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林兴
说起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说无人不知。但你不一定会知道,这《兰亭序》竟与地处杭州萧山的湘湖有着一段情缘。
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时值暮春,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之内,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由当时任职右将军的会稽内使王羲之发起的修禊活动的参与者。
修禊,是一项传统风俗,在三月初三这一天结伴去水边赏玩嬉游,祈福辟邪。这次参与修禊的都是当时的雅士名流,如谢安、孙绰等,共四十二人。
在这一干文人雅士中,有一位叫許询的隐士,他出身显贵,才华超群,却对官场极为厌恶。
为了避免得罪晋朝王室,他与友人一起来到萧山的湘湖边隐居,每天作诗喝酒,采药种花,逍遥赛神仙。他跟王羲之是知己朋友,所以自然也在其列。
修禊完毕,一干文人自然离不开喝酒斗诗,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它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下了,便得赋诗一首,吟不出诗就罚酒三杯。等到酒尽曲终,众人共写下了五十七首诗词,大家一合计把诗汇集到一起,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以记录这次盛会。王羲之当时已经醉意朦胧,带着酒意饱蘸浓墨,就在兰亭之内书写起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他想着写着,脑海中一时迷惘,一时酸楚,一时激越,一时豪迈。不知不觉,已经写完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一气呵成之后,他扔掉鼠须笔,拈须哈哈一阵长笑。
不知是酒意涌了上来,还是什么原因,只见他忽然踉踉跄跄地扑倒在兰亭内的石桌之上,很快鼾声大作,竟然昏睡了过去!
朋友们捧着这幅字,观摩那一个个似欲破纸飞去的汉字,连声惊叹。看看天色不早,有人提议该回城了。可王羲之却依然伏案大睡,怎么召唤都醒不过来,脸色也渐渐由红变青再由青变白。众人这下才急了起来。
萧山隐士许询一看情形不对头,把住王羲之的手腕搭了一下脉,脸色渐渐凝重起来,沉吟片刻说道:“逸少(王羲之的字)这不是普通的醉酒,他是风邪入体,不想点办法,只怕是不易醒来了。”
众人大惊失色,纷纷询问有什么办法能驱邪除祟。许询说道:“我在居住的湘湖边上筹资建了一座崇化寺,寺里的方丈智全大师是我多年知交,医卜星相无所不通,也许到他那里去,会有些办法。”
兰亭距离湘湖大概也就六七十里路程,众人有的坐轿,有的骑马,簇拥着王羲之乘坐的轿子赶了过去。到崇化寺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时分。
智全大师听说是王右军大人酒醉不醒,急忙把他们一行人请到精雅小舍,搭了半日的脉,才徐徐说道:“各位大人,老僧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众人急忙请他快讲。大师说道:“许先生说得没错,右军大人的确并非单单是饮酒过量,而是招了邪祟。现在要让他醒来,万望各位依老僧一计。在这湘湖之南,有一座越王山,各位可曾知晓?”
众人急忙点头。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践调兵遣将就在湘湖周边的山里,山上还有点将的 “越王台”。吴国夫差的水师进犯此山时,范蠡亲率士兵在山顶用巨石将其击退。山顶有“走马岗”、“伏兵路”、“支更楼”、“逍遥天”等故址,所以此山一直被称为“越王山”。
智全大师点头说道:“就在这越王山的半山腰,湘湖之南,有一块突兀峭拔的巨岩,上面光秃秃孤零零,不生草木。这块巨岩的方位奇特,背山面水,巽四绿归于东南巽位,右军大人生肖属猪,永和九年东南向主文昌运,如若能在这块巨岩之上造一个凉亭,不仅能解脱此厄,逢凶化吉,辟邪祛难,还能保佑右军大人大圣大贤啊!”
这几句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连声应允。说来也怪,刚刚答应完毕,那一直在病榻沉睡的王羲之,居然睁开了眼睛,含混不清地嚷着:“好酒!好诗!好字!好睡啊!”
次日一大早,众人用完了斋饭,由智全大师和许询带路,一起赶往越王山。果然,远远就看见在越王山半山腰上的那块巨岩,巨岩前方,有三条大江,一条是钱塘江,一条是富春江,还有一条是浦阳江,这三条大江的汇合点就在巨岩的正对面。
王羲之兴之所至,索性就带着众位文友住在了崇化寺,大家各抒己见,画出了凉亭的草图。许询负责张罗请工匠购建材。不过数日工夫,一座飞檐走壁的凉亭已经建好。站在凉亭之中,向前看,有三条大江尽收眼底,往后看,浩瀚湘湖一览无遗。大家一商量,凉亭就叫“一览亭”,几个大字自然是王羲之书写。
“一览亭”完工之日,众位文人雅士照例又是喝酒吟诗,一为庆祝凉亭竣工,二为祝贺右军康复。王羲之痛饮过后,站在“一览亭”上向山下遥望,只见湘湖一碧茫茫,水鸟翱翔其上,周围绿树苍苍,长久以来的郁闷似乎一扫而空。
“玄度(许询的字),难怪你离开家乡在这里隐居,果然是个神仙所在!为兄想带众友坐船游一游这湘湖,你看可好?”
