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贵霞
【摘要】在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中发现,普遍大学生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差,近几年国家倡导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来的情况,在大学生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教育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要以“实事求是”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关键词】实事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有一个经典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既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江泽民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到胡锦涛的“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再到习近平的“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尤其需要在“实事求是“的视域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仍有不少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差,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发现学术界对创新与创新能力本文主要从(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如姜桂春在《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认为必要性体现在三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张仲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是从两方面谈的:一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二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上述可以看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和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二)影响高校学生创新的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常伟在《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其归结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焦德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则从思维"固有观念"评估体系与监控体系相脱节三个因素进行分析。(三)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存在两种观点:外界因素及自我因素。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如罗晓婷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初探》中明确指出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战君,潘瑞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就教育体制,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三个方面提出。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如张鹏,张岩岩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中认为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与实践的脱节才是关键。还有的学者从学生自身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意识淡薄的角度做了阐释。
(四)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1)观念层面,更新观念,构建创新性教育理念是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先导。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龙勇文在《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教育观上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影响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教育目的由培养“守成性”的人向培养“创新性“的人转变;教育功能由强调个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教育模式由“接受性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转变;教育内涵由偏重文化传承向文化传承与文化革新并重的方向转变。王磊的《浅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王钰的《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制度层面的转变,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要遵循学术系统本身的各种规则;外部则是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等之间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要求高校办学多元化,政府放权管理大学,支持高校无序的合理化(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郭朝红撰文《创新人才培养评价:责任与要求》提及现阶段,就实施制度创新的策略而言,可以先从“梳理和整顿”现有的内部制度入手,将废止现行的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制度作为突破口。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学术人员提高学术水平,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评价制度的改革。(3)管理层面,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机制(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创造教育新论》提及,在高校教學管理中行之有效地推行人本管理,必须优化校内环境,避免科层制的弊端,提出高校要认真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其次,学校要搞好校园文化节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高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综观近几年国家倡导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来的情况,在大学生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教育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体现在研究范围之广"研究新意不断"成果丰厚,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并提出了可行的途径与措施,还有些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要以“实事求是”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桂春,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云南高教研究 2000.3
[2]王磊,浅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3]王钰,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创业月刊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