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经济故事:难在哪?怎么讲?

2017-05-04 12:43崔军
对外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济

崔军

一般说来,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强弱的最主要因素,但经济发展了,并不意味着国际话语权就自然可以提高。中国要增加国际话语权,特别是要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仍然是一项需要攻坚克难的工作。从目前的策略选择来看,讲好中国经济故事,可以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为什么说讲好经济故事是国际传播突破口?

1.经济故事所具有的“三个共同”,为传播效果提供了保障。经济故事蕴含的传受双方“共同语言”最多,与政治、文化的冲突和隔阂相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之间在经济领域的共同语言是最多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语言的相通性越来越强。经济故事蕴含的传受双方“共同认知”最多,不论何种社会制度、何种宗教信仰、何种文化传统,其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知和对经济发展成果的评价是大同小异的。中国经济近40年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各国所瞩目,为世界所钦佩,这是中国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最坚实基础。经济故事蕴含的传受双方“共同利益”最多,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企业都希望利用好这宝贵的机会。

2.经济故事针对精英阶层,是引导国际舆论的关键所在。几乎所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走的都是精英路线。精英阶层向上可以左右国家政策,向下能够影响普通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3.讲好经济故事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需求。离开舆论的保驾护航,“一带一路”战略就很难顺利推进。而“一带一路”本身就是经济故事的宝贵源泉,因为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协力合作,故事所蕴含的共同点也就更加丰富。讲好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经济故事,是当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最急迫的需求。

二、讲好经济故事难在哪

1.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中国媒体普遍缺乏国际影响力,财经类媒体尤为明显。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都会伴随着出现一两家具有国际影响的财经类媒体(报纸),但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尚无媒体能够担起这一重任。这既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有关,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关。中国长期以来是主要利用国内市场进行韬光养晦式的发展,中国企业大范围“走出去”还是近两年的新生事物,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一直持慎重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对发展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的财经媒体的需求就相对不是那么迫切。而从国外对华传播来看,随着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代表资本利益的财经媒体和财经论坛迅速扩大了在中国的影响力。《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路透、彭博等财经媒体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和精英阶层影响不小,并且争相利用互联网推出了中文版,在美国之音、BBC中文报道影响式微之后,大有成为对华传播主渠道的架势。

2.财经传播人才的严重不足。财经新闻传播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采编人员熟悉不同层面的经济工作。但由于体制的原因,经济领域和宣传领域很难实现人才的双向流通(从媒体跳槽去企业比较容易,从企业却很难进入媒体),媒体采编人员缺少必要的经济实践经验,对经济问题的把控和认识比较肤浅。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一向重宏观,轻中观和微观,而中观和微观恰恰是经济报道满足目标受众需求最重要的部分。长此以往,经济报道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弱化,导致了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愿看的状况。相对于财经传播人才的短缺,熟悉国际经济、国别经济的传播人才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无法担负起向外国人讲中国经济故事的重任。

3.企业对外传播呈现明显短板。从美国来看,跨国企业一直是美国对外宣传的头号主力。中国每年大批记者赴美采访,大都是由美国企业邀请的,尽管他们的目的是宣传企业,但企业形象往往是与国家形象高度重合的。相比较,中国企业缺乏与国外记者打交道的动力和经验,早期“走出去”的企业从事的多是能源资源类合作项目,奉行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原则。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营活动中,不会说话、怕说错话的问题始终存在。企业高管对海外媒体报道的所谓“全面性”“中立性”(不能只讲好或只讲坏)不习惯,感觉不管说什么在报道中都会出现负面信息,担心惹麻烦而采取了“躲”的策略。随着“走出去”业务的扩大,中国企业因为缺少舆论保驾护航而屡屡吃亏。有的金融企业海外机构被诬指洗钱而被警方调查,当地媒体一边倒地指责我企业,我企业却找不到一家媒体为其“正名撑腰”,陷入“有理说不出,有冤无处申”的困境。

4.智库专家的失语与错位。国际上各类经济讲坛和经济论坛是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重要平台,过去很少有来自中国智库的专家登上这些讲坛、论坛,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存在的一个显著矛盾是,那些外語好、擅长在国际场合表达的专家往往是受西方经济学影响比较大的人,他们常常把中国故事讲歪讲偏,而那些熟悉实际情况、具有正确立场的经济学者或者因为语言障碍,或者因为思想顾虑,即使出现在这些场合也往往比较沉默。虽然也有一些熟悉中国事务的外国经济学家能在讲坛上为中国讲几句公道话,但毕竟只是极少数。

5.经济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既需要摆事实,还需要讲道理。中国近40年的发展,事实毋庸质疑,中外人士有目共睹,但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则相当滞后,经济分析主要是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原理,这些原理不足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些原理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是相违背的。这就使得我们在摆出事实之后,却不能讲清道理,使得某些原本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人更增加了对中国经济的质疑,各种“论”也就接踵而来,什么“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神话论”“中国失衡论”,等等;各种“主义”也跃跃欲试,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

6.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无法回避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这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加了难度。不过在增加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角本。好的故事总是有曲折、有矛盾冲突的,一帆风顺的故事不是精彩的故事。当前中国经济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取得新的发展才是故事中最受听众期待,也是最可能出彩、最吸引人的部分。讲好正在发生的故事,对讲故事者无疑是一种考验。