许询一听这话,却犹豫了一下。为什么?原来这湘湖虽然清幽美丽,人烟却稀少。不过,看着王羲之兴致勃勃的样子,他不忍回绝,笑着说道:“右军兄,这有何难?不过今天天色不早了,叫上船来也必然夜色降临了。不如我们明天再来游湖吧。”
第二天天亮后,许询却犯了难。为什么?这湘湖中没有一条可供人乘坐的船,如果从外面去弄,这湘湖夹在两山之间,交通极为不便,又运不进来。他找来当地乡绅把心事一说,一个乡绅说道:“这有何难?小人家里积存了很多几人合抱的大树,我们连夜赶造几十艘独木舟就是了,只是这工钱……可不能含糊。”许询一听,不由得眼前一亮,拍手赞妙!
独木舟,是湘湖远古时候独有的湖上工具,在粗木上抠出来一个凹洞,大小仅供两人乘坐。
许询带人连夜赶造独木舟,功夫不负苦心人,天色大亮的时候,三十多艘独木舟已经造完,被工匠们合力推下了水。王羲之带着文友们坐上了独木舟。独木舟摇摇晃晃驶进了湘湖深处,湖水浩浩渺渺,清澈明净。王羲之披襟当风,不由得胸怀大畅,纵声高歌。就在尽情欢歌时,想不到乐极生悲,忽然一阵大风刮过,独木舟一个倾斜,来了个底朝天,王羲之连声救命都没喊出来就掉进了浩瀚湘湖。
也许是王羲之命不该绝,为其撑船的那山民原来是一个渔夫,会得一身好水性,只见他一把抓起了王羲之,把他推上已经倾覆的独木舟,一手划着水,一手推着独木舟,往岸边划去。
三月里的天气不算冷,可水里毕竟寒涼,王羲之这一落水一受凉又是一场大病。这一天许询来他的房间看望,见王羲之的气色已经恢复,正在案前挥毫泼墨。看见许询进来,王羲之搁下了笔,满脸愁容地坐在了椅子上。许询走过去一看,案上所写的,正是那《兰亭序》。
许询不解地看着王羲之。王羲之叹口气,低声说道:“玄度有所不知,我这次掉进湘湖,虽然得了场病,但现在基本恢复了过来,只是……只是……唉!”
“只是什么?”许询奇怪地问道。
“只是我那时刻不离身的《兰亭序》,掉进湘湖里去了!”
啊!许询大吃一惊,回想起当日在兰亭,王羲之醉酒后酣畅淋漓的行书,使劲儿跺脚说可惜。
王羲之皱着眉头说道:“那天写的《兰亭序》,众人都看到了,都说写得不错,日后肯定有人要来向我索看,可我把他落到湘湖中去了,叫我拿什么示人。因此这两日一直想再写一幅跟当日一模一样的《兰亭序》来,可……可说来也怪了,我写了几十次,没有一次能与当日书写的相提并论!”
许询看着萎靡不振的王羲之,闭上眼睛想了半日,然后睁开眼睛笑道:“右军,当时智全大师嘱咐咱们在建造一览亭之前,要你写一篇祭湖文。后来这祭湖文是写了,可不是你亲自所写,是由你家献之公子代劳的,是吧?看来这祭湖文一定得由你亲笔书写才对呀。”
王羲之一听,瞪大眼睛看着许询: “难道说……是湖神见怪了,才单单让我掉进了湖里?还拿走了……我的《兰亭序》?”
这湘湖的湖神可灵着呢。本地的百姓有个啥事情,只要在湖神庙里烧几炷香,说点好话,十有八九都能得遂心愿!
王羲之呆呆发愣,忽然想起当时落水的一幕,因为自己不识水性,被独木舟倒扣在水下时本以为必死无疑,可说来也怪,他在水下不但没觉得往下沉,似乎还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托着自己向上浮。直到浮上水面了,那船夫才抓起了自己……
王羲之想通了这一节,不由得放声大笑,失去《兰亭序》的烦恼就在这一笑之间烟消云散:原来不仅是这世上的人喜欢我的字,连水下的湖神也喜爱呢!
所以呀,真正的《兰亭序》早已跌落在湘湖之中,至于后来流传出来,据说又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坟墓里去的《兰亭序》,是他在后来重新书写的几十幅《兰亭序》里挑了一幅还算满意的作品。
那落入湘湖的《兰亭序》,是写在蚕茧纸上的,那蚕茧纸浸泡在水中千年不变万年不烂,或许有朝一日哪个幸运之人与之有缘,在湘湖边上寻觅到真正的《兰亭序》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