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中景的选择及其意境表现

2017-05-04 14:50陈芳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陈芳

【摘 要】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自上映以来便饱受争议,舒缓的节奏、写实的打斗、沉闷的文言对白都使之散发着不被普通观众所接受的独特气息,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唯美的视觉呈现、深远的意境营造却是被普遍认同的。文章从景是创造意境的基础、景的选择、阴柔优美之境的营造三个方面阐释了导演是如何通过景语来抒情写意的。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景的选择;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54-01

一、景是创造电影意境的基础

关于景,东西方艺术观的理解是极其不同的。在西方绘画中,很长一段时间,景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临摹而被再现出来。但在中国画中,景绝不仅仅是一种对现实的摹仿,因为在中国人的自然观中,大自然本身就充满了內在的生命活力,和人一样自然是有生命的、有品格的。所以古代诗人、画家常常以山水诉说情感,描绘精神。景,超越了作为人物活动、故事发生地点的局限,成为一种人的情感世界的物化形式,成为抒情表意的媒介。因此,写景造景乃是创造电影意境的首要任务,景是创造电影意境的基础。

二、景的选择

(一)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山水。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往往倾向于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与之相反,中国的人文精神则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中国山水画中所表现的自然往往既是本色的又带有人情味的,人与自然是融而为一。电影《刺客聂隐娘》在景的选择上正是体现着这种浓厚的自然观。剧组辗转多地,才有镜头里那美轮美奂的景致呈现。编剧谢海盟在《行云纪》里这样描述其中一处取景地——日本京都的大觉寺:“深色原木的建材与同样青黑的屋瓦,庭园植栽不是秀气的小花小草,反倒扶疏如林,比起现下华人世界大红大绿质感如塑胶玩具的庙宇,才真正像是宗教场所,有肃穆、飞升之感。”导演选择了保存较好的此处作为取景地,才得以呈现有真正质感的唐朝风貌。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影片中道姑栖身的道观便是在这里拍摄的。在影片结尾,神农架的峭壁上云岚变化莫测,白衣道姑立在山顶,仙气十足。自然山水本身的意境尽在其中。大九湖的画面也十分唯美。结尾处,隐娘与磨镜少年、老者离开农舍奔赴新罗,在大九湖广阔的平原上,天空淡蓝,草木枯黄,烟波缥缈,意味悠远不尽。

(二)特殊景物要素的抒情作用。在《刺客聂隐娘》中,除了奠定整体印象的景观,导演利用风、雾、烟、光影等一些特殊的景物要素,它们对营造意境也起着重要的抒情作用。

影片中风好似无所不在。旷野里风摆动花树、吹动苇草,天空中风卷起轻云、腾起雾气,房间中风拂动帷幔、闪动烛光。影片中聂隐娘窥视田季安与胡姬夜话一场,拍得甚是朦胧柔美。利用纱幔时不时地遮住镜头,照明用的是蜡烛。纱幔和蜡烛营造出朦胧、暧昧的氛围。烛光使得画面的影调十分柔和。在主观视角下,观众仿佛自己就是聂隐娘,躲于纱幔之后,看着自己曾经的恋人与小妾温存。轻纱遮住镜头,一片朦胧;凉风吹过,烛火闪闪烁烁,轻轻颤动,无不映照着聂隐娘此刻犹豫、迷茫的心境。

在影片结尾,道姑站在峭壁上,聂隐娘与道姑诀别,走下山去。只见雾气慢慢飘上来隐没了白衣道姑背后的整座山。此景取自湖北神龙架。侯孝贤导演在谈拍摄这场戏的时候说到山上的云气一波一波地来,使他深深感叹于自然山水本身的意境之美。雾气使画面的背景单纯化,一切景物都变得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充满了道家意味。这种虚无与留白乃是引发意境联想的必要条件。

三、阴柔优美之境的营造

电影的意境形态有许多种,比之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刺客聂隐娘》的意境更像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远宁静,超然旷达。比之阳刚浓烈,它其实是阴柔优美的。为了营造这种优美之境,导演在景的选择上着重强调了气韵、宁静两个方面。气韵,即是指景物中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刺客聂隐娘》中的景物时时显现着这种生机。特别在农舍那一段,此处给全片的仙气中注入了一股浓浓的烟火味,空地上磨镜少年与孩童的群戏自然生动,透着古朴、温暖的感觉。其次本片的阴柔优美之境常由静中得知。意境是讲究宁静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只有静,才能让人品味、体验和感悟。《刺客聂隐娘》人物总被淹没在远山、云雾、丛林之中,甚至打斗也选用大景别,以削弱其激烈程度。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静悄悄地、不紧不慢地发生着。聂隐娘常常静静地立于林间、树头、梁檐、帷幔。她看着想看的一切,却不惊动任何人。她是孤独的,这也是影片所传达的“一个人,没有同类”的寂寞之感。在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致和安宁静默的氛围中,全片营造出了一种古朴的、寂静的、空灵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谢海盟.行云纪[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