三、中国经济故事怎么讲

1.重新定位经济外宣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把经济外宣置于突出地位,在当前阶段甚至应该将其置于首要地位。要对经济外宣的基本策略、基本方法等课题进行专门研究,特别是要与“一带一路”战略紧密配合,在“走出去”企业中进行广泛调研。经济外宣要率先打造“大外宣”格局,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媒体,而是要建立政府、媒体、企业、智库的国际传播综合体,并且努力实现“中国人讲”与“外国人讲”的双头并进。

2.打造新型国际化财经媒体

要积极培育具有中国视角、世界视野、面向全球受众、熟练使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新型国际化财经媒体。从国际上一些成功财经媒体的发展经验看,报道范围都不会局限于本国经济事务,只有讲好全球事才能面向全球人。要创新新型媒体培育思路,不能继续重复我们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这个媒体除内容全球化外还应具备六个特点:一是资本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二是建立来自“五洲四洋”的员工队伍;三是顺应和体现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四是以移动端为信息发布主要途径;五是特别强调技术因素的作用;六是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综合能力,并以此作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该媒体从一开始就应具备清晰的赢利模式,没有赢利就谈不上影响力。

3.加快推进经济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

要组织国内经济学家、支持国外经济学家,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研究,实现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突破。在全球经济发展遇到重重危机的今天,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突破已经是势在必行,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则足以支撑这样的突破。比如说,这些年,西方的全球化理论受到极大质疑,国外已有政要和学者提出了“新型全球化”的概念,其中不乏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观点,我们应积极支持和引导“新型全球化”理论的发展,为我“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4.大力挖掘“一带一路”中的好故事、好案例

“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奉行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当务之急是深入挖掘“互利共赢”的具体案例,用事实说话,让外国人说话。要鼓励中国驻外机构、涉外企业邀请记者“走出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深度采访,与外地人交朋友,听当地人说变化。鉴于记者采访工作的特殊性和这些国家环境的特殊性,要调整记者出国采访管理方式,不能把记者出国采访与公务人员出国公务等同管理。比如,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安全环境、交通条件、吃住条件远不如我国西藏、新疆等“艰苦地区”,按照目前“一国五天”的规定,记者到达目标地都很困难(如巴基斯坦的瓜得尔港,飞机不定时),更不用谈深入采访,而且还要占单位和个人的出国指标,导致相当多记者(尤其是外语好的)不愿或无法去这些地区采访。

5.重视金融信息服务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由国务院新闻办、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颁布的《外国机构在中国境内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从2009年开始施行,先后有52家外资机构获批。实际上,随着国际上财经媒体的转型,在中国境内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外国机构已经成为对华传播的主要力量之一,这是经济信息和经济报道的实用性、服务性决定的。中国国内金融信息和数据服务商近年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国外同行相比,实力还相当薄弱,特别是提供国际金融信息的能力远远不够,主要瞄准的还是国内市场。国家主流财经媒体虽然也提出了向信息和数据服务商转型,但转型步伐极为缓慢,效果不明显。要通过政策和资本双重支持(如试点混合所有制模式),尽快做大做强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鼓励服务商走国际化的路子,并将其纳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链条中。

6.让“走出去”企业成为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主力

企业有对外传播的动力,要通过调整政策打消企业对外传播的顾虑,要通过开展培训帮助企业学会对外传播的技巧。充分用好民营企业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资源和便利条件,支持知名企业家成为“国际网红”,为民营企业参与多边和双边外交活动提供各种便利。对国有企业的对外传播工作,要制定规划,批准单独的项目列支,不要都算入一般的企业接待费和广告费。要鼓励企业支持媒体国际传播工作,也要鼓励媒体针对企业需求开展国际传播,将两者打造成利益共同体和项目实施综合体。

7.培养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智库

要鼓励智库多对外发声,支持学者到重要国际论坛、会议上去发表演讲,鼓励他们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并将传播效果纳入智库评价体系中。建議从各大智库中选定一批有爱国情怀、有学术造诣、有影响、懂外语的学者,建立国际传播经济专家库,进行必要的培训,并为他们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便利条件。

8.拓宽经济外宣人才来源,提高专业水准

要打通人才从企业单位向媒体事业单位流通的梗阻,要有计划地组织财经报道记者到经济管理和建设岗位交流挂职,应选拔一批懂经济、有经济实践工作经验的高层人员,充实到经济传播行业担任领导职务。对记者培训的管理应与公务人员有所区别,要有培养和选拔国际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计划,健全记者参加海外和国际机构培训、实习的管理办法。

9.打造全球自媒体矩阵

媒体受到自媒体的残酷冲击,是全球目前面临的普遍现象。中国媒体深有体会,国外媒体也不例外,越是发达地区,受到的冲击越明显。在传统媒体格局中,中国人的国际话语权受到严格限制。自媒体的兴起,恰恰为我们谋求话语权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五洲交朋友,四海会宾客”,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客观了解中国、愿意为中国人说公道话的外国朋友,其中一大批朋友还因为经济合作与中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中国因私因公“走出去”的机构和人员迅速增加,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海外社交和自媒体平台发表言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构建讲述中国经济故事的全球自媒体矩阵。未来的“大外宣”不再是媒体管理部门对媒体的关系,而是所有涉外机构对所有人的关系。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