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协会
水泥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十二五”期间,水泥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发展水平、加快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与“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水泥行业呈现出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发展向中高端和高端发展转变。但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以投资增量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日益显现。
“十三五”是我国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转折性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期,也是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实施水泥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推进水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将水泥行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水泥协会在总结汇集全行业的意见基础上,根据《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制订了《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分析了水泥工业在新时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环境及新的需求,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明确了“十三五”水泥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发展的主要目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的重点工程,以期成为引领水泥工业转型发展的指导和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拉动了水泥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年产量到2014年已经到24.8亿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水泥需求呈现出下降趋势。我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产能过剩更加突出,由此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的需求,向高端发展延伸产业链和向国外发展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十二五”期间水泥行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进展,一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批国家级的研发创新中心相继建立。“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研发攻关在瞄准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已经完成率达到70%以上,80%以上的研发项目或部分子项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验证阶段。新型粉磨(无介质粉磨)技术、高能效烧成技术(高效燃烧器、第四代冷却机等)、燃料替代技术、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等关键技术装备以及高性能保温耐火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推广应用;水泥行业大型化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艺与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达到98%,比2011年提高14%;行业集中度再有提升,2015年前十家企业的水泥熟料生产集中度达到54%,比2011年增长10%。
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加快推广粉磨新技术、高能效烧成系统技术、大型高效袋式除尘技术等,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达到小于114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耗达到小于93千克标准煤/吨。大型水泥熟料生产线安装脱硫脱硝综合治理设施和大型高效袋式除尘设施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及强度明显下降,脱硝水泥熟料产能占比达90%以上。余热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水泥余热发电普及率分别达80%以上,吨熟料余热发电量进一步提高。
绿色发展加快。水泥工业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建成或正在推进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等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线。依托新型干法水泥窑技改建成或正在建设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产业危险废弃物的水泥熟料生产线有100多条。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已经形成。绿色水泥工厂评价的标准体系,绿色水泥生产、使用体系开始建立。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我国水泥行业广泛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市场机遇。我国水泥工业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水泥建设工程项目占全球市场份额45%以上,服务总包和投资建设的国外水泥生产线熟料产能超8000万吨。水泥企业在境外收购、投资建厂步伐明显加快,已经在国外建成35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水泥企业和水泥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产能+投资+服务业”的复合型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水泥新的增量需求放缓,加上新增产能仍在不断增加,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7-68%,部分地区不足50%,全行业生产、销售、价格和效益起伏不定,多数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去产能、调结构、稳增长、增效益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夯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水泥市场需求和水泥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环境的新变化和业态发展的新变化,为水泥工业发展既带来良好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水泥工业进入“十二五”以来,新的新增需求明显减缓,产能严重过剩和新的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主要矛盾,由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水泥行业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扭转经济效益下滑的有效手段。“十三五”是水泥行业将进入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新增新的需求,调整结构的转型升级转折时期。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减少低标号水泥比例,提高功能品位向高端发展,向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行业追求的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国内经济将处于“新常态”。我国固定投资增速虽将放缓,但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增加与提升,特别是户籍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加快,必要的基础建设仍将有较大投资的持续。城镇基础设施、地下管网、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新农村建设房屋材料和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增加,以及“十三五”仍有一批水利、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实施,“一带一路”牵动的产能合作和走出去步伐加快,为水泥产业的产品、装备、水泥制品以及水泥服务业发展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
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国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设。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海洋工程的建设,如岛礁建设、港口建设等海洋工程建设,将带动各种特殊环境和不同特殊领域的特种硫酸盐水泥、普通、特种水泥(特种硫酸盐水泥)和特种工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带动海上建设需要的特种水泥材料和带动海面运输船舶和海工作业需要的各种新的高性能水泥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使用。
