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桂凤
现在一些语文课堂强调的是“动感”,多媒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课堂热闹非凡,为的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是公开课,评课的标准也是学生动态如何。其实高效的课堂不一定是热闹的课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需要“静思”,如果没有思考内化,学生便成了课堂走马观花的匆匆过客。学生对文本传递的信息没有静思咀嚼,那么课堂就成了表面“繁荣”的低效课堂。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留出静思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感悟语言文字的美,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一、静读,进入学习角色
语文教学中,读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如小组比赛读,比的就是哪个小组声音最大。余秋雨曾经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这句话说明有时阅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多安排学生默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章传递的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社戏》一课,文中人物的年龄和学生相仿,学生与文中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志趣与心理,如果教师安排学生默读感悟,学生可以把自己也融入到文本描写中,随着作者的描写徜徉在朦胧夜色中,偷豆的情节更会让学生流连不已。文中几个小伙伴的淳朴、善良无需教师分析讲解,学生在静读中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双喜”的无私更会打动学生的心,情感教育在静读中也得以实现。
静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安排静读时间,做好静读指导,如指导学生勾画、批注等,让学生在静读中有更多的收获。
二、静思,品味课文内涵
静思是课堂的核心,静思的过程是学生汲取、消化知识的过程。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静思文章的主题,升华认识。笔者在听课的时候经常遇到“赶时间”的教师,他们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很短,急不可耐地把答案展示出来,然后赶下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安排的课堂环节,没有时间品味语言文字。这样的课堂虽然比较完整,却没有效果。让学生感悟文章透出的思想,应以“静思”为前提。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更需要让学生静思、品味。
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的四季”时,要让学生在静思中体会春的盎然、夏的热情、冬的响晴以及三峡山水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春》一课中有很多经典描写,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等,教师要让学生在静思中体会,只有让学生静思、品味,才能使学生真切感受春天小草萌发的情态。该文拟人手法和叠词的运用,需要学生细品、内化。
静思,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只要学生在思考中有突破,并且通过解疑、释疑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有效思考。
三、静听,调动学生思维
学生除了静读、静思,还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师在讲授时,学生需要静听。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听”的氛围,引导学生步人文本的字里行间,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语文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听力”较差,捕捉信息的能力不够,不能有效总结所听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从教师的语气、语调中体会文章感情。每一节课,教师在讲解重点时都要组织学生认真听记。教师还要抽出时间,读课外的内容给学生听,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整篇,学生听后要有总结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文阅读,通过一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静听,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安静的课堂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在动,就是高效课堂。
四、静写,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语文课堂的写作训练大多集中在作文课上。教师应该把写的环节安排在每一节课中。静写,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拓展延伸,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刚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时,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在训练时可以从仿写句子开始,仿写句子是语言训练的有效方式。《春》一文有大量的比喻、拟人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如让学生研读文章最后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并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相结合的方法仿写。仿写是为了创新,在仿写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所创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静写,最好有时间限制,有时间限制可以快速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限时训练还可以增强学生考试时的应变能力,提高答题質量。
高效课堂不仅要靠热闹的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要给学生提供静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内化所学习的内容。在沉静的课堂上,学生更能感悟经典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受到情感教育。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