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450046)
关键词:长期保存;保存技术;数字馆藏;数字馆藏评价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手段,包括自购、联合采购、自建、联盟共建的模式,对已经建设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和方案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对需要长期保存的数字资源类型及长期保存技术类型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部分指标。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41-03
图书馆数字馆藏是借助电子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管理和利用的数字资源总和,主要有虚拟数字馆藏和实体数字馆藏两种,构建方式分为自建式和采购式两种[1],学科性、海量性和技术性是其三个主要特点。目前,数字资源建设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方案包括数字资源的采购、自建、长期保存和评价四个方面。
1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的主要手段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图片、视频、就业信息、培训信息等类型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设方式主要是采购和自建两种模式。
1.1数据库采购模式
1.1.1建立本地镜像。该种模式是将数字资源库安装到本地服务器上,根据IP来限制局域网的访问范围,不需要认证,也没有人数限制,而且访问和数据的传输都比较快,数据的更新方式一般是采用硬盘或者通信的方式进行追加更新。该模式的优点是:数据稳定,没有通信费用,一次性购买数字资源能终身使用,方便进行构建一站式检索。不足之处有:硬件投入较大,系统维护成本较高,数据更新不及时。
1.1.2包库。该模式是向数据库商获取授权进行数据库访问,一般是提供IP限制或者漫游账号的方式进行,在一定时间内不限制访问次数和下载量,用户可以随时访问最新的数据。该模式的优点是:图书馆不需要购买服务器,资源更新也比较及时。不足之处有:不能增加馆藏资源的数量,一旦停止购买就不能再使用该数据库。
1.1.3购买阅读卡。读者用阅读卡提供的账号和密码登录数据库网站进行检索和下载,按照下载量计费。阅读卡一般分为机构卡和个人卡两种,没有IP限制,使用方便。该模式的优点是:无须硬件投入,无须人工维护,总体成本较低。不足之处有:阅读卡需要不定期充值,按照下载页数收费,平均单页费用较高,仅适合使用率不高的数据库。
1.1.4购买光盘。该模式是将数据库光盘安装到本地服务器上,包括数据的资源和检索,一般适用小型特色数据库[2]。该模式的优点是:规模小,价格低,增加图书馆资源,不限量使用。不足之处有:只能在规定的地点使用,服务面小,数据更新不及时。
1.2数据库自建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除了购买,还可以进行自主建设与开发。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强势专业、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资源构建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也可以综合本校教师的著作、专利、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等构建数据库。数据库的自建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独立建设。由高校图书馆独立进行构建,该模式对技术要求较高,资金成本较低。②与公司联建。由高校图书馆提出构思并提供资源,软件公司进行系统的开发,虽然该模式的资金成本较高,但设计出来的数据库比较先进。③联盟共建。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由各个成员馆共同建设数据库,技术与资源共享,建设成本均摊。该模式需要考虑知识产权和数据库维护等问题。
1.3数字馆藏建设的建议
笔者认为,各高校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的时候,应考虑以下三点因素:①本校读者的需求情况。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学校学科建设、用户数量及数据使用数量。②本馆硬件与软件的情况。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环境、存储情况等;软件包括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数字资源的技术维护力量等。③经费情况。指当年或者未来几年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的经费预算。
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主要看各图书馆的人力和物力,如果能够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共建不仅可以节省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成本,还可以扩大自建数据库的资源数量和种类。同时,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在资源类型的建设、技术和手段选择、数字资源整合、数字资源保存方面可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另外,高校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初期就应考虑好长期保存的技术和方案[3]。
2数字馆藏长期保存方案研究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馆藏建设是一个资源积累的过程,数字资源不同于纸质资源之处在于其保存对实体空间的占用比较少,所以不像纸质资源那样需要定期进行剔旧。数字资源需要考虑更多的是资源的积累和长期保存方案。
2.1数字资源的缴存制度
这里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或者高校图書馆联盟自建数据库的缴存制度,其应从学校的层面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数字资源的长期积累和保存。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三点确保数字资源库资源的来源:①明确收缴的内容。如:学校教师和学生出版的论文、著作和专利等;没有正规出版的研究报告、博客、学位论文等;机构和个人活动的记录,如会议文献、PPT课件等;学生实习或实验的作品。②明确收缴主体[4]。学校每个部门应指派一名教师专门负责上传或者上缴数字资源,责任到人。③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对按时缴存的教师实行定量的积分制,根据积分赋予其不同的权限。另外,图书馆还可以建立一套奖励制度来鼓励读者上传其数字资源。
