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一)
2016年9月,微信朋友圈里疯传着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位正在卖葡萄的中年人说了这么一段话:现在的无核葡萄都是沾了避孕药,才变成无核的,吃完对孩子不好,绝育。这么短短的一个40多秒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很多看了视频的市民,现在连葡萄都不敢吃了。结果可想而知,这段不懂科学、不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视频,给果农带来葡萄滞销的严重损失。
由“无核葡萄”风波,让人想起了近几年的“顶花黄瓜”“爆炸西瓜”“洗澡猕猴桃”“催熟香蕉”等热点话题,引起公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极大关注和恐慌。2011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有销售黄瓜的小贩自曝,不少头顶黄花、身上带刺的黄瓜是被抹过激素和避孕药的,以此保持顶花不败,并让黄瓜看着新鲜。这种黄瓜被称为“激素黄瓜”。市民担心,吃这种黄瓜会导致不孕,孩子吃了会引起性早熟。2011年5月,江苏丹阳曝出西瓜开裂事件。相关报道中提到,西瓜开裂的原因是果农使用了西瓜膨大剂。2013年12月,网络热传着果农用膨大剂蘸泡猕猴桃的照片,并声称使用膨大剂后的果实味道变淡、口感差,不利于长时间储藏,同时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痴呆等后果,让不少消费者谈猕猴桃“色变”。
经专家调查释疑,黄瓜长成后仍带花,是由于使用了氯吡脲,因此延长了花期和保鲜期,和避孕药无关;西瓜爆裂的真实原因是品种及极端天气等综合因素,与使用膨大剂没有直接关系;在猕猴桃幼果期用氯吡脲蘸泡果实,可以增加产量,改善口感,其安全性已得到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认可,大家熟知的新西兰猕猴桃(奇异果),在生长过程中也使用氯吡脲;北方市场上的香蕉多是施用乙烯利催熟的,乙烯利的使用方式是遇水后产生乙烯气体而发挥作用,人体不存在乙烯利受体,导致性早熟属于误传。
通过一起起的误传事件,让我们感觉,更应该普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专业知识与使用技术。那么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什么呢,它们是怎么产生的,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呢?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regulators)是一类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阳光和热量,本身也会产生调节生长的微量有机物质,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能够控制或改变植物的生长过程,如叶子与花果的形成、果实的发育成熟等。植物本身产生的内源激素量很小,而且还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有时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于是,人们便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等方法,生产出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物质,这类物质就被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广泛应用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国外已有100多个品种商品化生产,我国登记的品种约有40个,登记产品667个,每年使用量1.9万吨(折百),广泛应用于粮食、果蔬、花卉等的生产和储藏。有的促进种子萌发,有的延长种子休眠,有的刺激植物生长,有的抑制植物生长,有的保花保果,有的疏花疏果。常用的有乙烯利、赤霉酸、复硝酚钠、多效唑、氯吡脲、芸苔素内酯、噻苯隆、萘乙酸、烯效唑等,主要应用在蔬菜、果树、棉花、烟草、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上。根据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功能大体分为六类。
(一)保花保果
冬春季节,北方温室大棚内种植番茄,室内经常出现低温,又没有昆虫授粉,开花结果容易受到影响,就需要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保花保果。品种主要有2,4-D、赤霉素、氯吡脲、复硝酚钠。
(二)促进生根
林业生产上常用植物生产调节剂浸泡插条等方式促进植株生根,提高移栽成活率。品种主要有吲哚丁酸、萘乙酸、多效唑、诱抗素等。
(未完待续)
(夏雨 牛建群 蒋川)
扫描二维码可在线收看山东省农药检定所信息与再评价科科长、高级农艺师夏雨主讲的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