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敏
摘要: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多,但是对于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报道却比较少。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在生育责任、传统角色与职业角色相冲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和探讨,并提出改善高校女性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二胎政策;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39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过去以男性职工为主的高等学校中,女教师的占比逐渐提高。尤其是师范院校和外语类院校中,女教师在全校教职工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教职工。一直以来,因职业角色、社会地位等原因,高校女教师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长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生育问题给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研究分析高校女教师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对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群体的身心健康隐患,稳定高校教师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女教师较其他女性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高校女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典型代表,作为素质高、职业声望高、社会地位高的女性群体,她们接受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洗礼,她们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追求两性平等,同时也遵循社会传统角色规范,以贤妻良母为自我行为准则。社会也往往给高校女性贴上“强者”、“成功者”的标签。高校女教师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同时,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相比之下,高校女教师更易产生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女性由于受社会偏见和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在照顾家庭、照顾子女方面比男性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多得多,加上女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如情感体验深刻、依赖性强、对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敏感等等,使她们在接受和男性同等的竞争压力的同时,更容易产生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
2.自身因素
高校女教师除了高学历、高文化,还有一显著特点就是“高龄”。近些年我国高校扩大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加上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等原因,一般高校新进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龄在27岁以上。这一客观事实造成了高校女教师在刚踏入社会还未婚育便普遍年龄偏大,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因高龄原因产生生育困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教师的心理压力。
高校女教师与其他阶层的女性相比,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她们渴望自己能同男性一样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驱使下,高校女教师要不停地进行继续学习、深造,以便提高自己。因此,他们除了面临教学科研等繁重的工作压力,还常面临职称晋升、攻读学历学位等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双重压力。
二、二胎时代下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从此人们的生活进入了生育二胎的新时期。随着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生育二胎的热潮也愈演愈烈。是否生育二胎,对于每个育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理l生分析之后才能作出決定的问题。当面临这样的问题,高校女教师便容易出现新的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从而危机心理健康。一些女性学学者已经注意到引发女性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对女性月经期、怀孕期和哺乳期的“三期”心理反应的分析表明,它不仅仅与女性在这些生命阶段所出现的生理变化有关,而且更多的是与性别/妇女相关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相联系,或者说,它更多的是与性别社会化过程彼此互动的产物。顺着这个思路,根据女性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以及生育结果,我们可以把出现心理问题的高校女教师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二胎政策的实施对于未生育的青年女教师产生了心理冲击。对于刚进校门不久还未完成生育任务的青年女教师来说,他们大多是刚入职场不久且职称级别都处于学校底层的年轻老师。对于他们来说,渴望成长,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迫切的亟待提高。而在关键的职业生涯初始期,便要面临承担起生育子女的重任。当年近30岁的她们意识到自己所剩的黄金生育期限不多时,大部分女教师会表现出狂躁不安。相比其他同龄女性已着手备孕二胎或已生育二胎的情况,她们更是感到压力倍增。
二是有二胎生育意愿,但无二胎生育行为。这类型的女教师,他们想要生育第二个孩子,但是可能会因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或者有晋升高级职称的压力,时间和精力不具备生育二胎的条件。为此,她们常感到学业和科研的重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又无法不面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在这部分女教师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是有生育二胎的意愿和计划,但因“高龄”的原因,导致在生育过程中出现困难。如前所述,高校女教师除了高学历、高文化,还有一显著特点就是“高龄”,他们新人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是27岁,这使得他们大多数在生育二胎时候的年龄比起其他女性更为偏大。部分女教师出现备孕二胎久久不成功,造成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女教师也容易出现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乳腺炎等高龄女性常见的生育并发症,这给她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四是社会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角色期待有着更加严苛的规范,她们不仅具有博才多学、独立自主、精明干练等高级知识分子优秀品质,更应该具有普通女性应有的温柔、贤德、相夫教子等传统女性特质。不仅在工作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家庭中更应该扮演教育好孩子的家庭教师的角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女教师更是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这使得本来闲暇时间不多,工作压力较大的女教师,尤其是有两个孩子的女教师来说,无疑更容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
三、预防高校女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
一是正确的自我认知,塑造健全的人格,处理好传统女性角色和职业女性角色之间的关系。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女性生育意愿、生育模式有很强的相关性,传统的女性,一生的大部分精力几乎都耗费在养育孩子方面。而对于现代职业女性来说,处理好角色冲突关键是树立科学的生育观。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高校女教师更应彻底摆脱“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性别角色中的懦弱自卑和消极心理。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情况理性客觀地分析生育二胎须具备的身体条件、物质条件等各种因素,肯定自己的判断力和见解,绝不要盲目更风。
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教育、心理保健咨询与指导、心理疾病发现与治疗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重视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比较缺乏关注。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心理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生活幸福,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在课程的安排、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学校人事部门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举办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学校工会应该积极的组织各项体育文艺活动,丰富女教师的业余生活。
三是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的形成。首先,我们要对国家实施二胎政策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绝不能借此把女性看成是生育工具,误解女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和重要意义。政府有组织、有计戈q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高校女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高校知识女性心理健康工作作为搞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配合高校女教师,使女教师在一个被理解、被关爱、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进一步在各级政府决策者中牢固树立性别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性别协调发展是最重要的协调发展的文化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贯穿在各种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中。
以上分析表明,要提高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加强女性自我健康意识的觉醒,高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维护女教师心理健康,我们还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为改善高校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营造更加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与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