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桃
以生命教育为主旨开展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不仅能够深化课程改革,与此同时,提高了德育主题活动时效性和针对性,使德育课更好地体现其实践性的又一新的教学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活动而言,融合生命教育的小学德育向传统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德育主题活动目标和宗旨,使德育主题活动更加全面的发展。对于小学德育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实施生命教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第一节 德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
一、在德育课程教学目标中体现生命教育要求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生命教育與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德育课程要根据具体的要求,结合本学科教学的实际,在教育目标中科学地有重点地体现生命教育的要求。
要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上整体体现生命教育的分层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针对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融合的方式将德育课程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应加强生命教育意识,在达成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从三个维度上全面把握生命教育的目标要求。
要根据德育学科具体情况适当而有所侧重。首先,生命教育目标的落实要将生命认知和生活能力并重,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其次,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
二、在德育课程内容中整合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
教师应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突出重点,体现针对性。在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利用各种教育途径,比如在本学科内容与其他各学科内容的整合中,与各种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内容的整合中生动具体的进行生命教育。
一是注重学科内容的整合。应在对学科之间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生命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科统整进行生命教育的优势。
二是相关学科内容与专题教育的整合。在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时,不仅仅是在德育课程中体现,应将相关学科中与生命教育联系紧密的内容与该专题教育内容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与专题教育的合力作用。
三是德育课程与课外活动内容的整合。生命教育实践性很强,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与其他校园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以整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生命教育,主动地、创造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些生命教育的基本知识,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四是德育教学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内容的整合。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教师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结合体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寻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加强社区其他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基地与网络。在学校合理安排与运作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课程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三、在德育课程过程中优化生命教育的学习方法
不同年纪的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体验和感受程度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显性的和隐含的生命教育的因素,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前提下进一步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导,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精心设计活动,营造探究氛围,善于提问激疑,引导体验,在与学生平等交流中认真做好点拨,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使学生切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获得新的人生感悟。
二是注重实践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学习情景、注重实践环节、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道理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知行统一。在课堂上营造实践与体验的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生命认知的内容,在生活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与理解。学生由关注生活而提出的问题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在关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将已有的认知付诸于行动。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
课外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
课外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生命规律、探索生命现象,丰富生命内涵、追寻生命意义、体验生命情感、提高生存技能等课外的学科活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文学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等。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团体、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可统称课外教育活动。
一、课外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理念
第一,尊重主体意识。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因为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这同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相比,是一个显著的不同。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诱发学生动机,给予选择指导,但参与与否,不具有强制性。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意愿,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理想与探索,经历挫败和成功,是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的基本策略。
第二,体现生命关怀。生命教育要以人为本。在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外活动氛围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孩子尝试和表现的机会;活动中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犯错并有责任帮助学生逾越成长障碍,对进步慢的学生有信心和耐心;活动中无条件地接纳所有孩子——无论聪明与否、学习优秀与否、乖巧与否;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平等竞争、尊重他人、友善合作。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
第三,坚持教育无痕。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不仅仅是被告知的,它是个体在生命成长的环境中,在与对自己有着重要关系的成人交往中,感知和体验的。如果知识与生命体验脱节,理论与生命实践分离,就会形成无思想的生命或无生命的思想,青少年只有在无痕的生命实践和体验中,才能有生命震撼的共鸣。课外活动为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提供了可能,但活动中不能照搬课堂教学模式,“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课外活动最大的优势,也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
第四,发挥教师作用。课外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组成部分,是学生资源参加的,但又是有组织管理、有教师指导的课外教育活动。一方面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定位是辅导者 、参与者,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觀能动性;另一方面课外活动又不同于孩子间无序、随意的玩耍,教师应发挥组织、管理功能,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在参与中引导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开展什么内容,都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重要,教会学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
二、课外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选择与目标确定
课外活动虽然并不完全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但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生命教育,它决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确定生命教育的主题和目标是提高生命教育课外活动针对性、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在活动中,可以体验人生情感、经历挫折成功,感受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发现人性的真善美,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教育者在设定主题和目标时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建议
课外活动可以打破班级编制和年龄限制,以教师分配和学生自由组合相结合,非班级化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适合具有各种特点与需求的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一大特点。课外活动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说是小组活动,或群体活动。它可以由学校组织,也可以由校外组织。比如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展览馆、科技文化中心等、街道、社会团体、家长组织。
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应从实际出发,以活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为重要原则,注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相结合;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和临时性活动相结合;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相结合。全面综合的选用活动形式和方法,发挥各种形式和方法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的结合,提高活动的效果。
四、课外活动的方案设计建议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必须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方案,并且认真实施,才能完成课外活动的目标。
首先,课外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有周密的计划。包括活动的日期、地点、内容和活动次数;活动的主持人、指导教师;活动的要求、目的。整个课外活动计划要纳入学校的学期计划之中,以便时间、人力、物力有可靠的保障。活动计划的制定、实施都要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既充实了内容,又可得到多方的援助。
其次,课外活动方案设计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因为课外活动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开展活动的,所以,每次活动不能千篇一律,形式一定要灵活、生动,让学生欢乐的活动中受到锻炼。
最后,设计活动方案要体现学生自主参与的精神。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征询学生对方案的意见,使学生有主人翁的感受。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培养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尝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外活动的管理建议
第一,时间的选择与统筹。课外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的活动,一般实在放学后、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有些活动是有固定时间的,如每周一次,有些是集中一段时间,如夏令营等。课外活动的时间选择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小学生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其次要考虑活动的季节和气候,过冷或过热的天气要做适当的调整。再次,活动一般不宜过多地放在完善,如果有些活动必须在完善,如篝火晚会等,最好有家长或家是在场。每个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的实践应因人而定,以不影响身体健康和主要学习为前提。
第二,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外活动有校内和校外,指导者除教室外,还可以是有能力的、有专长的家长,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各行各业的专家等。学校每年应对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和调整,对校内外资源的安全性、教育性、可行性进行评估,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外活动资源网络,给学生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日常管理和完善。建立课外活动的管理机构,定期研究课外活动的情况,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评估,不断总结,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活动成果的舞台;加强课外活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常开展培训、评比,不断提高辅导者的生命意识;对课外活动的设施派专人做好经常性管理和维护,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好必备的物质准备,为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六、积极构建三维互动的生命教育体系
首先,在家庭方面,身为父母,应该从孩子出生后的1-3岁时,就用语言以及图片等方式告诉他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方式使他逐渐的理解生命的奥妙与伟大。让他从小就有珍爱生命,爱父母的意识。家庭作为生命教育进行的首要环节,是儿童生命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家庭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必须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其次,在学校方面,除了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以外,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突破有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带领家长和学生共同到户外进行劳动课,比如教孩子培育一株植物,学会种植蔬菜、水果等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知晓每一个生命从开始到成长的过程,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最后,在社会方面,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社区的慈善活动;对于传染病、毒品相关知识的普及和预防,在重大灾难面前如何应对这些活动的高度关注等等,活动过后向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个人在活动中获取了哪些知识,对于参与活动后的感受,及时的反馈,达到参与活动的真正目的。因此,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构建一个多维化、互动性强的生命教育系统,从而克服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异化,走向健全化、高效性的生命教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