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瑜+卓建华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县杂交猪标准化综合饲养水平,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在罗甸县13个乡镇推广杂交猪标准化综合饲养技术与应用。
一、技术措施
按照农业部关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的相关规定,组织人员划片区、包乡镇,同乡镇办事处人员深入村组,走进养殖场(户)开展杂交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宣传,将此项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让养殖场(户)知道如何发展生猪养殖,怎样发展畜牧业,国家对发展畜牧业支持力度及罗甸县对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等。
经过各乡镇办事处认真组织畜牧干部职工按照规定,深入养殖场(户)认真核查,统计各场名单,包括地址、存出栏情况、法人代表(畜主)情况、圈舍标准化建设情况、场内急需解决的设备设施情况,经考查确定生猪养殖积极性高,生产条件较好,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经济实力的养殖场(户),作为该技术推广对象。
1.采取的“六化”建设措施
通过项目的推广,改善了养殖场的落后的饲养生产面貌,重点通过推进“六化”建设,发展标准化杂交猪养殖,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提升畜产品质量。一是推行品种良种化。养殖场更新品种,选购瘦肉率高、优质肉质的大白、长白猪品种;二是推行养殖设施化。改善畜禽生产环境,对养殖场场内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在完善设施装备的基础上,推广自动饲喂技术,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控制技术;三是推行生产规范化。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程要求,规范养殖场饲养管理,对生产、投入品购进和使用进行监控、记录,建立完整规范的养殖档案和生产记录数据库;四是推行防疫制度化。改善兽医室等防疫消毒设施设备条件,实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五是推行粪污无害化。按照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完善粪污储存、输送设施设备,改善工艺设施条件,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六是监管常态化。县局畜牧部门各站所,根据自身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生产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采取的“五推二改”技术措施
(1)推广优质瘦肉型杂交猪,仔猪必须由正规种猪场引进,杜绝劣质猪的流入。
(2)推广全价优质饲料。在杂交猪的饲养过程中,全程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或用预混料自配饲料并要根据猪的不同生理阶段用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体重在60公斤时,每公斤饲料含可消化能12.97兆焦,粗蛋白质16%;体重60—90公斤时,每公斤饲料含可消化能12.97兆焦,粗蛋白质14%。在项目区彻底改变多种畜禽混养的局面,改变多种畜禽混养为单圈饲养。
(3)推广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在瘦肉型杂交猪的饲养管理上要做到“四定”,即在喂料上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人、定质。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饲料和饮水的温度,达到“冬暖夏凉、春秋温”;所用饲料的配合不宜变化太大,要保持饲料的清洁、新鲜。变更饲料时要逐步改变,并要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
(4)推广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根据当地疫情、免疫监测情况制定免疫程序,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口蹄疫、猪大肠杆菌病的免疫防治工作;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并集中处理粪便,防止再次感染;建立消毒制度,定期对圈舍、用具、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杜绝病原体的传播。
(5)推广适时出栏。在项目区推广优质杂交猪的适时出栏,可使农户节约饲料和饲养时间,缩短饲养周期,获得较大利益。
(6)改变杂交猪环境、提高生长速度。在项目区彻底改变多种畜禽混养的局面,改多畜禽混养为猪单圈饲养。
(7)搞好圈舍改造,将小圈改为适合猪群居的大圈,可节约投资和减少管理劳力。
二、推广综合效益
通过该技术推广,加强对养猪户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养殖场(户)科学管理、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的防护意识。一是可减少饲料的投入,因杂交猪比本地土杂猪减少饲料10%左右。二是可减少疫病的发生,降低疫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三是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广技术四年,共推广杂交猪58.04万头,有效推广52.236万头,推广成效率87.06%,出栏杂交猪50.669万头,出栏率97%;仔猪双月龄均重20.5Kg,育肥120日龄出栏个体均重105.3Kg,平均日增重705g;料肉比3.25:1。四是节省能源、设施等投入,实施地主要集中在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项目和农村沼气工程项目农户,通过养殖场“六化”建设和“五推二改”的杂交豬饲养管理技术后,采用沼液喂猪,沼气照明,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和农村煮熟饲喂的设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