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巧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使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人口外流对耕地的集约利用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途径,认为人口流动促进机械投入替代人力资本投入,从而有利于耕地的集约利用。合理地引导农村人口流出有利于推动机械化的普及与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人口流动;耕地集约利用;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011-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体系逐渐变弱,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沿海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科技不断创新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大推广了农机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中较高的工资水平也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的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1亿人,相比于上一年提高1.33%,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56.10%。全国人户分离达到2.94亿人,2.47亿人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18%。目前我国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继续向沿海及大城市聚集,农民工总量达到2.77亿人,比上一年增长352万人。人口的快速流动,改变了农村的家庭结构。青壮年离开农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耕地的抛荒,撂荒问题,严重影响了耕地的集约利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增强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如何建成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如何明确与应对人口流动对耕地集约利用产生的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口流动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分析
务农机会成本的上升促使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导致了耕地的粗放经营,有些农户直接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或者直接荒置。农村出现劳动力老龄化,灌溉设施被大量荒废,进一步地,耕地资源的撂荒、抛荒现象越来越明显。大量人口流进城市的同时,促使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的发展对城市道路的需求增大,进而占用了耕地面积。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止2014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3505,73万公顷,相比与2010年13526.83万公顷,下降了约21万公顷。在耕地质量上,2014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总体偏低,优等耕地仅为全国的2.9%,低等耕地却占到17.7%。回顾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现代化”第三年写入文件标题,其中含义不可谓不深远。农业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如何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质量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大议题。
人口的流动使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断下降(如图1),自2000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由36043万人下降到25773万人,减少了28.5%,但农业增加值却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87036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02161000,增长了247%。可见,人口的流出于农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农村劳动力的成本提高后,相对的机械等资本投入的成本降低,农民会更多地使用资本投入替代人力投入。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外流有利于闲置耕地的流转,此时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户将务工收入投资于农业机械设备,利用机械替代劳动力,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发展。虽然地区间的人口流动障碍被逐渐打破,但由于现有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同时不会放弃土地,农村土地的流转与调整仍存在较大压力。近年来,农村合作社等组织单位的兴起,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细碎分散的土地通过流转集中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整块耕地,大大地促进了农机的推广。人口流出与农业工资的提高引起了农村对机械服务需求逐步上升,对面积相对更大的耕地更为明显。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开始转变为规模化的大户经营或者农场经营方式,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得以进行耕种,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如图1所示,农业机械的使用增长非常迅速,从2000年52573万千瓦增长到2012年的102559万千瓦,增长了—倍。
耕地的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由大卫·里卡多提出,指在一定面积耕地上,集中投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利用先进的机械技术与管理手段使得耕地获得最大产出的一种经营方式。究其本质,是人力投入与资本投入的替代,最明显的,使用机械投入替代劳动力投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大户经营方式及农场经营方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统一出售产品又能提高效率。大规模的种植带动农业机械设施的普及,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从而整体上影响耕地上的人力投入与资本投入,显著地影响了耕地的集约利用。
三、结论与建议
人口的流动对耕地的集约利用有显著的影响,流出人口越多,有利于当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与机械化的推广,利用机械替代人力投入,促进土地的流转与整合,有利于耕地的集约利用。
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对推动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现象与耕地的浪费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该注重农民进城的引導问题,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推进建设农业现代化。首先,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并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医疗与教育条件的差异依然无法打破,农民不会选择“永久迁出”,即使日后不回乡下务农也不会放弃老家的耕地。这对耕地的流转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城市应积极为流入的人口解决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构建良好的服务体系,解决流人人口的医疗福利问题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农民能安心地生活在城市中,释放出更多的农业耕地进行有效的流转与更好的规模化经营。当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技能培训解决流人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更好地保障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
其次,应大力鼓励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专业服务公司的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能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也能促进老龄化的缓解。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以及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施农业发展产业化与专业化,提高农户的耕种技术与管理手段。与此同时,政府农业补贴应该合理分配,包括大型设备的购置补贴,加大对小规模农户的农业补贴,以便于购置农机进行耕种。要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生产条件。
最后,推广有机肥,提高耕地质量,通过政府的引导以及补贴政策等提高耕地流转效率,加强耕地生产的管理与建设,保持生产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