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2017-05-04 12:44刘海燕王海清
对外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稿件经济

刘海燕+王海清

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过。中国崛起是21世纪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对全球的影响力正快速增加,中国经济的增长红利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低迷,以及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了曲折和困扰,“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不断在西方社会和国际舆论场兴风作浪。如何帮助海内外受众了解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如何用国际视角和专业的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对我国的经济外宣工作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围绕近期新华社国际财经报道中回击海外不实论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几场重大报道战役的创作思路和实际效果,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外宣工作,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一、走专业化的道路

1.“timing”,把握时机,优发制人。宣传报道不能兴之所至或突发奇想,而要巧妙把握时机,抓住“timing”,让话题为我所用。要知道,外媒不会随你起舞,你的故事再好、愿望再强,若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只能徒劳无功。及时发声在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中极为重要,时效一过,掌握话题的契机也就丢失。

理想的新闻timing有三个特征:一是热度,即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是余地,即话题尚有挖掘余地;三是优势,即外界关注中国的态度。

2016年1月下旬,索罗斯在世界经济论坛上高调抛出“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做空亚洲货币”等妄言,此时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经过激烈博弈,人民银行在稳定汇率方面取得阶段性胜利。在海外舆论热度升级的时候,我主流媒体并没有充分回应,市场渴望听到中国声音。为此我们迅速播发多语种稿件,主打稿件以资本市场波动和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为切口,果断发出中国声音。《中国经济转型考验全球投资者的智慧和勇气》等系列稿件重事实和数据,逻辑清晰,并引用第三方观点,说服力强。报道被《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彭博社等多家海外主流媒体,以及纳斯达克、Forexlive等国际专业财经平台广泛转引。此文还直接刺激了境外投资机构调整仓位,彭博社以“新华社警告做空人民币者将遭受损失之后,离岸人民币汇率暂时止跌”为题,点出评论所引发的市场影响,充分体现了新华社财经报道的影响力、引领力。

2.“designing”,主动设置议题,有效管理议题。有效地设置议题,方能有效地表达中国的立场、观点和声音,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主流舆论。

隨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我在国际舆论战中逐渐实现由过去的被动应对向主动设置议题转变。2016年5月份以来,日本利用七国集团峰会主场优势,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等一同对我施压。为打好这场舆论仗,我们在经济报道领域主动设置议题,在峰会前后推出“揭批”系列报道,围绕安倍政府经济政策失效、日本经济疲弱与巨额债务给亚洲和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风险等话题,集中播发系列特稿《失效、失信与失败的“安倍经济学”》《日本巨债——世界经济的风险暗流》《日本社会结构呈现“金字塔型”下陷》,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在舆论上对冲日本的图谋。此组稿件累计媒体采用近千家,中文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点击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在脸谱和推特上的总浏览达到35万,互动量1.5万。海外社交媒体网友对这一话题密切关注,网友Yew Tai Pan在脸谱留言称,安倍正在让数以百万辛勤劳动的日本工作者承受他个人失误带来的后果,安倍毫不顾忌日本穷苦民众。随后,安倍本人被迫对新华社有关报道内容逐一辩解。

当下,财经领域媒体纷纷组建深度调查报道团队,在舆论跟随、热点回应,引发思考、争鸣参与,影响以至设定政府和社会议程等不同层面作战,我们的报道工作也有这样的“作战”思维和方式方法,特别是在组织方面进行预先考虑和动态跟进,随时变化调整。自2012年底以来,我们对“安倍经济学”进行调查研究,正是这种长期跟踪,让我们在与安倍“狭路相逢”时做到了言之有物、从容应对。同样,在2016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报道中,我们也有一番成功尝试,从预判、搜索、紧盯到稿件的免“骂战”和重“辨析”,从传播时的传统平台到新媒体、外文矩阵播发等,都引发较大反响,起到了舆论引领作用。针对热点国际经济大事尤其是涉华事件及时发出专业和理性的声音,主动议题设置、有效引导国际社会舆论,一直是新华社经济外宣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3.“professional”,专业化的报道与专业化的团队。经济报道对编辑记者的调研水平和专业要求较高,西方媒体财经编辑大多是该领域专家,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不断努力的,不过他们的中国报道偏重负面,这不是完整的中国故事,不符合实际。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化首先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要求我们立足国内,以中国概念和我们的话语体系分析国际国内事务,找准中国视角,而不是仅仅套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故事。

