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庄建在移动互联网上

2017-05-07 07:32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湘西村庄公众

编者按: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同志对《把村庄建在移动互联网上——“湘西为村”调查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湘西为村”服务平台助推全州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明显,各县市主要领导要重视,并加大支持推廣力度,要作为今年考核工作的一项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他要求州委办写入工作报告,落实州委通报下发到乡镇,督办县市落实情况,力求今年更大扩面和提高应用水平,取得更大实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互联网尽快惠及广大农村,是当前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公司都在积极探索的事情。2015年,腾讯公司开发了“腾讯为村”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服务于村庄,动作快、效果好。令人高兴的是,在州扶贫办的大力推动下,湘西州参与了“腾讯为村”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湘西为村”已成为全国互联网村庄建设的一个典范。腾讯公司计划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湘西为村”打造成全国先进典型。

2016年10月份以来,我们对参与“湘西为村”试点的部分村庄进行了走访调查,对“湘西为村”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对下一步发展方向及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腾讯为村”发展态势

“为村”,即互联网+乡村,是“腾讯为村开放平台”的简称。

(一)全国“为村”申请情况。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共有2642个村庄申请加入“为村”,其中湖南省最多,共458个,已审核通过176个。(见表一)

(二)公众号二次开发情况。村庄初次申请到了微信公众号是半成品,只能推文宣传,只有经过二次开发升级后才能实现互联网村庄的所有功能。从内容上来看,“为村”公众号新增了:【赶集】(村民自己的“朋友圈”)、【村有好货】(展示并销售村里的土特产)、【村务公开】(包括支书日记、书记信箱、财务公开、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包括顺风车、村有喜事、农技指导)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模块。而且“为村”公众号会根据村民的需求,不断更新升级。

(三)上线公众号。截止2016年底,全国完成公众号功能开发并上线的互联网村庄共105个。(见表二)

二、“湘西为村”发展状况

1.“湘西为村”基本情况

湘西州地处武陵山腹地,交通、信息相对不便,广大村民更希望借助互联网来改变生活状况,申请加入“为村”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为村”发源地——贵州铜关村由互联网企业主导不同的是,“湘西为村”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截止2016年底,湘西州申请“为村”的村庄共有278个,占全国的10.5%,占全省的60.5%;有132个村庄通过了“为村”申请,通过比率为48%,远高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有49个村建立了村公众号,其中23个村庄已完成公众号的开发升级,占全国2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湘西为村”在全国都占有优势。(见表三)

2.“湘西为村”的成功做法

“湘西为村”在试点推广过程中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包括让村民们在网上相聚、教会村民手机上网、发布推文、销售农产品,提高村公众号的关注度和为村平台的运用实践,更主要的是抓住了一些关键性的工作。

一是组建一支村庄的互联网团队。“湘西为村”始终把村级互联网团队培育摆在首要的位置,每一个“为村”村庄都有5名以上优秀村民组成的互联网团队在辛勤耕耘。有的团队成员常年在外地上学或工作。

二是提升村民互网络的运用能力。从村民享受“为村”平台带来便捷的生产生活,到互联网助力村庄发展和精准脱贫,湘西的每个“为村”村庄都在努力实现从“一人为村”到“全民为村”的跨越,让所有村民参与互联网并从中受益。

三是去中间化,由村民自主发展电子商务。各个试点村都很重视提升村庄的电子营销能力。村民自己操作电子商务平台,掌握市场主动权,生产不再盲目跟风。

四是村主要活动场所实现网络覆盖。已有12个村实现光纤入户和村内主要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

3.“湘西为村”主要成效

随着“湘西为村”的深度推进,互联网村庄的村民精神面貌、村庄治理、村民收入正由里及外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是密切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不管是在村内务农,还是在外工作、学习,“为村”把村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二是提高了村庄的知名度。借助互联网的宣传,彰显了山寨的独特美丽,如凤凰县扭仁村、大坡村等。

三是让更多的人领略了乡愁。“湘西为村”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重拾了古老朴实的乡土文化,一些沉寂多年的民俗活动在“为村”村庄又活跃了起来,如朱雀洞村的赛龙舟、古双云村的稻花鱼节、司城村的舍巴节等。

