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培源 霍晓刚 张军武 王同强 窦玉琴 胡金徽 王保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生态屏障,也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是地域特色的象征。良好的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题中之义,更是最佳人居环境重要保障。作为国家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银川市抢抓历史机遇,严格遵循“人水和谐”发展理念,立足本地区实际,在节水、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内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设和水权转换试点在这里得到成功实践,5年来在用水总量不降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银川践行水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第一篇 银川强“肾”之路
年过花甲的顾师傅自退休之后便痴迷上了摄影,一有时间就背着“长枪短炮”和摄影圈的老朋友一起外出摄影采风。也许因为某种情结,从小在银川长大的他最喜欢拍摄的题材就是银川的湖泊湿地,对于“塞上湖城”的几多变迁,他的感触也是最深。
在顾师傅的儿时记忆里,银川市沟渠纵横、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城区周围几乎被大片大片的湖水围绕着,烟波浩淼、千顷蒲苇吐翠、万只水鸟飞鸣。顾师傅小时候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和小伙伴们钻进湖边或渠沟的芦苇荡里钓鱼、嬉戏。然而从20世纪 60年代开始,为解决吃饭问题,全民填湖造田;80年代为发展水产经济,又将很多天然湖泊改成了人工渔池;到了90年代,为加快城市建设,大片湖泊湿地又被一幢幢高楼所取代,天然湖泊所剩无几,且各自独立,互不相通,水质变差,曾经被老人们津津乐道的“七十二连湖”已风光不在,出现了灌排不畅,雨多则涝、雨少则旱,生态退化,湖泊湿地面积萎缩,土地盐碱化加剧等实际问题。
面对种种窘境,银川市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立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方略,遵循“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开始了湖泊湿地的修复与保护,从此走上了“塞上湖城”的强“肾”之路。
从2000年开始,依托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鸣翠湖、阅海、黄河湿地等一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相继拉开帷幕。2005年,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艾依河水系工程竣工,之后又相继对城市南部、北部、东部几个湖泊湿地群实施了连通,七子连湖、宝湖等20多个湖泊湿地加入了“大家庭”。艾依河沿途接引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的6座拦洪库、2座滞洪区及灌区第二排水沟、四二干沟、银新干沟等沟道,连接七子连湖、华雁湖、阅海、北塔湖、沙湖等湖泊湿地,全长158公里,控制排水面积175公顷,其中银川城市段43公里,水面面积2.65公顷。河道沟通城市防洪、灌排、湖泊湿地三大水系,科学合理利用洪水、沟水、渠道退水为湖泊湿地补水,对提高城市防洪排水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水和谐,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艾依河开通后,又以沿河的带状绿地为脉络纽带,种植各类树木220万株,绿化美化面积300公顷,建设了栈道、休闲广场等公益设施,建成了阅海生态公园、北塔湖生态公园等一批亲水园林景点,靓化了首府城市风光,为银川市的发展奠定了可持续的生态空间。
艾依河在其诞生之日起,就显现了它灵动的本性,一汪汪“死水”因此流动起来,水体流动改善着水质,大大减轻了各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提高了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承载能力。通过生态修复,艾依河及其沿线湖泊湿地水生植物、水生动物资源逐渐恢复,宽阔的水面促进了区域水循环,也加速着城市内外空气交换的速度,净化着城市空气质量,空气湿度也因此增加了2%,再现了“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秀丽景观,成为“塞上湖城,西北水乡”的靓丽名片,也为银川赢得了 “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多项荣誉。水,再次成为银川市的“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老顾”们又重新找回水清岸绿的儿时记忆。
在众多湖泊湿地当中,阅海堪称银川之“肺”。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还叫做大西湖的它,因围湖造田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丰收的喜悦,反而因排水不畅等原因使这里一度成为洪涝重灾区和城市污水集结的“龙须沟”。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邀请全国一流专家考察、论证、规划,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生产与旅游结合的思路,决定将阅海恢复改造成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湿地公园。经过退田还湖,清挖湖底、拆除湖堤,连通水系,扩整水域等一系列措施,阅海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鸟类资源恢复到113种、植被资源恢复到157种,湖泊水质多数指标达到Ⅲ类标准,迁徙的候鸟种群明显增加,已由过去的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余只,迁徙与栖息候鸟种群数量超过15万只。这里,成了鸟类的天堂,城市的“绿肺”,银川市民的休闲首选地之一。
不仅如此,阅海开阔的水面和肥沃的沼泽,为发展水生经济作物、养殖水禽鱼虾提供了优良条件。湖水深处更成为黄河鲤、黄河鲶、北方铜鱼、赤眼鳟等黄河鱼类的繁殖栖息地。银川市场上的鱼、虾、螃蟹,每年有1600吨出自这里。3000余亩的水生植物种植示范基地让原本生活在江南的芦竹、茭白、菱角等,在这里扎下了根。2006年,艾依河和阅海分别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
如今,站在览山之巅,展望阅海近2000公顷的水域,波光粼粼,水接云天,让人心旷神怡。围绕在阅海湖四周的公园、绿地、休闲广场,以及一幢幢充满现代感的高层建筑,无不衬托出这座城市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广阔的湖面将银川市连同雄浑的贺兰山全都包容其中,将“塞上江南”的秀美與“大银川”的气魄彰显得如此透彻、如此迷人。
2013年1月2日,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开始实施。近日 “河长制”又在全国颁布实施,政府主导,领导挂帅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同时作为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水资源管理开始由部门推动向政府推动全面转型,从而形成合力,使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地。
作为一座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城市,银川市以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为契机,紧紧抓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这条主线,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先行先试,切实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始终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用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用水安全,多措并举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先后颁布了《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银川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银川市再生水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爱伊河银川段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区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使节水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构筑起一道法律屏障。
