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彩兰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人们的公民意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公民意识教育愈加重视。初中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更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课程,教师需灵活借助思想品德教学展开公民意识教育。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作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为有效促进我国公民意识提升,在初中教育活动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成长。为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主动思考借助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选编的不少知识内容都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要有层次、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他们带入到生活情境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全力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可拉近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还可有效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教师可利用古语——“自尊比吃饭更重要”、“自尊是生命的衣裳”导入新课,说明自尊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呢?让学生自主思考。接着,教师可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路人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让学生讨论“乞丐是否有尊严”,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观点,然后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使其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二、巧妙设置疑问,发展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属于道德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仅靠说教很难达到预期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疑问,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启迪思维的目的,并发展他们的公民意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紧紧抓住授课内容的关键点和重点巧妙设疑置问,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悬念,让学生形成一种迫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讨论问题,在解决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公民意识得以发展。
比如,在“礼貌显魅力”教学实践中,本章节由两目组成,其中第一目是“礼貌是尊重”把礼貌和尊重联系在一起,是要告诉学生:礼貌是尊重人的具体表现,对人礼貌是人的一种素质;第二目是“谢谢的魅力”从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三个方面进一步展示礼貌的魅力。教师可设计问题:礼貌对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礼貌和尊重有什么关系?“谢谢”有什么魅力?在现实社会中该如何礼貌待人?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班内进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初步掌握礼貌表现的相关知识,并引领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将礼貌待人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学以致用,进而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公民意识内化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使他们的公民意识内化。而且要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必须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借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并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将公民意识真正内化。
在这里以“忠实履行义务”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讲授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小品的方式展现学校、班级同学中积极做法律鼓励做的事情,并探究相关事例和行为的意义。然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到保护环境、讲究卫生、节约能源和从事各种公益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如此,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能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公民意识在亲身实践中得以有效内化。
四、结语
在初中教育活动中,思想品德课堂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平台,教师可从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多个角度切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露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分析[D].江南大学,2014.
[2] 李君茹.思想品德课培养初中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 乔建芳.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