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策力
中国篮协通过官网发布男篮主教练选拔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在同等保障条件下,组织两支独立的国家队同时集训,并选拔组建两支独立的教练员团队分别执教,教练组均以中方教练为主。
篮协主席姚明对此的解释很清楚,组建两支队伍的原因首先是基于2019年之前国家队没有重大的、涉及参赛资格的比赛,所以,希望以这种模式选拔出合适的队员和教练,为2019年的世界杯和2020年的奥运会做好准备。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教练,让年轻教练有更多机会展示和锻炼自己,建立起信心。这两支国家集训队的队员由两名主教练通过一个合理的机制来分别挑选,主教练有组建教练团队的权力,中国篮协将对此提供充分的保障。
姚明的新举措引起了不少争议。首先是中国足协曾经这样干过:1986年2月6日,刚率队参加尼赫鲁金杯足球赛归来的年维泗在首都机场大厅里宣布组织国家红队、黄队的决定。红队以原国家队为班底,黄队由辽宁队组成,两队地位平等。当时对外宣布的建队目的是:调动更多队员积极性;扩大队伍,减轻队员压力;产生竞争心理。红、黄队组建后,共交锋4次,红队4战4胜。为组建新的国家队参加亚洲重大比赛,不久红、黄队即自行解散,在中国足球的发展上,组建两支国家队似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其次,圈内还担心这样会引起磨合问题。舆论认为,备战世界杯的12人大名单目前大概有8人左右比较恒定,分两队也就是最后4个人的竞争。
足球和篮球不能混为一谈。我觉得,体育有两大原则:第一是实践体育精神,第二是愉悦大众。第一个原则指的是全方位竞技,第二个原则意思是通过项目的魅力,为其在市场上博得立足的经济基础。但是,这两个点有时候似乎和国家队、全运足篮球关系都不大。2013年全运开幕前,山东省更换了体育局长,有志于提高成绩,于是山东男篮去美国拉练,橄榄球去了新西兰。还有不少省份的专业队都在自己的强项上下了类似的功夫。
在国家队的层面是无法讨论经济学的,只能假设国家队唯成绩论正确,再来看这一套是否會成功。比如说,这两支国家队的建立是基于2019年前没有重大、涉及参赛资格的比赛时段,本身就是一种唯成绩论,但也是球队存在的现实基础。2012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三大球”中心主任会议,会上并未涉及职业化话题,而是提出三大球必须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取得突破。
双国家队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业界能一以贯之职业精神。这一新政有利的部分就像足协宣布组建双国家队那样清晰明白。在现实操作中,要执行一个标准并不容易。如果在发掘更多新人的背景下,原有的8名主力能否放在共同的标准下审视,这是现在就必须考虑的问题。双国家队意味着将选拔、历练范围扩大,客观上增加了教练的选择度,但人际、俱乐部和国家队的关系复杂,种种细节才是姚明的初衷能否实现的关键。
当年,米卢在小范围发布会上一句“比赛一天前才能确定阵容”调侃,引来了天真的诘问:“那他们岂不是没有时间磨合了吗?”
之所以不讨论磨合,并不是中国篮球有梦之队的能力了。长期以来,中国足球有一个误区,即以为日本足球崛起有“秘诀”、“捷径”。篮协新政能否成功,要看从业者能否以纯粹的态度全力以赴。篮球没有秘诀和捷径,姚明的新政并不新,它仍在专业、职业之内,需要事无巨细地坚定执行。
取得累积性的进步,才是姚明双国家队的终极目标。足球20余年中的各种“新政”毫无积累,可为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