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92-01
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多问、善问,更能从人文世事中掌握知识,营造高效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问”的勇气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据调查,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是因为有心理顾虑:担心提问题会被同学讥笑,怕来时答不出来会出了老师的“样相”,怕老师会训斥等等。因此,在政治课堂上要让学生敢问,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与土壤,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想,也不敢多想,有了想法也不敢多嘴,长此下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消退。为此,教师要做到: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亲其师,信其通”,教师要放下师道独尊的架子,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飽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尽量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重现为人的尊严和权利,获取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2、鼓励和尊重学生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反复宣传“言者无罪”的思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不要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或肤浅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而要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愿问”和“有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1、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的态度对问题意识的产生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发生过程。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以此来促进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同时,教师要善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从实例总结理论的过程中展示理论的价值与生命力,发挥其对学生不可或缺的价值性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内在吸引力。
2、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时,打破教材内容顺序讨论思考题:(1)为什么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我国现阶段各方面发展状况如何?举例说明。让学生边看书,边查资料,边讨论,各抒己见。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紧紧围绕着问题,教师及时点拨,诱发学生的思路步步触及问题的实质,得到正确的结论。其实教师的问题设计过程,也是我们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
3、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不讲完,引起学生探索知识奥妙的愿望。另外,教师不应独占课堂,满堂灌,一般每节课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在教学中既要采用老师——学生、学生——老师这种纵向提问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就一种既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又有相互探讨、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如初三政治“民主管理”这个内容,从课本上看似非常简单,没什么疑问,但是有学生提出“在民主管理中,中学生能做什么?”这在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联系实际来谈到,因此学生们都非常活跃,给出各种有见解性的答案。
三、授人以渔,教给“善问”的方法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善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
1、在知识联系处提问。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例如,有学生提出:“我国人口过多会带来什么问题,对社会和环境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把我们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囊括了,全面地回答这些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过的知识。
2、善于比较,在对照比较中寻找问题。比较,比什么?政治教学中比较的运用只要有“比概念、比地位、比内容、比特点、比属性、比时间、比作用、比主体等等”。例如,比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异同等等。
3、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例如,在学习“违背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基础上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合同”时,可联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合同有效性发生纠纷的案例,让学生以“法官”的身份来处理,或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来明白道理、培养问题意识。在把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联系迁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活用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总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会问”、“善问”。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准确答问。学生只有在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了满意的回答,才能激发兴趣,经常思考政治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灵活性、流畅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