2.2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主要包括:①拷贝。就是将图书馆原有的数据直接拷贝到新的服务器或者数据库中。该模式操作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但对数字资源的保护效果有限,不能解决因硬件老化引起的长期保存问题。②数据仿真。即在新的数据系统中搭建一个兼容环境,可以运行原来的数据和设备,达到数据继续使用的目的。该模式对软件的要求较高,并且多次的仿真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③数字迁移。这是目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主要手段,即将信息从不稳定的系统迁移到稳定的系统、将多样化的信息迁移到标准化的信息格式中。该模式方便信息的组织,但是在数字迁移过程中容易造成资源的格式信息丢失。④建立数字资源档案馆。该模式是将老化的计算机软硬件进行保存并读取数字资源。但其维护和使用的成本较高,不宜采用。⑤封装技术。即将数字资源及其运行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打包保存,从而实现程序在其他环境下的运行。但该技术提取元数据困难,使用时需要进一步讨论。⑥标准化技术。即将数字资源转换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形式进行保存。该模式的维护成本较低,使用方便,但是降低了数据使用的灵活性,格式保存上也容易存在失误。⑦虚拟计算机技术。虚拟计算机技术是IBM设计的一种数字资源保存方式,是在不断革新的硬件和软件上设置一个层,方便进行数字资源的仿真和迁移的数字程序。虚拟计算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其应用范围较广。⑧基于风干的保存策略。基于风干的保存策略就是在保存数字资源的同时,保存一个简单、可运行、低质量的数字运行系统。该模式是一种附加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方式。⑨数据再造技术[5]。即从原始的数字资源中提取数字流来恢复数字资源的原貌。
金玲: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方案研究 2.3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建议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情况,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制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方案。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①确定长期保存的数字资源类型。②确定长期保存的技术手段。图书馆应根据资源种类及本馆实际情况确定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手段。③积极开展图书馆联盟的数字资源保存合作。这不仅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经费,还能提高长期保存的质量,同时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标准。④拓宽长期保存的资源类型。除了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数据库、镜像,学校的教师、专家、馆员、学生的学术性电子邮件、微博、博客、朋友圈等数字资源也应列入数字资源保存的范围。⑤拓宽保存途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互联网商合作,将本校师生的网络数字资源进行下载并进行长期保存。
3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评价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也是长期保存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字资源的评价结果对数字资源保存的类型、保存的方案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对数字馆藏进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同时其也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一部分。
制定数字资源评价指标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①通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可能只为一个数据库服务,需要评价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并找出它们的共性,基于这些共性来建立指标体系。②定性分析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律进行抽象研究,定量是通过一定的数据及运算对事务进行评价,将二者结合可以将模糊的对象清晰化,方便用户进行分析。
高校图书馆需要进行长期保存的数据主要是购买的本地全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数据库、光盘数据、办公数据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评价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①数字资源的采购。数字资源采购时应考虑质量、成本和内容,质量主要考虑的是核心收录率、下载次数、被引次数等参数;成本考虑的是资源价格、设备价格和管理成本等参数;内容包括学科覆盖率、资源质量和馆藏结构。②数字资源的使用。数字资源的使用主要包括检索系统、用户服务。检索系统的评价要综合考虑检索技术、检索手段、检索程度、输出排序等,用户服务包括校外访问系统、用户参考咨询功能等。③数字资源的存储。数字资源的存储主要包括存储设备和存储技术。存储设备应该考虑设备的稳定性、扩展性和维护难易程度等,存储技术应注重其兼容性、传输速度、数据保护能力等。
数字馆藏指标体系建立前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6],关于权重的指标可以设置为“绝对强、很强、强、稍强、同等重要”五个层次,对比的关系要考虑“内容与质量、内容与成本、质量与成本”。对被调研者的层次、性别、工作性质等进行综合考虑,最后根据定量计算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的权值,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目标数字资源库进行评价,从而来确定其是否需要进行长期保存和长期保存需要投入的成本。
4結语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馆藏建设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因此其建设、保存和评价也一直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点。由于数字资源具有较强的共享性,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保存和评价等方面应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形成图书馆联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更好地实现数字馆藏的价值,为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雷菊霞,李易宁,卿蔚,等.学科馆员在建设数字馆藏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91-92.
[2]赖彤.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实践进展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9):47-53.
[3]熊倩.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4]邢军.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现状与研究[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4):18-22.
[5]刘龙.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导公众开展个人数字信息保存的举措[J].图书与情报,2015(1):87-90.
[6]林玉辉,林岚.美国图书馆领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实践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1):43-46.
(编校:徐黎娟)
作者简介:金玲(1966—),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