我们驳唱空的勇气,就来源于专业记者对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长期研究和建基于此的自信。2015年中国经济在内外压力之下仍然实现了6.9%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境内外投资逆势增长5%,这样的数据诞生了《置身做空喧嚣中国缘何淡定》述评,随后2016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开门红”又佐证了这一报道,所谓“资本外逃论”不攻自破。我们分析研究后发现,唱空者要么是没有做好功课,继续用旧眼光看待新事物,要么是主动为之,意图误导市场从中牟利。《投资中国需要大智慧》一文,直面当时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多空激战,梳理中国货币当局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的立场和路径,把中国风投市场的蓬勃态势与过度投机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述己揭彼,及时挑明某些做空意图所包藏的“唱空做多”把戏,提醒市场警惕。稿件播发后,《华尔街日报》评论说,新华社的评论“震慑了一些基金经理,一些交易员已开始缩减甚至完全退出了人民币空头头寸”。

其次,加强团队专业化建设,加强调研是必经之路。财经采编人员需要对国际经济热点事件,全球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长期跟踪调研。我们的做法是,对一年期内的经济领域事件进行梳理,如对一些涉华方面的经济热点,像经济增速、人民币汇率、信用评级、“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分专题建立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收集世界专业财经媒体有关报道、主流经济学家的相关言论,进行分析研究,吃透财经新闻的“四方上下左右”。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咨询业内专家学者,收集数据和案例,对穆迪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行业信誉等进行深度调研,2016年北京时间3月2日一大早,穆迪宣布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后的几小时内我们便迅速播发《评级中国信用应多看发展》,文章观点被路透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南华早报》等媒体采用,对海外舆论场产生明显影响,有效对冲了中国主权信用及中国经济前景负面评判的不利影响。像回应穆迪调降中国评级这样带有博弈性质的报道,最易陷入隔空骂战的窘境。穆迪本次评级展望调整有一定道理,但存在主观、片面等不足之处。我们的评论不是情绪化地反击,不空喊口号和机械复述概念,从方法论、发展观等角度立论,重数字论据和逻辑,用事实说话,点到了穆迪评级的软肋,其中引用的大量中外权威人士观点,间接体现出来中国立场,引发思考,传播效果极好。

二、国家站位和全球视野相结合

新华社的外宣报道传递的是“中国声音”,稿件必须有高度和格局,宣传“中国方案”,体现“国家思维”。国际传播和国际舆论战中,重大议题设置是一个长期准备、精心筹划和不断努力的过程。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西方对华设置的重大议题,以及南海问题,“亚太再平衡”“中国威胁论”,都是以一种“战略传播”的手法逐步占据国际舆论场的。中国梦、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和“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占据主流地位,其建基和广大的路径也是如此,下手之处就在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避免的交互影响。

关注与我有关的国际经济热点,深入分析,借此推出中国立场和中国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方式方法。过去一年来,美联储启动新的加息周期,加息引发市场对外溢效应的担忧再次显示美元作为主权货币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固有的矛盾,也凸显推动改革的必要性。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治理秩序的改革,成为重要议题,这正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多边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这一热点,我们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其凸显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缺陷、新兴经济体由此加大的挑战和面临的潜在冲击、国际治理改革的必要性等话题持续发声。报道以推动国际治理秩序改革为出发点,以金融市场动荡与美联储的关系为主线,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储备状况,提出国际治理改革的对策主张。

汇价涨跌,利弊兼有,但中国不仅有受益于软货币的出口,更有受益于硬货币的其他资产,不使急速贬值,一个预期稳定、走势可控的人民币更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稳定汇率变化预期是中国更大的利益所在。驳唱空就是对空头的一种心理威慑,直接影响离岸人民币汇率的涨跌,这直接关乎国家利益的维护。

