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

2017-05-09 09:22郭新怡
速读·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科教材素养

郭新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语文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语文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更显得举足轻重。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教学素养是指和教学活动有关的能力,系统、扎实、渊博的学业知识加上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把语文课教好,因而语文教学能力也是语文教师业务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语文备课能力

语文备课能力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和编写教案等能力。要把握好课标,钻研好课本,利用好教学资料。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程序,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语文作业。要明确教案的内容,熟悉教案的形式,掌握板书设计的技能。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对一些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随时能背,而且要能够钻深钻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语言作深入的钻研,力求有准确独到的理解,出新意,有深度。语文教师不能总是借鉴别人,而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语文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接受水平,对教材做出大胆合理的取舍,要能够胸怀教材全局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材的构成体系与单元课文的组合做出积极恰当的调整与补充,从而确定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逐步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王国,让学生学会求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能广征博引,为我所用,又要收得拢,教学目的能集中,这样处理教材便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境地。

語文教师必须要加强积累,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具有文学审美的眼光,具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如果教师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是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的。我们都知道不能轻易否定学生,这是观念上的一个进步,但是,有些教师由于本身的素养所限,不能对学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赞扬,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学习者,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等。在知识爆炸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才能从书本上汲取到丰富的营养,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教学工作将更得心应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阅读。读书,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的最起码的底线。因为教师的读书会影响到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二、语文施教能力

语文施教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讲话、听话、书写、教具运用、教学应变能力等。要控制好教学目标,发挥目标的“导教”“导学”作用。要有过硬的嘴上功夫,教学语言要具有示范性、启发性、感染性、自控性。要有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记忆力、机智的组合力和精湛的品评力,听话要辨音、解义、记句、合意,评话要体情、识趣、察非、审美。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写得一手好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板书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要写好“下水”文章,改好学生作文。要善于选用教具,熟练使用教具,学会独立操作。遇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灵活果断,采取恰当措施,快速反应,排除“险情”。要适时、适度变通教学思路、调控教学情绪。课堂上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随时提供的反馈信息与教师本人闪现的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即时对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节奏或教学方法加以“妙手偶得”的灵活处理;无论是教材学习方面的机智处理,还是意外事件方面的机智处理,要想处理得巧妙、圆满,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修养。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力,灵活的决策力,努力培养出色的课堂机智。

理想的语文教育必然是充分个性化的。独特鲜明的个性魅力是语文教师感染学生的最好方式。语文教师的个性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方式的处置方法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幽默风趣、开朗乐观的个性,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展现自己极富有魅力的一面,会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会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信念,并且,会使学生爱上语文。

三、提升自己的能力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素养功底、过硬的基本教学技能。教师要“授业”,就必须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应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学术水平,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语文教师来说,就要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广义地说,即教材中所反映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世风人情、所阐述、所渗透的伦理道德,所说明的物性事理,所抒发的种种情志等;狭义地说,即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关科技小品、科技幻想作品的读写知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知识也应加以充实。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够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开合自如,得心应手。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信息传递将飞跃发展。当今的学生是伴着电视长大的一代,电脑网络的出现使学生的视野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学科结构看,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综合的趋势。新课标新教材强化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构建了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课程系统。如果我们不会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就难免误人子弟。因此,教师除必须具备较厚实的语文素养还应有宽广的史地、艺术等人文知识基础,乃至理科与之相关渗透交叉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学养,增强学科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素养的根本,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的素养。当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也决定了语文教师的“一身多能”。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和语文能力的训练者,而且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美好灵魂的塑造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适应现代发展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学科教材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