我国水泥工业无论技术装备还是大规模生产线的建设能力,工程总承包和各种服务都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当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水泥企业和水泥装备制造企业可依靠我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贸易和合作机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抓住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大规模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切入口,推进海外水泥行业在国外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好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走出去推进产能合作率先组织一批有能力的企业在国外发展。
补短板着重要解决水泥产品结构以及开发新的需求改变用途结构,推动水泥行业开发改变功能、性能的用于已有建设领域和跨界领域的新的需求的低碳绿色新产品。增加高端产品适应特种工程特点要求和进入更广领域应用的产品、提升附加值的产品、精品与多功能制品等。短板既已有的短缺也是未来的短缺,这是行业结构调整的象征,也是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为此,提升、扩展、开发新需求,既是对水泥行业提出新的挑战,又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国家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水泥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发展所面临资源、能源和环保约束力日益加强,行业必须实现清洁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以废弃物替代资源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水泥行业处置城乡垃圾、废弃物,成为既能生产物质资料,又能成为净化、美化环境的产业,又为水泥行业提供了发展提升自己的机遇,又提供了开发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新需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联合会发布《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等;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着力压减过剩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加快绿色发展、拓展延伸服务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改造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支撑;为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的战略奠定基础。
实施结构调整,坚持转型发展。把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引导要素优化配置,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加快压减和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加快改造提升水泥产业进而提升水泥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积极发展建材服务业,全面促进水泥行业向高科技、绿色发展和制造、服务业并举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驱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提升改造水泥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以水泥“二代”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带动全行业的全面整体提升。
实施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推进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推动水泥行业绿色发展,促进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坚持开放发展,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装备优势,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本着互利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实施水泥产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和国际产能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引领世界水泥工业发展。
到2020年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取得阶段成果。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基本解决,效益显著提高;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更高,两化融合深度发展,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引领力进一步增强。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压减淘汰过剩熟料产能4亿吨。
专栏1 压减淘汰过剩熟料产能4亿吨
(一)严禁备案新建、新增产能项目。2020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水泥熟料产能置换。
(二)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水泥熟料产能。强化依法行政和标准实施,对经整改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熟料产能,依法有序关停与退出。
(三)实行差别化政策,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开展能耗、排放等对标达标,贯彻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政策,研究提高享受资源综合利用财税政策的技术门槛,倒逼竞争乏力产能主动退出。
(四)推进联合重组,压减过剩产能。支持优势企业建立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搭建产能整合平台,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联合重组,并结合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主动经营性压减过剩产能。
(五)强化社会责任,推行错峰生产。继续完善水泥错峰生产相关制度,水泥开展行业自律,适度限产化解产能过剩。
“十三五”时期水泥工业主要发展目标标 2015年 2020年指备 注质量效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不低于8企业人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100 130 -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 <5% - 不低于工业平均水平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约0.5 1.5 -主要大型骨干水泥企业(集团)建立技术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家) - >30结构调整压减水泥熟料产能(%)- [20] 去熟料产能4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 <70 ≥80水泥基材料主营业务收入在水泥及制品行业中占比(%) - ≥60 -前十家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 54 ≥80 -两化融合规上企业中智能工厂数量(家)- ≥100 -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 约10 30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每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千克标煤) 112 105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均降低(%) - ≥30 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增长幅度(%) - [10]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比(%) 约3 15 -注:[ ]为五年累计数。
2.加快水泥产品升级换代,发展高端产品,延伸水泥产业链。
开发生产系列化、标准化的特种专用水泥、发展高性能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房屋配件、预拌砂浆、砂石骨料等。
专栏2 产品升级换代
(一)淘汰复合32.5水泥,鼓励生产和使用42.5及以上等级水泥、纯硅酸盐水泥,优先发展并规范使用海洋、港口、核电、道路等工程专用水泥、水泥基材料。
(二)推广无铬耐火材料、耐烧蚀与隔热保温一体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长寿命新型耐火材料、微孔结构高效隔热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
(三)加快发展砂石骨料、高性能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混凝土制品等产业,延伸水泥产业链。
1.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创新驱动
依托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平台,支持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开展针对水泥行业特点的技术研发、检测测试技术研发和新型低碳水泥品种研发。以正在攻坚的“二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与达标为牵引,实现水泥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参照“二代”提出技术装备研发的目标和达标的指标,全面推进水泥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到2020年,水泥、60%的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支持水泥大型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重点研发突破智能制造、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鼓励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