坚持国家站位的同时,我们在报道中强调“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福祉理念,重视和加强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内核的国家战略传播、全球视野和“道义感召力”,方能达到“赢心”目标。

近些年来,中国企业发展壮大,海外投资日趋活跃,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媒体对中国资本的各种“担忧”。因此,我们调整报道的角度和重点,着墨于中国资本投资对当地生产生活的贡献,强调海外布局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后的普遍规律,而对资本规模和并购过程则简略带过。

另外,中国故事需要国际表达。东方重归纳,西方重演绎,西方受众习惯“以小见大”,注意逻辑、话语规范并生动活泼。我们要提升说话技巧,提升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传播实效,这样,全球受众才能听得懂、听得进。

三、多语种多形式报道体系建设

多语种报道是提高我国外宣报道影响力的放大器。热点新闻事件经过多语种联动报道,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也容易被相应的本地媒体采用,使宣传更贴近当地受众,提高了宣传效果。

多语种报道影響力的构建,一是在涉华重大敏感问题上及时发出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言论性稿件,如《驳“唱空”》及《评穆迪下调中国展望评级》等重要报道,我们在中、英文版本之外推出法、西、俄、阿等小语种版本,这些小语种评论在相应的国家和地区“遍地开花”“落地有声”。今年1月,蔡英文“出访”拉美,在其“出访”前夕,我们播发西文评论《中美洲国家如何搭上中国经济发展快车》,分析中美洲发展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借专家之口说出中拉合作是减少不确定性的关键力量这一引导性意见。稿件被蔡到访四国和智利、西班牙的十来家主流媒体采用,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声音,积极地配合了我外交工作。二是紧密跟踪相应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动向等热点,适时推出后势预判的分析性稿件。2015年末,俄罗斯经济陷入多重困境。新华社国际部适时播发俄文评论《压力下的俄罗斯经济是否经得住考验?》,三个月后我们又播发特稿《专家认为困境中的俄罗斯经济不乏亮点》,稿件被俄罗斯及其他俄语地区媒体广泛采用,引发对中国与俄罗斯和俄语地区加强经贸合作关系的热议,配合了“一带一路”这一中国倡议的实施。推动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多语种话语体系,宣介中国主张,化解矛盾分歧,对更好地维护我国际形象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善用社交媒体平台,能更有效地将信息直抵终端受众。新华社已在多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通多语种账号,粉丝总数超过2500万,其中脸谱英文账号目前粉丝数已超过1500万、推特英文账号粉丝数也突破800万,两平台发布的内容获得大量阅读和转发。新华社在推特发布的关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报道,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点赞和转推,关于世界人口性别比的稿件获得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转发,多条专访知名政经界人士的稿件获得受访者本人或所在机构转发。

2016年12月,美联储加息,我们编发了一组三条英文评论。这组评论稿件内容扎实、编写精良,因美联储加息预期此前已被市场消化,稿件并未在传统的国际舆论场上掀起波澜。但是,我们将稿件在新华社脸谱及推特账号上发出后,意外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三篇稿件累计到达量接近百万次,获得千余条有效评论和数千次转发。网友Ricky Yong在《美联储加息给世界经济带来多重风险》一稿下评论说,美联储加息给世界经济带来多重风险,这就是世界太过依赖美元带来的后果,为什么只用美元做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网友Randy Rolph在《美联储加息或将干扰拉美经济复苏》一稿下评论说,财富的差距是加息之所以产生风险的基本原因,当人们挣得的薪水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时,商品价格哪怕最小幅的上涨也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这些跟评不乏认可我们之处,他们对稿件的转发又构成了“中国声音”二次传播;那些留言质疑我们理据的,又为今后的报道完善提供了启发。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盛,我们要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势必要在创造优质内容的同时,注重与海外社交媒体用户的互动,打造新的传播模式,发挥优势,实现报道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稿件经济
我的问题③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声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陈道明越俎代庖
经济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