者《老鹰漫谈》第七期),Ka、Ku/2Ku、ATG-4形成混战局面。

展望未来,情况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美国ATG next G一直在努力,欧洲EAN悄然部署,很快进入商用;另一方面OneWeb 的LEO方案异军突起,欧美航空互联网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谁能成为最后王者,一切还未可知。

中国的航空互联网市场,一直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原来只有ATG实验网,2014年以后传统Ku实验网得到大力推崇,随着前几天实践十三号的升空,Ka解决方案成为聚焦的热点,当然中国版LEO方案也一直在酝酿,Ku HTS 很快也会商用,几种技术之间的PK更加令人眼花缭乱,谁将最后胜出,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笔者在此对上述几种技术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比较(参见几种天地互联技术主要指标比较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Ku技术成熟,但成本高昂;ATG技术成熟,但尚有政策瓶颈需突破;Ku HTS是未来时;Ka卫星虽已发射,但离机载设备商用仍有距离,同时也面临全球漫游问题;LEO尚有诸多不确定性。综合以上信息,航空互联网的技术选择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扑朔迷离。但可以预见,随着2018年Ka机载设备的成熟和Ku HTS的卫星升空,一些航空公司的Wi-Fi战略将逐步清晰。

六、结语

随着民航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等需求,航空互联网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航空Wi-Fi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将逐渐成为飞机基本配置,成为传统IFE系统的替代者,体现出IFE无线化趋势。但天地互联技术随着技术发展,路径开始多样化,未来到底会以哪种技术作为主导,尚无定论,冷静关注尤为关键。

但可以明确的是,既然Wi-Fi是传统IFE的革命,在IFE无线化趋势中,可以先着手构建航空Wi-Fi开放的局域网平台,自营或者向社会开放航空Wi-Fi平台运营,积累航空互联网运营经验,待天地互联技术路线图清晰之后,再打通天地链路。两步走的策略不失为航空公司在Wi-Fi战略上进退裕如的上策。

在航空Wi-Fi局域网阶段,更多的需要关注飞机改装问题,选用集成化程度高的航空Wi-Fi解决方案,缩短改装工时,应避免将基础平台部署与未来运营进行强关联和捆绑,在航空Wi-Fi部署过程中,选择专业化航电设备和MRO单位,航空公司打造的航空Wi-Fi平台,可以自营或者面向社会招募平台运营商,由运营商向航空公司承诺服务,并支付平台使用费用。

笔者一直相信“有线的带宽永远是无限的,无线的带宽永远是有限的”,今天各类技术在天地互联领域的PK,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零和博弈”,未来将迸发出的巨大的飞机上网需求,正需要各类技术进行充分的优劣对比,取长补短,才能最终使航空Wi-Fi臻于完美。

猜你喜欢
载波航空解决方案
水声单载波扩频均衡技术研究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用于SAR与通信一体化系统的滤波器组多载波波形
低压台区载波抄表技术研究
应急广播系统中副载波的构建与应用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7大睡眠问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