专栏3 技术创新重点
(一)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与装备,专用水泥制备成套技术与装备,水泥基复合材料研发及智能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
(二)开发新型高性能低CO2排放的水泥新品种,如高贝利特水泥等。
(三)继续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技术”的集成研发与技术攻关,力争建成“第二代新型干法技术”水泥窑生产示范线。
(四)研发微细粉尘(PM2.5)颗粒捕集、烟气深度脱硫、脱硝高效捕集及其集成协同控制技术与装备等。
(五)研发原材料中控制金属六价铬和汞的技术;研发生产过程中金属六价铬和汞的控制技术;研发末端排放控制捕集技术装备等。
2.创新提升标准,促进转型升级
修订并提升水泥行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污染物排放、产品质量等强制性标准,引导产业整体提升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技术标准提升制定,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测试方法标准、应用规范标准、水泥行业绿色生产评价标准等制订。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水泥产品标准对比研究与制订,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依据市场需要,更多的制订协会团体标准。
专栏4 标准规范完善
(一)制修订道路、港口等专用水泥标准,制修订混凝土、砂浆、掺合料等产品标准。制订低铬等新品种水泥团体标准。
(二)制修订通用水泥产品质量标准及产品能耗消耗定额标准、污染物排放等标准。
(三)制修订水泥混合材测试方法标准及混合材质量标准。
(四)制定水泥工业绿色生产评价标准体系,如水泥绿色工厂评价标准导则等。
(五)完善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相关标准体系。
3.创新业态,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
鼓励创新业态。推动大、中型水泥企业(集团),从单纯提供水泥基材料,向提供研发设计、工程建设、采购物流、营销融资、工厂维护和技术改造服务业转型;引导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向市场组合相关中介服务和采购销售等向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服务链和供应链资源集成配置,增加附加值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创新营销模式。在合理的区域市场范围组建联合销售公司或投资管理公司。由企业共同出资、共同参股组建联合销售公司或联合投资管理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统一组织经营生产和销售,扩大规模优势,减少无序竞争。企业间可根据产能份额和市场情况综合进行市场配额分配,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稳定市场价格,实现行业在区域市场的效益提升。
着力推动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推进形成一批大型集团企业。运用政策推动兼并重组,以改变水泥行业企业数量多、管理水平低、众多企业效益差和行业集中度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低的局面。致力减少企业数量,“十三五”末在现有企业总数基础上减少四分之一以上,增加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产业集中度,作为推动和调整行业组织结构的主要任务。“十三五”末,水泥产业生产集中度达到80%。
1.提升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
继续支持对现有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开展清洁生产。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如高效粉磨技术、高效能烧成系统技术、高效脱氮脱硫技术、燃料替代技术、协同处置技术、第二代新型干法集成创新技术、高效大型袋式除尘技术等不断提升不断推广应用。
推进能源、环境合同管理,研究完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体系评价标准。加快推进水泥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评价,做好生产前段排放控制、生产过程排放控制、生产末端排放治理等监督管理,实现达标排放。做到水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价全行业覆盖。
提高低品位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合理利用劣质原料和工业固废,推进生产环节固废“近零排放”。推广无铬耐火材料,防治重金属污染。
全面推进水泥产业制定五年节能减排达标进程表和年度进度表,水泥产业“十三五”末全行业率先达标。
2.发展循环经济
支持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等。开展赤泥、铬渣等大宗工业有害固废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研究;提升开展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矿渣、电石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在水泥产品中提高消纳产业废弃物能力,逐步增加可消纳固废的品种。
3.加快低碳发展
开发含能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技术,鼓励生物质替代燃料的研发,提高水泥窑替代燃料比例,降低水泥工业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实施水泥窑炉热工效率提升行动,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加快发展低钙硅酸盐水泥,推进镁质胶凝材料无氯化应用,研究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开发水泥窑炉烟气中二氧化碳分离、回收和利用技术(CCUS)。加快碳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着力提升水泥企业碳交易能力建设,稳步推进水泥企业加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碳交易。
专栏5 推进绿色发展
(一)加快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在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利用城市和产业废弃物(如城市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及其他危险废弃物等)。
(二)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实施水泥窑炉能量梯级利用、能效提升改造,高效减排改造等。如高效节能粉磨粉技术、高效能烧成系统技术(第二代新型干法技术)、大型袋式高效除尘技术等。研究提升与开发高效脱销技术。在高硫石灰石地区研究开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综合减排治理技术。
(三)研究开发赤泥、铬渣等大宗工业有害固废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提升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电石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技术。
(四)加快推广无铬耐火材料。实施水泥窑炉节能高效化等技术改造,推广高性能环保定型与不定形耐火材料产品。
(五)研究开发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处理、捕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CCUS),开展试点示范。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15》,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进一步加快推动水泥行业两化融合工作,提升水平全面推广,实现智能制造、控制、管理。
深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水泥工业中的系统应用,加快两化融合技术及管理体系标准制订与推广。重点推进水泥企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贯通。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等全方位应用,加快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项目建设,推广水泥企业能效管理优化技术等。
深化智能感知、物联融合技术、水泥生产全流程智能协同控制技术、生产智能监测及预警技术等在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应用。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选装备、智能化除尘装备等应用,推进水泥工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重点支持开发适合水泥工业高温窑炉和大流量传输实时监测的温度、压力、质量、流量、物料成分等传感器,实现水泥生产过程数字化、可视化。开展包装“机器代人”等专项试点,应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工业机器人试点示范研究等。力争到2020年大中型水泥企业中全面应用智能制造水平的不少于200家。
专栏6 推进两化融合,实施智能制造
(一)在水泥行业研发、推广和应用适合产业特点、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深化综合集成,实现管理与生产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等创新应用。
