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域优势 推广优质品种提高我市优质小麦产业化水平

2017-05-05 01:36范淑英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产业化

范淑英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通过对自贡小麦生产现状及制约发展的原因分析,提出我市优质小麦发展思路及对策,推广优质品种,发挥区域优势,推进规模化種植,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我市优质小麦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优质小麦;品种品质;区域优势;产业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自1983年起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二小麦进口大国。长期以来,小麦生产以温饱为主,只注重提高产量,忽视了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品质较差,优质专用小麦产量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0%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消费多元化,使以小麦为原料的各种精制优质的面食和方便食品消费大幅增加,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日益增长。自1999年国务院作出“南方小麦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范围”的决定之后,南方各省都根据这一新形势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四川也十分重视优质小麦的生产和开发,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供了条件,也为筛选推广优质小麦新品种和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自此,根据市场需求加速优质小麦新品种推广,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种植,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我市农业种子部门促农增收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一、我市小麦生产现状

小麦是我市仅次于水稻、玉米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14-2015年种植面积59万亩左右,总产 11.2万多吨, 平均亩产190公斤左右(带状种植) ,其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年粮食播面和总产的18%和9%左右。我市推广品种主要来源于省内科研育种单位, 90年代以前以推广高产、抗病品种为主,90年代后期至今注重优质高产品种及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品种品质结构已得到改善,推广种植也有一定规模,但距规模化、区域化种植,距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二、制约我市优质小麦发展的原因分析

1.优质小麦的品种结构不合理

199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我国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根据小麦用途分为三类:(1)强筋小麦(即面包小麦),麦粒胚乳硬质,面粉筋力强,蛋白质含量≥14%,湿面筋≥32%,沉降值≥45毫升等等。适合做面包,也适用于制作某些优质面条或用作配餐。

(2)中筋小麦(即馒头、面条小麦),胚乳半硬质或软质,面粉筋力适中,蛋白质含量≥13%,湿面筋≥28%,沉降值30-45毫升等等。适合做馒头、面条、饺子等。

(3)弱筋小麦(即饼干小麦)。胚乳为软质,面粉筋力较弱,蛋白质含量<13%,湿面筋<28%,沉降值<30毫升等等。适合做饼干、糕点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发展较慢,目前市场缺口较大。我国加工的高档食品多是利用进口的优质小麦与国产麦混配而成的。在我国优质小麦生产总量中,其中优质中筋小麦所占比重最大,已超过80%,而优质强筋小麦仅占15%,优质弱筋小麦就更少了,还不到5%,结构显然不合理。

我市大致与全国一样,适合做普通馒头和面条的小麦多,适合做面包的比较缺乏,可以概括为:“两头少、中间多”, 即强筋和弱筋小麦(面包和饼干小麦)少,中筋小麦(馒头面条小麦)多。参见1998-2015年我市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及品质状况(见表1)。

2.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较为缺乏

受短缺经济影响,长期以来,小麦生产以温饱战略为主,高产、抗病长期以来是我们引种推广的目标,也是省内科研育种单位的主攻目标。由于优质和高产之间一般情况下存在矛盾,因此,在强调高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品质改良。此外,四川小麦育种的主要遗传系统有二个,即意大利引进品种和四川地方品种,据有关研究表明,这两大遗传系统奠定了现代四川小麦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病性基础的同时,也对四川小麦的品质带来了负面影响。意大利品种作亲本越多,或者利用频率越高,育成品种的沉降值偏低的可能性越大。

但是,并非四川没有生产优质小麦的地方或没有优质品种。我市就享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优质小麦的自然区域优势。根据四川省农科院1998年研究结果(见表2),如果把小麦容重≥770克/升,出粉率≥76%,湿面筋≥34%,粗蛋白≥14.0%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省内荣县、资中是品质较好的地方。在品种上,通过省内科研育种单位的不懈努力,育成有川麦36、川农17、川麦39等强筋小麦品种,这些成果的逐步推出也用实践证明,有了能在四川盆地生态条件下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只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栽培的原则,四川就能按照产业化要求,生产出优质小麦,较好地改变从省外和国外购进小麦的现状。

