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奇
摘 要:梅河口市地处长白山西麓,辉发河上游,哈达岭东南端与龙岗山脉西北结合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育,全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由北向南灾种、数量逐渐增加。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梅河口市;地质灾害;特征
梅河口市地处长白山西麓,辉发河上游,哈达岭东南端与龙岗山脉西北结合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受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层岩性控制,地貌以敦密断裂为分界,东南为基岩低山和波状台地,西北为剥蚀丘陵,中部沿断裂形成线性地堑河谷平原[1]。所处两个Ⅰ级大地构造单元,以清河断裂、敦密断裂为界,断裂以北属于天山~兴安地槽,断裂以南为中朝准地台,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以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不均衡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地震烈度为Ⅵ度[2]。
1 梅河口市地质灾害概况
区内新中国成立之前关于地质灾害记载的史料基本没有,民国时期的《海龙县志》只是简单记载了个别年代发生的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7年,全区针对地质灾害没有进行过系统调查和研究。2008年吉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依据(吉国土资环涵[蕴2007]12号文)对梅河口市进行了1:10万精度的地質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根据前人工作成果和近期发生的地质灾害相关记录,全区主要灾种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2 梅河口市主要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控制梅河口市全区见表1。
2.1 崩塌
崩塌多发生在雨季和春季冻融期,多数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自然状态下原有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是孕育崩塌的内在因素,风化、气候、降雨、地震是引发崩塌的外在因素,过程缓慢。人类工程活动(切坡)加大坡体角度和高度,破坏原有应力平衡条件,增加坡缘向下剪力和拉张力,使原有卸荷裂隙进一步张开、加深、扩大或产生新的卸荷裂隙。在外在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爆破震动)影响下催化加速崩塌发生,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区内崩塌的主因。
2.2 滑坡
区内滑坡均与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原有的地貌、地下水、地层及岩土体结构是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它控制了滑坡的分布、发育状况。自然风化、降雨、地震等是引发滑坡的外在动态因素,自然状态下滑坡自孕育至最终发生需要长期缓慢的积累过程。筑路切坡、水利工程开挖坡脚、卸荷使坡体失去了下部支撑,降水增加岩土体重度、减小岩土体抗剪强度促发滑坡形成,因此人工切坡是区内滑坡最主要的形成因素。
2.3 泥石流
区内泥石流为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坡面形泥石流。沟域高差,沟谷坡降等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残坡积、风化、构造破碎等形成的松散堆积提供了较充足的物源;汛期集中降雨,暴雨频繁发生,为泥石流形成具备了水动力条件。区内沟谷上游坡地森林遭受砍伐、开垦成农田降低植被覆盖,减小水土涵养,加重水土流失促进物源形成,直接造成坡面型泥石流形成。
2.4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
梅河组地层是由一套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线组成,岩质软弱,软化性强,多数区段遇水泥化,作为采空区洞体围岩极不利于洞体稳定。区内地层含煤段较多,赋存厚度较大,相对埋藏较浅,断裂构造发育等含煤建造对采空区坍塌向顶板上部及地表发展产生直接影响[3]。无底柱溜矿开采方式,采煤爆破震动,疏干排水形成的地下水的渗透、冲刷等因素,改变了地下空间应力重新分布,造成采空区顶板直接垮塌、冒落、侧帮压垮、并逐步向地表发展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科学的开采规划、坑道顶底板的无序管理造成地表塌陷区、地裂缝无规律发展,形成单体式或串珠状群集式陷坑。煤矿体围岩自身物理力学性质、赋存厚度、埋藏状态是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内在因素,采矿活动是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产生的直接因素和主要因素。
3 结束语
全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由北向南灾种、数量逐渐增加。灾害规模除地面塌陷有中型、危害程度大外,其它灾种规模均为小型,危害程度低。但地质灾害发展均势随近几年城乡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增速明显,年均增长率为24.1%,危害性也略有增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J].1991.
[2]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8.
[3]扬豹.《1/50万吉林省地质构造图及其说明书》通过技术鉴定[J].吉林地质,199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