四是加强了村庄的内部治理。利用“为村”平台开展党建、管理村务、公开事务,大事小事都在村微信群里讨论,毫不隐讳,密切了干群关系,缓解了村民矛盾,和谐了村庄氛围。如龙山县兴隆街村、泸溪县麻铺村、凤凰县通板村等。

五是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灾害发生后,能迅速有效地开展自救。像去年开展的为期一周的里耶洪灾“食材配送救助大接力”活动,惹巴拉8.6万元的火灾救助,反响都很大。

六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2015年,里耶镇比耳村没有一家微店。2016年,在比耳“为村”团队的带领下,全村微店迅速发展到110多家。村民以每斤6.8元的价格在网上热销里耶脐橙,线下批发价为每斤1.8~2.2元,全村至少增收500万元以上。

七是涌现了一批为村好支书、好村干、好村民,特别是一批充满正能量的村级互联网团队茁壮成长。

4.“湘西为村”社会影响

“湘西为村”一年多的实践(2015年10月开始试点,2016年10月开始推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国务院扶贫办以《东西协作结硕果:“湘西为村”——国扶办深圳培训引领互联网+扶贫新模式》《中国扶贫:走基层,看比耳》进行肯定;新华社先后以《湘西探索“互联网+贫困村”搭建“湘西为村”开放平台》《“让村民们在网上相聚”——湘西为村探索“互联网+村庄”精准扶贫新模式》《用互联网改变乡村的人》为题,连续三次进行报道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湘西为村”制作节目,用于参加亚太区的扶贫新闻奖项申请,并以《互联网+如何在农村落地开花?一颗橙子告诉你答案!》进行报道;人民日报则以《当村里开通了微信公号》为题,罕见地用7000多字整版宣传“湘西为村”。

5.“湘西为村”存在的不足

“湘西为村”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認识上有不足。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对“湘西为村”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相关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些村干部运用互联网进行村务管理心有疑虑,不理会、不配合;有些村民认为互联网高大上,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不学、不用;也有部分村民则因见不到眼前利益,不感兴趣、不肯参与。

二是执行上有偏差。个别村庄带头人缺乏凝聚力,不能把村民有效组织起来;也有人抱怨村里没人才,团队建不起来;有的村庄不团结,影响“为村”的效果。

三是资金投入没保障。截至2016年底,全州有278个村庄提交了“为村”申请,但已升级开发的只有23个村,没做好的主要是因为缺钱。一个村庄的“为村”开发大约需要6万块钱,包括:公众号开发、网络安装、电脑和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农产品包装设计等。自从扶贫项目资金在县级层面整合以后,州扶贫办很难为各村安排启动资金。

四是推广乏力。当前各级扶贫部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不少同志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推动“湘西为村”健康发展的人很少。

三、推广“湘西为村”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好“湘西为村”在密切村民感情、加强村庄治理、销售村庄产品等方面的作用,让“为村”平台在自治州更多的村庄快速落地,建议下一步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州、县(市)、乡镇三级都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的互联网+贫困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推进“湘西为村”建设;组建由扶贫办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互联网+贫困村建设工作班子,出台具体工作方案,加强推广、培训与服务指导,提高质量与效益,确保互联网+贫困村取得成大成效。

二要进行顶层设计。认真总结“湘西为村”一年来的实践经验,出台指导全州“湘西为村”发展的文件。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湘西为村”属于公益性服务平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州内各级党委政府要整合资金,加大推广建设力度。网信企业要加快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

四要落实层级责任。州级层面利用人事、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等资源优势,做好示范与引领工作;县级层面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专职人员和项目资金,加大推广力度;乡镇、村庄负责具体落实,在操作层面上狠下功夫。

五是实施激励机制。对推广“腾讯为村”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及优秀“为村”带头人、公众号管理员进行奖励。探索将互联网+贫困村纳入到州、县政府的日常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调研组成员:

湘西州委常委、副州长:孙法军

湘西州委党校副教授:孙 沁

湘西州扶贫办调研科科长:唐其昭

2017年2月

猜你喜欢
湘西村庄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我的小村庄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村庄,你好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