(二)推广窑头温度检测控制、窑尾喂料控制、筒体温度检测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窑磨模糊逻辑、专家系统、自适应系统等控制技术。完善并推广管控一体化系统、计算机生产监控调度系统。
(三)加快推进水泥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带动水泥工业智能快速发展,力争实现200条生产线实现智能制造。
1.扩展技术装备服务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继续发挥国内水泥成套技术、装备、标准与工程服务业竞争优势,提高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占有率,重点保持并扩大在西亚、中亚、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区域市场的优势地位,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拓展工程总承包业务领域范围。从重视单一水泥生产线项目承包同时向余热发电、脱硫脱销除尘、垃圾焚烧等技改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从重视单一工程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和技术总承包复合发展。
2.推进投资建厂和资本合作
按照互利共赢原则,鼓励水泥行业骨干大中型水泥企业结合自身优势,通过资本运做,以兼并重组、参股入股等合资方式参与国际水泥市场的投资与经营。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在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联合第三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建设生产线。支持有条件的优势水泥企业,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条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水泥产业分工和合作,“十三五”期间率先在国外的水泥产能达到一亿吨,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鼓励在我国围绕水泥相关领域设立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合作推进相关研究。
3.拓宽合作路径
鼓励水泥企业与下游产业如核电、高铁等装备制造企业密切协作,在“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走出去”。借鉴工业园项目建设经验,在有条件的海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多产业耦合发展的产业园区。
专栏7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一)继续发挥中国水泥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业竞争优势,提升在国际市场(EPC)的份额和占有率,保持并扩大在西亚、中亚、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区域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从重视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总承包,向同时重视余热发电、脱硫脱销除尘、垃圾焚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
(三)显著提升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国际化水平,推动实现由产品、技术装备等出口为主,向以投资建厂资本输出为载体的技术装备、品牌、经营管理等模式输出转变,独资或合资在国外建厂。在“一路一带”国家和地区建设水泥产能与国际合作项目,经营收入“十三五”末达2000亿元以上。
以严禁水泥雷同技术新建项目,遏制盲目新增产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为目标,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禁止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坚决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标准淘汰熟料产能4亿吨,严格生产许可证发放,停止生产32.5标号复合硅酸盐水泥。在争取获得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同时,行业骨干大型企业要尽社会责任,主动出资支持建立“去产能”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淘汰产能。同时开展行业自律,严控新增产能,引导落后、过剩产能退出市场,使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行业经济效益回升与提高。
组织大企业、设计科研院所着力研究与突破水泥向新需求创新功能向高端发展,创新技术向新领域高标号发展的短板突破。围绕科技、信息、经济、建筑、国防建设的现代化需求着力攻坚,开发新需求新领域并实现向高端发展。着力研究开发特种环境、特种条件下海洋工程等应用的特种高标号水泥;着力突破在建筑、交通、国防等领域由于其进入的领域和应用方式改变而需要的水泥品种,以满足新需求。
争取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推动区域市场企业的兼并重组。改变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企业效益低和行业集中度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低的局面,致力减少企业数量,增加产业区域市场前四名企业和全国市场前十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作为推动和调整行业组织结构的主要任务。“十三五”末,水泥减少四分之一数量的企业,产业的集中度达到80%,推进各主要产业一批骨干企业的形成。致力于有利兼并重组的优惠、补贴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创立基金补贴、碳交易、退出补贴等机制。用好用足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带头兼并与收购企业。从总体上提升水泥行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制定2025中国建材技术装备创新提升规划,明确提升、达到跨越的技术目标并认真组织攻关实施。以正在攻坚的“二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与达标为牵引,实现水泥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而参照“二代”推动水泥产业提出技术装备研发的目标和达标的指标,全面促进水泥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到2020年,水泥有60%的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全面推进水泥产业制定五年节能减排达标进程表和年度进度表,水泥产业“十三五”率先达标。制定与实施绿色建材生产使用行动方案,从原料选用、产品加工过程到建筑使用都按可循环、低碳与绿色达标加以引导与推进;培育与建设绿色水泥产品应用示范工程50个;“十三五”绿色水泥产品在新建建筑中应用比例达到10%以上;开发低能耗新产品以降低能耗和排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污泥和综合利用水、气、粉、尘减少各种污染与排放,使绿色水泥产品生产成为新的发展业态。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代表组织,应充分认识行业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和意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引领功能与作用,加强与行业有关部门及地方协会协调共同组织好本规划的实施,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强化规划与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的衔接,强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组织实施相关建设项目,推进重点任务完成。各地方协会要结合当地水泥工业发展情况执行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水泥工业发展规划。同时要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的完成情况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动态监督并提出意见建议,必要时以便修改。
行业协会应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做好协调服务提出行业政策建议。积极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完善或出台相应配套政策保证规划的全面落实。
政府应加大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实施绿色信贷(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价格、能源、环保等相关政策衔接。协会配合研究提出支持的重点技术项目清单,落实有保有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各类资本通过提供并购贷款、并购票据、直接融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协会要配合开展国际技术、标准、品牌等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国别产业政策研究,搭建海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品牌营销和技术标准体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公开监督作用,改进完善行业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运行统计分析、预警体系,强化行业运行监测,适时定期向社会、行业、企业发布相关行业运行信息,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有关政策、规范标准的制(修)定,支持建立行业信息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