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豪
摘 要:地质灾害的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的发育和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攀枝花大河流域拉 幅、平地幅区域的地质构造运动、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等方面开展地质灾害特征研究,从而快速、高效地完成区内地质灾害调查,提供区域环境地质背景资料、地质灾害信息,以提高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精度和质量。
关键词:地质灾害;构造;环境;分布特征
攀枝花大河流域拉 幅(G47E010024)和平地幅(G47E0110
24),地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和攀枝花市仁和區、延边县等行政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5′~102°00′,北纬26°10′~26°30′,总面积920km2。区域北至成都788km,南距昆明335km。
1 地质构造运动
1.1 新构造活动
攀枝花大河流域拉 幅、平地幅断裂带主要由大渡口断裂、弄弄沟断裂、纳拉菁断裂、大渡口断裂组成。根据野外调查,明确了目前断裂组切割第四系。
新构造活动特征:拉 幅、平地幅以间歇性抬升为主,近年来形成了多级阶地;古夷平面被切割,西部抬升大,东部抬升小,形成东部相对下降的沉降区。金沙江、雅砻江每年上升速度约为0.58mm;该地区附近有、李明九断裂、昔格达断裂、桐子林断裂等多条活动断裂,新构造活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地震活动相对较为强烈。
1.2 地震
攀枝花大河流域新构造活动较强烈,地震常有发生,历史记载的四级以上地震有九次(表1)。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在攀枝花市仁和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发生6.1级地震;“8·30”会理地震的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灾区面积达到9600km2,其中Ⅷ度面积约600km2,Ⅶ度区面积约1500km2,Ⅵ度区面积约7500km2。
2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概况
区域内岩层破碎,且风化严重,沟谷纵横,松散堆积体遍布,为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条件。区内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滑坡、泥石流及崩塌。通过遥感解译,查明地质灾害点共计45处,其中滑坡点31处,泥石流5处,崩塌9处。本次调查发现的4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财产2843万元,威胁和影响人数达832人(表2)。
3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在已查明的地质灾害中,包括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滑坡、危岩崩塌以及采空区等五种类型。进入群测群防的有81个,其中平地镇9点,大龙潭乡4点,啊喇乡6点,大田镇2点,总发乡1点,仁和镇2点,中坝乡15点,前进镇3点,太平乡10点,务本乡7点,布德镇6点,福田镇3点,同德镇12点,大河中路街办1点。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貌上描述(表3)。
参考文献
[1]陈永波.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2]柳源.中国地质灾害(以崩、滑、流为主)危险性分析与区划[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1):95-99.
[3]唐邦兴.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