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莉丽
摘 要:两浙路是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活跃与繁盛的地区之一,唐代中晚期江南地区金银器制造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达、充足的金银材料来源以及金银器需求量的增长为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注重产品质量与品牌宣传、技法的创新以及分工的细化又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两浙路北宋时为江南富庶之地,南宋时则为政权腹地所在,研究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对探寻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发展的一般状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发展条件;经营特征
宋代是我国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发展的成熟与繁盛期,私人作坊及个体工匠已经成为金银器生产的主体。两浙路是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活跃与繁盛的地区之一,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代的两浙路以苏州、杭州、绍兴为中心,共包括15个州府级城市,范围约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區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该地区陆续出土了大量的宋代金银器,重要且成批的出土地有江苏溧阳平桥窖藏、江苏江阴长泾镇宋墓、浙江永嘉窖藏、浙江兰溪南宋墓等等,从出土的金银器的铭文来看,许多器物为私营金银器作坊所制作,充分说明了宋代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繁盛。
1 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条件
1.1 前代的积淀
我国江南地区地方官作及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在唐代末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唐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一批文人仕宦、工匠商贾流入南方,南方经济因此得到大幅度的发展。1982年在镇江丁卯桥发现一批制作精良的唐代晚期窖藏银器,包括酒宴用具、日常生活用具、银钗等,共计956件,丁卯桥窖藏银器应为9世纪晚唐时期润州地方作坊所造,“润州(今镇江市)志载李德裕曾在此为皇室制作大宗银器。甘露寺塔基内为李德裕瘗藏的金棺、银椁,以及时代相近的丁卯桥窖藏金银器,亦应为润州所造。”又据《旧唐书》载:“敬宗两次宣索润州金银器所用银高达两万两千四百余两、金一百三十余两。”可以看出润州在唐代中晚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金银器制作中心。1975年在浙江长兴县窖藏出土约100件金银器,这批金银器应是私营金银器作坊所打造。“唐代私人经营的金银作坊的遗物,也有线索可寻。1975年发现的浙江长兴县下莘桥窖藏,出土金银器约100件,应是私营金银作坊的遗物。”此时,在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由金银作坊及金银工匠组成的民间商业行会,《太平广记》刘景复条引《纂异记》载:“吴泰伯庙,在东阊门之西,每春秋季,市肆皆率其党,合牢醴,祈福于三让王。多图善马彩舆女子以献之。非其月亦无虚日。乙丑春,有金银行首,纠合其徒,以绡画美人,捧胡琴以从。”这段话描述的是苏州之事,可见当时苏州已有金银行会组织。前代的积淀为宋代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铺垫,包括生产管理方法、制作工艺等等。
1.2 市镇的发展、商业的繁荣
傅衣凌指出,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开始于宋元时期。宋代两浙路市镇数量众多,据有关学者不完全统计,整个两宋时期两浙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有50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00多个。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商人只要纳税,在城市的各处均可以开设各种店铺,这些店铺与住宅区相互交错,同时夜市、早市亦很兴盛,“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在城市周围的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许多新的商业区,即“草市”与“镇市”,《都城纪胜》中记载临安:“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烟火生聚,市中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市镇的兴盛、商业的繁荣为南宋两浙路民营金银器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使其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已被视为同农业均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手工艺人的身份地位与农民、商人的地位相等,都是属于良民,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录取后照样可以做高官。
