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剑光
〔摘 要〕对大型现代花鼓戏《齐白石》的剧情、人物、主题等的评论。
〔关键词〕 现代戏 花鼓戏 齐白石
8月19日晚,由湘潭市艺术剧院历时两年创排的大型现代花鼓戏《齐白石》,在北京剧院演出。该剧演绎了大画家、文化巨人齐白石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乡村小木匠成为一代艺术宗师,一生坎坷难免,一生知己有恩,五出五归广游历,广学交,求索变法,渐有所成,至再铸大器而名震寰宇。这个历程,以线性的戏剧场景表现,从其生平中提炼的功夫,自然要求很高。该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剧情
序幕从齐白石抓周开始,因为其抓周的文墨选择,从一开始就预设了白石与祖母,也就是普通乡村农民追求温饱实际的人生价值观的矛盾——“三月风,四月雨,哪见文章锅里煮”。这种看似不知从何而出的儿歌,表现了世俗生活诉求与艺术天才的自由生长之间的抵逆。齐白石19岁与童养媳陈春君成亲,剧情安排在洞房花烛夜寻找《芥子园画谱》、猜谜等情节,重点也在表达艺术天才在任何时候,他都是以自己的“天命”之好为主,,对于“笃诚质朴”的齐白石来说,世俗情感、情怀他自然是不会缺少的。但是对于“天命之才”注意力总是在他倾心的一生之好,一生之业上。作者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既表达了齐白石超人的艺术学习动力,与沉酣其中的沉湎,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美好的质朴接纳与需求。
齐白石的“天聪之气”得到了湘潭士绅名士胡沁园、陈少藩的关注与厚爱。传统文化的求学之路是有规律的,口传心授的很多东西是无法逾越的,齐白石于木匠生涯之外,如果不进入传统文化的系统熏陶,那么他的艺术很难在“习得”的基础上有质的演进。这是齐白石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前面所提到的,以奶奶为代表的不理解集团在齐白石拜师求进的转折点横起阻拦,——“耳边厢传来娭毑斥训”,那么,这就向观众表明了,齐白石以不恰当的身份求不恰当的人生实现,在不理解、受斥责的环境氛围中,自然是有异于常人的艰难。但是真正的艺术天才,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止他的前行。
齐白石应夏午诒之邀赴西安教画,结识了樊增祥的情节中展现的齐白石与樊增祥、夏午诒的矛盾冲突,是观念的冲突,也是齐白石不同凡俗的人格坚持与友人的世俗相帮的冲突。再现了齐白石的人格魅力和对艺术的追求,由此也博得了樊增祥的高看与敬仰,从而从侧面树立了齐白石作为中国传统文人与艺术家气节的高大形象。如此行事作人才能得到更高的礼遇与知音伯乐的赏识,所以他得尽观樊所藏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从而使齐白石的艺术视野得以开阔,交代了他成长的因缘际会。
齐白石在京得识陈师曾等一代宗师。陈师曾的题《王佐断臂》画诗“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无异当头棒喝,使齐白石茅塞顿开地“豁蒙开悟”,一切陈法都是等待天纵之才去打破的,在交友求学中这些开启与增益自然使齐白石的艺术再上台阶。同时表现了齐白石客居京华,声名未播时的物质生活的窘迫。艰苦岁月对于艺术家是寻常的,甚至是必须的。艰难中立得住,没有苟且媚俗阿世才可能有一番天地境界,该剧创作者很清楚地传达了这一点,在这个部分表达得很细腻。当其画难以卖出,贫困到连白菜都买不起,用画换不到,只得用喂猪的“菜帮子”充饥时,齐白石的人生与艺术的转折点才会有大的力度。
艰难努力,玉汝于成。但是人总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不可能脱离了关系。抗战来了,鬼子来了,北平沦陷,一个民族艺术家如何自处自存的问题摆在了观众面前。鬼子进入北京,齐白石将自己的命运与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拒绝佐藤雄二作画无果的情况下,画螃蟹以揭示日本侵略者能“横行到几时”,彰显了齐白石的民族气节,与聪明讽喻的艺术家个性。在徐悲鸿家,北平国立艺术学院众位教授对徐悲鸿的怨言和要挟,反衬了齐白石深得学生拥戴和自身的艺术才华。徐悲鸿“宁做江湖浪迹人”也要留下齐白石,充分表达了徐悲鸿对齐白石的推崇和尊重。众位教授与徐悲鸿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凸显齐白石艺术的个性,和“为流俗之所轻也”的戛戛独造的创造力与创新性。
当再现卖白菜的儿子认识到齐白石的艺术价值,与其父亲形成前后对比,我们知道作者想告诉齐白石作为人民的艺术家其艺术已经深入到人民的心中;当得知徐悲鸿逝世的消息后,齐白石用一大段唱来表达对失去知己好友的悲痛之情,表现了徐悲鸿的慧眼识人与齐白石的“知己有恩”;当表现田家英来表达毛主席对艺术家关怀的情节中,我们感受到齐白石的质朴与对同乡领袖的景仰之情。以及结尾部分写意地表现在新天地、新时代呼唤和平,艺术不老“万年青”的激情。创作者以散文的叙事,类似“蒙太奇”的片段组合,完整地表现了齐白石人生最后的斑斓与精彩,表达了艺术家“已卜余年见太平”的美好愿望的实现的心满意足。基本上完成了齐白石一生的叙事,较好地表现了齐白石的一生。
但是,我们回溯一下这些剧情,这种人生片段的连缀,还是缺乏一条有机的精神主线把丰富多彩、各具情态的齐白石人生片断连起来的主旨之线。这个戏表现了齐白石的一生,主题是什么?不精练。是戏里所说的“笃诚”?是艺术追求的不懈吗?是知大义、有节守吗?是追求和平、安康,艺术长青吗?似乎都只是片段剧情的一个个的注脚,没有整体性地拎出一個简练的主题。也许有人会说,非有此必要吗?戏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的戏剧作品对于传主的统领性的艺术形象必须有个旨归,这是创作者不能逾越的。只是选出了传主的人生精彩,而不能发现和找到有机的人物形象的精神灵魂的内核,那么,在艺术上还是没有突破的。表现一个艺术家,一个文化名人,其主旨内核侧重点应该在文化与艺术的献身与追求上,在艺术品格人格精神上。这些在剧中场景中看似有,但是散,需要贯穿,需要通过具体的戏剧情境,在戏剧冲突下,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表现人物一以贯之的灵魂内核。如此才不是编年史的罗列,也不是艺术家各方面优长的罗列,而是铸就其伟大艺术的精神与心灵的驱动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