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如
寒冬,烈风,苍白的阳光。
老师办公室温暖如春,张山却感觉空气犹如被冰冻凝结了一般。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当老师从抽屉里拿出“自愿放弃高考协议书”时,张山还是不禁浑身打了个寒噤。“放弃高考”四个大字像燃烧的炭火灼伤着张山的眼睛。
签,还是不签?张山的内心从没有这样纠结过。他从小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爱读书,是人们嘴里“别人家的孩子”,还算优秀的成绩让他有幸成为了县重点中学的学生,还进了实验班,似乎他的前程就这么定了——上大学,好工作,好人生。可是张山错了,班里的同学是全县的尖子生,可谓人才济济,在他们面前,张山根本就是个“丑小鸭”。“三角函数”的sina、cosa,物理上的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化学的L、S 、C,生物的遗传、变异……张山懵了。一摞摞厚书堆积起来的,四面都是书墙包围着他,每天雪片样的试卷从天而降,他不能抬头,不能说话。他每天背啊,写啊,算啊,可是每次的月考,长长的排名榜上,张山的名字总是最后一个。
眼睛扫过一行行的人名和数字,张山仿佛要窒息一般。这种感觉像小时候和大孩子玩摔跤的游戏,被胜利者狠狠地压在地下;更像面对入不敷出的收支,母亲四处借钱横遭白眼的窘迫。惨不忍睹的分数像一个个小丑在提醒着张山,你是别人眼中的笨蛋、傻子、失败者。无数次,张山徘徊在月考排行榜前,他想撕毁,他想报复,他不能容忍考试后别人得意的笑容,更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鄙视。可是最后的理智告诉他,不能这样!他只好选择逃避,逃!逃离这让他失去了尊严的地方。
迅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张山听到了自己从云端坠到地面的声音。
走出学校的大门,正午的阳光刺着张山的眼睛,一阵冷风吹过,一阵眩晕过后,张山紧了紧衣领,向学校附近的步行街走去。他要吃点东西,反正下午不用急着上学,也不用急着赶路回家,父母不知道他的决定,还以为他在学校上学。张山摸出兜里仅剩的20元钱,那是上周回家时母亲给他的零花钱。他打算用他吃一碗酸辣粉,这是学校食堂没有的东西。
拐进一家小店,拣了座位坐下。因为是中午,里面挤满了人。有的是刚刚放学的学生,在眉飞色舞地聊天;有的是刚刚下班的青年,边玩手机边慢慢嚼着细细滑滑的粉条。在这悠闲的人群中,有一位却特别的惹眼:他大概是附近建筑工地的民工吧,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岁月的犁铧还不曾过多地在他的脸上留下耕耘的痕迹。他穿了橘红和白相间的工作服,后背上标识的是“XX建筑工程公司”,但是上面横七竖八地涂满了各色的颜料;他胳膊肘上面裂了口子,露着里面的毛衣,可能因为天冷,里面的衣服太厚了,拉链拉不上,直接用一根草绳随便一系,像把自己当作了麻袋,屁股上磨了洞,露着秋裤的毛边,脚上是一双过时的翻毛皮鞋,黑乎乎的大手里端着一碗酸辣粉,肩上背着一个看不清颜色的布书包。他在人群里逡巡着寻找座位。
没有座位,他走到一个角落蹲下,把碗放在了地上,卸下肩上的破书包,取出里面的东西。书!居然是书!烫金的封面在斜射进屋内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先把书放在书包上面,打开,一只手翻着书页,腾出一只手用筷子挑了米线,趁米线变凉的瞬间瞄上几眼。有人从他身边走过,碰了他的胳膊,筷子掉在了地上,他也只是笑笑,捡起来在衣袖上蹭蹭接着吃粉条,接着看书。望着他的背影,张山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不知道为什么,是感动?是敬佩?是心灵的解冻?张山好想走上前去,问问他,和他说说话,可是说什么呢?问什么呢?为什么要打扰一个读书人的世界呢?他的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啊,要不他的嘴角为什么浮现出了甜甜的笑?
一碗酸辣粉,张山吃了很长时间,一根一根,多么像立体几何中一道道虚虚实实的线,又像物理上的上坡线、下坡线,又像生物学中的……渐渐地,渐渐地,张山如麻的思绪也慢慢清晰起来。是啊,“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记得是谁的诗句了,只是飘过张山的耳旁,“生活不只是高考,还有诗和远方。”
走出小饭馆,太阳已经有些偏西了,虽然有点冷,但是照在身上,张山感觉还是暖暖的……
寒云留言
高考是通往理想的独木桥,而高考对人的压抑,也毋庸置疑,要不,为什么每年高考前都有考生撕卷子撕书放松压力呢?毫无疑问,主人公张山是一个被压抑到窒息的人,因此才会签下放弃高考的协议书。
题为《还有诗和远方》,而作者将诗和远方折射在一位年轻的农民工身上。所谓“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见了月亮。”在农民工的世界里,本来遍地狼藉,每天打交道的不过是钢筋水泥,而他却能在这遍地狼藉的苟且中,心存着一份对书本的执着。那份执着所能带给他的,就是诗意,就是远方。就像农民工身在工地却心向远方,张山,其实你不必放棄高考,高考不过是一座山,越过它,你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