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相龙 王锦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技能競赛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培养大国工匠的引擎之一。文章就如何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促进学校整体技能提升并形成人人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大国工匠;教学引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4-018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4.094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分别提出了“工匠精神”以及“技能强国”等口号,并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出台了很多配套措施。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这是近几年教育部提出的号召,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是我国与世界技能强国接轨的最佳途径之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比赛从2008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赛项规模从最初的2项发展到8项,我校在每一届的比赛中都有学员参与并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为青岛市职业教育增添了光彩,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极大地带动了学校学生和老师学习技能的热情,在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种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1 技能大赛点燃了技能教学的引擎
技能大赛示范、引领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操作技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课堂,是技术交流的平台。技能大赛调动了参赛选手潜能,展现了选手们聪明才智,促进了选手快速成长。大赛要求的安全第一、规范操作也成为教师课堂的“必备用品”,是学生进入车间的“护身符”。“质量第一,追求精品”是技能大赛的标准,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将这一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也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从进入车间第一次起便要接受三级安全教育,教师将大赛培训的方法完全应用于教学之中,从最基本的切削参数、量具正确使用、工艺分析,到最后的工件装配,简易工装制作,由浅入深,每一个工件都是自己的“工资”,质量不打折扣,99分就是废品,使学生真正做到进入车间就是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离开学校就是标准的金蓝领工人。
学校组织的技能文化节、创客社团等项目更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技能风暴的洗礼,全校有4000人次参加了各项工种的技能节项目,每年创客社团招纳新成员都要请班主任进行限制,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也成为一种新常态。在2015、2016连续两年的市政府督学抽测中我校专业技能始终名列前茅,这些也都得益于技能竞赛,得益于我校的“以赛促教”理念的形成与应用,真正做到了让大多数学生都受益于技能竞赛。
2 技能竞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
教师是技能大赛骨干和中坚力量,选手选拔、训练、参赛离不开教师参与。赛事组织、命题、执裁、选手成绩评定也需要教师参与。现今比赛实践证明,教师水平决定了选手成绩。现代制造技术技能比赛,传递的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理念和加工技巧,推出的是高水平技能人才。选手需要高水平教师培养和指导,教师水平也应当不断提升。现代制造技术赛项为教师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赛前30天公布样题,公布样题是一种技能普及和推广活动,可以促使选手在赛场上稳定发挥。公布样题作用是规范了比赛范围,体现比赛的公平性。在赛前时间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向相关企业咨询。通过这些活动教师视野开阔了,指导选手训练针对性更强,选手技能水平提高更快。学校为此专门推出了培训团队,即一人主带、多人辅助,通过参与培训,团队教师的技能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以我校数控车、数控铣、模具团队为例,通过大赛培养刘相龙、宋桂云、李昊、王磊、邹厚明、李宁、李志安、房增寿、姜明等多人已经成长为技能高手,并通过了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考核,有的还成为教学能手、职教名师,有的成为省市、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大幅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技能素质,直接使我校的技能教学更上一层楼。
3 技能大赛助推了中职学校专业发展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发展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助推作用得到了校长们的认同,技能大赛示范、引领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操作技能。经过赛前训练和比赛锻炼,选手技能水平,指导教师综合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受到中职学校欢迎和认可。我校被评为第一批中职示范校,第一所中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4 技能大赛是选手走向成功的桥梁
当今,随着我国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是企业发展必经之路。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难题的人员。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人才需要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条件。高超的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和某些“绝活”,而是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获得的现代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特别是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按照图纸和工艺进行新产品研制、生产,生产技术关键的解决,加工制造工艺的编制上等,而是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企业中高端研发、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从海外引进,但适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只能靠企业自主培养。企业培养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时,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各工种参加技能竞赛的种子选手,就业时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我校参赛选手的在中国中车、中国石油、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国有高薪、高技能企业的优异表现也成为企业争抢我校毕业生的源动力,“技能扎实、职业素质过硬、踏实肯干”是企业人力资源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正是由于他们的优秀表现,这些人们眼中的好单位才一次次来我校争抢人才,初杰、李启士、王璐红、郑林等人的工资都在5000以上,有的月薪已经过万,李启士代表中国中车参加中美数控交流赛比赛,获得一等奖,受到企业的大力表彰。职业学校学生突出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多专业领域中技能的掌握。这种“技术技能型”将是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技能人才的主要特征。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技能大赛促进了高技能人才成长,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要创新培养模式。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特别是要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今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比赛要密切配合中职学校专业发展,要紧密联系制造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按照现代制造技术创新理念,最大限度发挥选手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工艺条件,促进工艺技术的各个环节的最大化,探讨、研究关键部位加工细节,把现代制造技术中的精度、效率、自动化程度做到极致,共同实现现代制造技术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刘相龙(1981-),男,山东青岛人,供职于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及电气控制;王锦(1982-),女,山东青岛人,供职于青岛市技师学院,研究方向:电气控制及机械制造。
(责任编辑:周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