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
人工造林(植树造林)是通过人工新造或更新森林的一种改善生态环境或提高经济收入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人工造林不仅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一、共和县造林工作基本情况
共和县大规模人工造林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根据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成立了恰卜恰地区绿化委员会,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30余年来,共和县采取义务植树与林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措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加快推进了人工造林工作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目前,全县人工林总面积已达28296.58hm2,人工林总蓄积251484.60 hm2。其中乔木林面积3167.81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11.20%;疏林地面积208.99 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0.74%;灌木林面积6126.46 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21.65%;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8791.32 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66.41%。
二、造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设计方面 常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只注重对自然资源信息的调查和利用规划,忽视对生态林、天然森林等生态平衡方面的规划设计。调查规划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与设计内容多以上级文件和规划进行,设计的结果以符合上级文件要求为准,是按“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
2.种苗培育方面 在种苗培育中,由于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技术和资源储备较少,难以完全满足造林的要求。树种单一,在开发新树种、新品系,以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贵我廉等方面严重失衡。而且主要造林树种杉木、松和阔叶树种的种源建设上各地发展十分不平衡,还处在基础发展阶段,种源不清,良种资源匮乏的矛盾依然严峻。在壮苗培育方面,地级市范围基本没有工厂化苗圃场,主要采用山地临时苗圃育苗造林,育苗技术相对落后。此外,由于缺乏对种苗的严格管理,个别地方不重视良种壮苗,有种就用,有苗就栽,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林木生长不良,林分分化大,病虫害严重等。
3.栽培管理方面 一是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造林初植密度一直偏大。初植密度过大,不仅造成林木生长不良,增加造林的成本费用,而且导致林分郁闭提前,增加了间伐作业。二是在整地过程中未能按生产季节要求实施预整地,边整地边造林,丧失了整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另外,没有按照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点合理确定整地方式,影响了林木的生长。三是栽植过程中没有根据当地的气候实际选择栽植季节,错过了栽植良机。四是在起苗、运输和假植过程中对苗木保护不利,损伤了苗木。在栽植过程中栽种不实、窝根和不除去杂物的原因,成活率较低。
4.林地环境方面 在造林的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导致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大于25度坡的山地进行全垦整地和施用高残留的农药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抚育管理落后,锄草、浇灌、施肥和抚育间伐等措施不到位,尤其是防止牲畜破坏和抗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较差,是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5.人员素质方面 林业生产的层次较低,有资质的造林队伍、专业公司甚少,植树造林的主体主要是群众和临时性的专业包工队。由于他们接受外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造林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三、提高造林质量的对策措施
1.遗传控制 要把树种选育开发和良种壮苗培育作为造林工程的重要环节来控制,在注重育苗工作的同时必须注重林木种质资源的发掘和采集工作,加大遗传育种的规模及应用,切实抓好新品种、新品系种苗的培育工作,为造林生产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优质苗木。另外,在造林工程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建立健全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严格种子检验、检疫,保证种子质量。
2.设计控制 造林计划设计必须坚持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对造林的技术标准以及种植、抚育管理、科研推广、环境保护、物资采购到及资金的使用等进行全面的计划管理,突出制定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计划设计控制要求既要科学可靠,又要切实可行,特别是在技术设计上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作为造林施工、抚育和各项管理的依据。
3.栽培控制 坚持科学栽植、精心管护的原则,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从经营目的、树木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合理确定造林的初植密度。在造林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和立地条件,合理制定和落实栽植密度。切实抓好预整地工作,整地规格必须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质量要求进行。适时选择栽植季节,根据共和县的气候特点和的小地形情况,尽量提前造林。严格执行各项造林技术规程,改进栽植工具,保证栽植质量。适时科学地进行松土、锄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间伐等抚育工作。
4.环境控制 林地环境保护要贯穿于造林的始终,努力做到在清杂、整地、施肥和农药施用等方面要达到“环境保护规程”标准,加強林地样地的监测,准确掌握立地条件变化和水土流失变化情况。为减少农药的使用,尽量要选择有抗生物剂基因特征的树种、种源或杂交繁育品种。
5.资金控制 要实施集约经营,实现资金的科学投入和有效投入。对育林金等政府性的投入实行资金拨付“报账制”。即只有经监理合格、验收达到质量标准的投入才能获得造林资金或补助。报账手续必须具备“三表一合同”,使资金拨付与造林质量真正挂钩。对企业、个人自有资金的投入实行绩效挂钩责任和政府奖励制度。
6.人员控制 高度重视并提高林业行业人员质量意识、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特别要加强每个关键环节工程管理的科技人员、广大造林群众的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