数据显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以来,银川市新建涉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率100%,取水许可办证率10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3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2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市区达到95%;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市区10.5%,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2%;节水型公共机构覆盖率达到50%,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到6.8%;辖区内重要水功能区黄河永宁过渡区(叶盛公路桥)和黄河陶乐农业用水区(银古公路桥)均达到Ⅲ类水质,水质达标率100%;全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中23个监测项目浓度值,全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达标率100%;动态监测艾依河18个水质取样点水质,艾依河水质控制在Ⅲ类水以上,达到河湖景观水标准。银川市南郊饮用水水源地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水质优良水源地,连续4年荣获全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第一名。
未雨绸缪定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银川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银川市贯彻落实自治区深化改革保障水安全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银川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9.35亿立方米红线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市区管网漏损率降至10%以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1%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2020年完成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污水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标准;实现全市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覆盖率达到100%,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
当一项项硬指标成为刚性约束,当考核结果与政绩考评相关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倒逼效应,开始逐渐显现。银川市市委书记徐广国要求:做好“留住天上水、充分用好黄河水、保护好地下水、多元利用中水”这篇大文章,推进水资源有效利用,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在银川这座城市里,节约用水已经是大多数市民多年养成的一种习惯,尤其对那些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生活过的人来说,节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管是走在银川的大街小巷、校园厂矿,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人们既能看到农业灌溉方式上寻求突破的一次次精细耕作,也能看到工业生产用水上的一项项技术创新,还可看到沿途社区百姓生活中的一个个节水妙招,这是银川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解。
76岁的马忠民老先生随子女从西吉搬迁到银川生活已近20年,节约用水精打细算的习惯依旧没有任何改变。“俺们老爷子在用水上可细致咧,家里不论是谁,只要是浪费水,他就火了,就连水龙头开的大些子都不行。”马忠民的儿媳妇笑着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老公公。从她展示的家里的水费单上能看出,他们家用水量明显偏低。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和社区创建工作,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节水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节水型社会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人人支持节水、人人关心节水,积极主动参与节水行动蔚然成风,全市上下节约用水意识不断增强。
也正因为如此,2015中阿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水资源高效利用论坛、城市节水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论坛、中阿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节水展览在这里成功举办。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齐聚银川,共商创新节水思路,促经济生态双赢大计。
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它既是生命之源,又是文明之源,水孕育了文化,是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历经2200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成就了西北旱塬上的一片鱼肥水美、稻米丰盈、瓜果飘香的塞上“鱼米之乡”;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治水经验、治水技术和治水理念,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富有魅力的水文化。
正因为如此,银川市在水生态建设工作实践中,继续传承着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边塞文化、西夏文化、河套文化、游牧文化,将水文化建设融入整个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之中,阐述着银川的特色水文化。以湿地公园、主题公园、古水利工程(唐、汉、秦渠等)设施为载体,建设了民生华夏河图一期工程、水洞沟湿地公园、宝丰黄河东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薰衣草生态高效节灌工程以及小微公园建设等一批水文化挖掘项目,诉说着世代银川人的智慧和勇气。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渊源赢得了世人瞩目。
银川市市委书记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这5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之路,实现了绿色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双提升。坚持以生态为重,品质为上,打造“碧水蓝天、明媚银川”。始终把生态修复与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由人大立法,對黄河两岸、唐徕渠、贺兰山水源涵养等重点水系湿地绿地予以永久保护,黄河两岸呈现出万顷碧波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美丽景观。全市180公顷沙地变成绿洲,银川平原绿色版图历史性地扩展到黄河东岸。新建各类公园广场39个,新增绿地146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城市人均公园面积15.7平方米。水系治理力度加大,每年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七十二连湖、阅海、艾依河等河湖湿地景观继续恢复,沿河湖渠路生态长廊不断完善,建成永宁西部水系等生态休闲新亮点,永二干沟等城市“龙须沟”得以整治。累计新增水域1.4公顷,总面积达5.31万公顷,水域占城市规划区的10%,入选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一幅幅水乡美景,正在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悄然呈现,这片滨水绿地,如精致的廊亭灯带、环抱着50万株树木、300多公顷的植被群落,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广场栈桥中,出落为一个脱离城市又融于城市的塞上江南。福兮水依,美兮人栖。银川的水,安静平和,成就了塞上江南的传奇佳话。而人水和谐共生,才能让美景、富庶永驻。
(文字、部分图片由银川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