1.3 金银出产量与“二八抽分制”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金银矿坑和金银产量有所增长,基本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根据加藤繁所著《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两浙路及与之临近的江南东西路是宋代重要的金银出产地,“荆湖南路、广南东路、江南东西路在北宋时代即为出金之地,自南渡后这种地方仍继续是出金之地……江南西路的进奉银占第二位、两浙路占第三位,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银的出产兴旺的缘故。”迫于“钱荒”的压力及铜料的不足,南宋政府对于铸钱原料的铜、铅、锡、铁的控制较严格,对于金银则相对宽松,延续着北宋神宗变法时期所创设的“二八抽分制”,即民营炉户上交百分之二十的矿产品作为矿税外,享有其余百分之八十的自主处置权。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七年,工部言:‘知台州黄岩县刘觉民乞将应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今来江西转运司相度到江州等处金、银坑冶,亦依熙丰二八抽分,经久可行,委实利便。从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南宋初年,为了刺激金银的生产,在江西、浙江民营冶场实行“二八抽分制”,虽然“二八抽分制”在实行过程中并不可能完全按照规定来实行,更多的时候官府所收部分超过二分的比例,但坑户还是具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权,丰厚的金银出产量及较为宽松的金银自由贸易权是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原料获得的保证。
1.4 金银器需求量的增长
宋代庶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普通平民亦有能力使用金银器,尤其是银器的使用,陆游所撰《入蜀记》卷六干道六年十月十三日条载:“有妇人负酒卖,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支。”卖酒的妇人尚能于发髻插银钗六支,可见当时银饰的普及。除此,宋代社会崇奢竞侈之风盛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指出:“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侈。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大臣文彦博亦指出:“数十年风俗僭侈,车服器玩多逾制度。”这种崇奢竞侈之风一直延续到南宋,金银器作为财富与艺术的结合体,成为显示及炫耀身份的最佳物品,《武林旧事》卷六“酒楼”、“歌馆”记载:“每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近世目击者,惟唐安安最号富盛,凡酒器、沙锣、冰盆、火箱、悉以金银为之。”宋代两浙路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可以说是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富供馈不可悉数”临安、苏州等大城市更是奢侈之风的发源地,对于金银器的需求量较其他地区就更加庞大。
2 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经营特征
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集中于长江流域,包括两浙路、江南东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等,从宏观上开看,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特征并非是该地区所独有的,具有一定的时代共性与地域共性,但是鉴于两浙路在宋代的特殊地位,无论是北宋时的江南富庶之地,还是南宋时的政权腹地所在,探讨其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对研究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基本面貌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1 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1)“前店后作”的生产销售模式。宋代售卖金银器的商店称作“金银铺”“金铺”“银铺”“金银交引铺”等,如吴自牧《梦梁录》里记载临安城里有“官巷内马家宋家领抹绡金铺”“李博士桥邓家金银铺”“李博士桥汪家金纸铺”等,金银铺除了经营金银器饰,还有金银锭、金银饼以及钞引的买卖等,为表明自己实力雄厚,往往在铺席面前放着大堆的“看垛钱”和金银器皿,并多半与“打钑匠炉”等手工业作坊结合在一起,采取“前店后作”的形式,即前面为展示商品的柜台,后面为生产作坊。“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御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余家门列金银及见钱,谓之看垛钱。此钱备入纳算请钞引,并诸作分打钑炉鞴纷纭无数。”在宋代,金银铺一般聚集在一处,形成一条街市,这种街市又被称作“金银行”,“金银市”等名称。再看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考证宋时苏州有“金银巷”“碎银巷”“碎金巷”等巷名,这些巷名的由来或许正是因为当时此地为生产金银器的商业街,聚集着“前店后作”式的私人金银器作坊。