3.优质小麦的总体质量较差、质量不稳定

根据2001年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对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五省开展小麦品种质量测试,结果显示在456份样品中,完全达到优质小麦国家标准只有79份,占全部样品的17.3%。可以说我国及我市相当一部分优质小麦的质量不过关。就其原因一方面是比较缺乏较为过硬的优质小麦品种,再加上推广过程中一些本来不属于优质的品种也被列入其中,结果造成优质小麦的品质稳定性差,产量偏低。另一方面是生产条件的原因,各区域自然生态条件千变万化,复杂多样,不同的优质小麦对光、热、水、肥的需要也有差异,因此,品种品质也就有所不同。另外由于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和连片种植,田间管理比较落后,很难做到单种、单收、单打、单储,从而导致品种混乱、混杂,影响了小麦品质下降而不稳。

4.优质小麦很难体现优质优价

早在1999年,国家就明确要求小麦收购要优质优价,但这一政策很难落到实处。一方面由于优质小麦标准和价格联系不紧密,优质麦和普通麦的差价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就是我国优质小麦的检测水平比较低,检测体系不完善。在产品收购及交易过程中,大多是针对农户所出售的麦子按籽粒的外观品质定等级,仅凭经验作为优质小麦的鉴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在确定优质小麦的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

三、我市优质小麦发展方向、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专用小麥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市小麦品种筛选推广上应该继续以优质与高产并重为目标,以发展大众消费的馒头、面条优质小麦为主,并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强筋面包小麦及弱筋饼干、糕点小麦。依据我市的地域、气候特点,发挥区域优势,逐步将荣县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县,走“基地生产-企业收购”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推动优质小麦持续发展。

四、发展措施及建议

1.大力调整品种结构,积极试验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

任何优质小麦品种都有其适应的生态环境,各级种子部门应强化这项工作,通过引种试验示范,搞清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相应的栽培管理配套措施,筛选出真正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我省每年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几个至上十个不等,对我市而言,较好地坚持了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并实行了品种公告制,指导生产选用种,为我市小麦生产增产增收,为改善我市小麦品质结构做出了应用的贡献。

2.发挥区域优势,推进集中化、规模化种植

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种植优质小麦的自然区域优势,按照省上“川中丘陵麦区,尤其是荣县一带川西南丘陵麦区规划为四川省的优质小麦主产区”这一蓝图,因为在小麦灌浆期,这一带丘陵麦区的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比较利于生产优质麦。特别是荣县一带,从历史上看,四川调出省的商品小麦多数出自荣县及其周围的井研、仁寿、五通、自贡等地,而且当地生产的盐都牌、银丝牌优质挂面在市场上非常行销。为此应把荣县一带丘陵麦区建成优质小麦主产区,还可尝试并作为面包小麦的生产地区,集中化、规模化种植,专收、专储、专销,为农民增收致富带好路子,创造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加大技术指导,配套推广高产高效的农艺技术

解决优质与高产的矛盾,必须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措施。虽然我市小麦品质较好,但单产仍然偏低。根据专用优质小麦的生理特性及所需生态、土壤条件,确定合理、科学的播期、播量、施肥、防虫等配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尽可能挖掘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提质、增产、增效之目的。

4.搞好订单种植,提高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水平

以荣县为基地,把生产优质专用小麦作为一个产业进行重点开发。该县及我市农业种子部门、粮食部门、面粉加工、酿酒企业等联合,从优质小麦品种的筛选推广到优质小麦的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成我市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按照市场对专用优质小麦的需求量,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签订合同,订单生产,实行产供销一体化,不仅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社会效益,为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创造出一条经验之路。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与有关部门的质量监测,科技部门的技术支持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这样,我市的优质小麦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李跃建 朱华忠 逐渐稳步调减四川小麦面积 积极发展四川优质小麦生产 《四川农业科技》1999年第四期.

[2]赵春慧 赵春芝 加速优质小麦品种推广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西藏农业科技》2011年33卷4期.

[3]徐令超 张新广 关于发展优质小麦生产的几点建议 《河南农业》2001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高品质汉麻产业化的实现
志丹县苹果产业化发展探索
钢结构住宅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
地热能产业化开发PPP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