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金丽
玉米褐斑病近年来已成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一种常发性病害,该病一般在玉米8~11片叶时开始发病,主要侵染叶片、叶鞘、茎秆,叶片上病斑小而密集,直径1mm左右,多自叶片上半部和基部发生,初期病部变黄,以后逐渐干枯;叶鞘及叶片主脉上病斑稍大,常愈合成大而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全部干枯,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一、发病症状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二、发病原因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2.玉米5~ 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三、发生规律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菌以休眠孢子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特别是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低洼地、连作地发病重。
四、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选用饱满、均匀、无病虫的优良种子,才可以保证全苗、齐苗、壮苗,减少害虫为害时间。实行轮作。应尽量避免连作,前茬最好是瓜豆类、茄果类等与玉米亲缘关系较远的作物,前茬为水稻的田块要特别注意纹枯病的防治。起畦种植。华南地区降雨较多,起畦方便排灌,增强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发育,减小病菌浸染机会。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病虫发生规律,适当提前或延后播种,可以避免或减轻病虫的为害。科学施肥。生长期间特别是拔节以后过多施用氮肥会导致植株抗性下降,易感染纹枯病。因此要多施有机肥,合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性,改善果穗品质。清洁田园。彻底铲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及时发现和摘除病葉,可减轻病虫为害和病毒的蔓延。
五、生物防治
细菌治虫。细菌农药高效BT乳剂、82612乳剂、7216粉剂1000倍液喷雾,对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毒治虫。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制剂防治菜青虫,杀虫见效慢,但毒杀力强,掌握在低龄期施药效果最好,每亩用12克。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将卵产于害虫卵内,致使害虫不能孵化从而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在害虫产卵盛期每亩放蜂1.5~2万只,共2~3次,有明显的杀卵效果。
六、防治方法
1.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或25%戊唑醇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水溶液(原文的尿素和后面追施速效氮肥是矛盾的)、蓝色晶典多元微肥、壮汉液肥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