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诵读中的古诗词教学

2017-05-09 03:35黄祖培
速读·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如梦令李清照国学

黄祖培

古诗词,犹如一粒粒熠熠生辉的宝石,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当仁不让地成为小学教材选编的重要来源。古诗词的阅读为学生规范语言的养成、审美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锻铸起了其他题材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让人尴尬的是,在校学生最不喜欢的文体中,古诗词名列前茅。究其原因,一是古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二是教学方式单调,机械的记忆、繁重的书写,缺失了学习古诗词应有的美的享受。近日参加网络培训,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结合个人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的思考,谈谈古诗词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由此及彼,增加阅读的宽度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我们不妨让学生喜欢这个人,由此及彼,再喜欢他的诗。《李清照》篇目不长,六年级的学生三五天即可读完,读了这本书,既可以对李清照的人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理解她的古诗词打下厚实的基础,又可以从阅读其生平事迹方面吸取文化营养,丰盈人生底色,可谓一举多得。以此类推,在学习其他古诗词时有计划地安排阅读作者传记。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词,领会意境。

二、由表及里,品味古诗词意象

誦古读古诗词是一种直觉艺术,创作初就是供人吟唱的。通过诵读课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更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反对机械地读,有口无心地读,通过声音表情达意,分享作者的喜怒哀乐。

叩击词眼。文有文眼,词有词眼。《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醉”是词眼,既表明词人看到的景色怡人,心情愉快,边赏边饮,边饮边赏,不知不觉而醉。又因“醉”而“误”惊起鸥鹭。反复诵读,勾勒出画面:傍晚河面一女子划船,微醉的神色,盛开的荷花,飞起的水鸟,定格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叩击词眼,能让我们一锤定音,从而事半功倍。

呈现画面。课本上根据《如梦令》的已经配上了一幅经典的画面,让人遐想联翩,但毕竟只有一幅画面,我们刻根据词意丰富和勾勒画面,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自己读词后新的意境。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搜索别人理解的创作画面,通过别人呈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的对照相映,加深对词的意境的把握。

三、由点到面,拓展诗教的广度

李清照的《如梦令》教学实践,取得超出预料的教学效果。在那段时间,学生阅读了《李清照》这本书后,谈的全是李清照。谈她的人,她的事,她的古诗词,津津乐道于她的种种轶闻趣事,阅读兴趣大增。李清照写的词有的学生一口气能背七八首,说起词境、典故也如数家珍。如法炮制,让学生阅读苏轼传记,领略这位千古一遇的天才人生。让学生重温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并精选苏轼的另一首经典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词虽然表达的是相近的主题,一首思念兄弟,一首思念亡妻,但风格迥异:一个豪放,一个婉约;一个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一个痴情如水,哀婉感人。拓展阅读苏轼的传记,拉近与这位才子丰富细腻的情感。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能呼吸、有温度、多姿多彩的苏轼,我们的人生因为这样的学习而显得饱满。

这样的阅读形式还可以拓展到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柳宗元的《江雪》、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同样写钓鱼,但作者的情怀不一样,表现的意境不同,展示的画面有别。

四、由“受”到“授”,提高学习诗教能力

(一)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好奇处入手精心设计导入课题,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培养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培养学生自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导学案让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借助字义,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古诗的学习将不再有畏难情绪,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国学的新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夯实学生们的“童子功”,丰盈学生们生命的底色,让国学的光辉璀璨夺目。

猜你喜欢
如梦令李清照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梦令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如梦令,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