(2)委托定制与来料加工。宋代,金银器的设计往往讲究“时样”,制作也主张“务为新巧”,“金银器每以‘时样而为供求双方所追逐,式样的传播和流布更因此常常跨地域也跨时代。”对于这种消费者有较为明确的样式要求的商品生产商往往采用“委托定制”和“来料加工”的方式,“对于一类消费者比较注重其外观样式和审美性质的物品(例如服饰、首饰或文人使用的文具),通常由城市手工业生产者通过来料加工等方式來进行制作……对于城市手工业来说,消费者得以一定程度地参与物品的样式决定过程,因此其产品形态比较容易满足消费者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宋人日新月异的服饰风尚,“这种日新月异的服饰风尚,以致突破贵贱等级的阶级堤防,涉及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金银因其材料的特殊性,通过销镕的方法可以反复改变其形态,易于旧式改新以迎合时尚,尤其对于金银首饰来说,与人贴身相伴,是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对时尚及审美品位的追求在临安、苏州等大城市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两浙路私营金银器作坊较多地接受委托定制与来料加工产品的因素之一。
(3)上门打造。上门打造的经营模式主要体现于个体金银工匠,与受雇于私人店铺里的金银工匠有所不同,个体金银工匠往往无固定的工场,流动于街市,通常会受雇于某户人家,为其打造、加工金银器物。《夷坚志·乙志》卷二〇载:“乐平桐平市童银匠者,为德兴张官人宅打银。”虽然说的不是江浙之事,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个体金银匠人的工作方式。宋代婚嫁礼俗中盛行金银首饰,如定聘礼中的“三金”,《梦梁录》记载临安城嫁娶风俗中写道:“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无金器,以银镀代之。”扬之水先生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一卷里写道:“至少可以说,金银首饰的成批打制是集中在嫁女时节。如果是一家一户的集中购求,常常会雇请银匠到家里来专务打造。”出自同一位匠人簪、钗等金银饰品,在样式设计、工艺安排上具有统一感,符合审美需求,可以推想,宋代两浙路的一些富贵人家娶妻嫁女时,如果要备置成套的聘礼或嫁妆,应会雇请金银匠人上门打造。
2.2 注重产品质量及品牌宣传
宋代私营金银器作坊通常会在器物上刻印铭文,铭文的内容主要为工匠名款、商家名款及重量成色,江浙出土的很多金银器物上都有这样的铭文,如江苏溧阳平桥出土的鎏金银盏、花卉纹银碟底部刻“李四郎”“张四郎”,江阴长泾镇宋墓出土的鎏金银钗刻“北周铺造”“周铺造”,浙江永嘉宋代窖藏银器出土的鎏金银钗刻“蔡景温铺”“兴贤吴铺”“京西供铺记”“任七秀才造”等字样,重量成色的如浙江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的银钗刻有“十分金”“五成金”字样,刻印铭文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商业信誉或行业竞争,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广告效应,为自家的品牌做宣传,展示匠师们的手艺。“考古发掘还显示,宋代以降,古吴地手工业、商业迅猛发展,店铺和工匠多在金银等器物上錾刻店铺名号、工匠姓名以及材质、重量等,并且在开设分店扩充规模、关注质量打造品牌、维护信誉等方面已具备了近现代民营手工业的要素和特征,典型的如宋元行作金银器、南宋湖州镜等。”关于宋代江浙地区民间金银名匠记载的文献并不多,但从元代有关金银名匠的线索来看,如陶宗仪《辍耕录》载:“浙西银工之精于手艺,表表有色者,有嘉兴朱碧山、平江谢君平、谢君和、松江唐俊卿等。”再看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闻宣造”如意纹金盘,该金盘造型精巧、工艺纯熟,“闻宣,元代金银器制作匠师,生卒年不详,元代南方著名金器名匠。”元代江浙之所以出现众多技艺高超的金银名匠,追溯其渊源,和宋代该地区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在生产管理中注重产品质量及品牌宣传所奠定的基础密不可分。
2.3 技法的创新,分工的细化
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已由唐代的14种发展到至少19种,据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中记载,金银器制作工艺有绡金、贴金、缕金、间金、泥金、织金、金线等共19种工艺,事实上,这些并非宋代金银工艺的全部,一些常用的工艺,在文献中并未记载。在技法的创新上,除了夹层工艺、高浮雕凸花等工艺的创新运用,与其他材料、工艺相结合也是发展方向之一,如与纺织品、服装相结合,产生了蒲翠绡金、线金、织金工艺,与翡翠宝石相结合,产生了镶宝工艺,金银嵌宝工艺虽说宋之前就有,但直至宋才开始多起来,这一点与累丝、金银珠焊缀工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浙江湖州三天门宋墓出土的嵌绿松石金指环、金累丝水晶坠饰就是这类工艺的代表之作。技法的创新使得金银工匠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行在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有不少专门制造金银饰品的多种作坊,如‘金银打钑作、‘金银镀作等,名目繁多。”史载临安城里“有专以打造金箔及蒲翠销金为业者,不下数百家,列之市肆,藏之箧盖,通贩往来者,往往至数千人”技艺的创新与分工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浙路私营金银器作坊工艺的专业化与精细化程度,并拓宽了经营产品的范围。
总的来看,前代的积淀、商品经济的发达、充足的金银材料来源以及金银器需求量的增长等等为宋代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注重产品质量与品牌宣传以及技法的创新、分工的细化又促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为该地区元代乃至明清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