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

2017-05-04 09:56唐浩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演唱技巧

唐浩

【摘 要】《包楞调》在山东成武地区经历了上千年传承,在寓意、词曲、演唱这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山东民间小调的美学艺术。从历史文化背景与传承推广方面看,《包楞调》历史背景底蕴丰厚,通过演唱者进行再创作之后能够展示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词曲方面看,极具山东民间艺术风格的演唱特点和个性塑造能力;从歌曲的演唱方面看,展示出了山东方言特色美与音色美、咬字美和拖腔美等優势。《包楞调》作为山东民歌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包楞调》;美学艺术;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71-02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形式繁杂多样而又蕴意深刻的历史文化,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音乐文化。民歌就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简称,大部分的民歌都是随着人民的生活而产生,这些民歌不仅具有音乐艺术性还有着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深刻诠释。山东民歌在几千年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山东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通过民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山东地区的魅力,体会山东艺术的风格特色。通过研究山东菏泽成武民歌《包楞调》,对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成分进行粗浅分析,可以让我们对民间音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山东民歌《包楞调》概念

(一)包楞调的起源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隶属菏泽市,成武县内有很多的寺庙,而拜佛念经者主要是中年妇女,每年庙会佳节之际,这些妇女聚集在庙前肩上挑着担子,一边是拜佛所用的香火,另一边则是为了平衡而随意装入的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这种模样被改成扁担,一边是莲花盆,另一边是条用布或绢制成的大鲤鱼,担子用一寸宽8尺多长的竹片制成,表面光滑韧性十足。也有的用手抱起莲花盆,招来众人观看,边跳舞边唱着歌。唱词内容丰富,有的来自佛经,有的来自孝经或者是民间故事等。这种一边跳舞一边唱歌念经的形式被称作“担经”。

《包楞调》就是“担经”中十分经典的一首,经历时代的变迁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版本至今仍然活跃在音乐表演中。1962年10月,成武县音乐艺术馆馆长魏传经,在整理这首民间小调时还颇费了些功夫。当年,他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找到一个名叫周金英的民间艺人,得知她会唱担经,便登门拜访,希望能学习,而周金英却拒绝了这个请求,说自己并不会唱担经,后来经过启发和沟通,才引导出《包楞调》。据周金英回忆,她是跟担经唱琴书的人所学,而且《包楞调》通过古筝演奏,曲调更为优美。由于魏传经一个人的记谱能力有限,便请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一起记谱,后经魏传经重新填词,孙啸天整理,终于完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的《包楞调》。由这些资料能够看出,保留完整的民间曲目大都从一些民间艺人那里整理出来,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斟酌,将其表现模式和音乐旋律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魅力,更容易被大众所认可,也因此可以较好地将这些非物质遗产代代相传下去。

(二)山东民歌《包楞调》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众的音乐审美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包楞调》在原有的背景、时代风格基础上,还要满足当代大众对音乐艺术审美上的要求。首先还要保留原有的鲜明特征,如果和其他的民间小调类同了,它所拥有的美就会埋没于一般化之中而无法突出表达。这种个性又包含了一定的多样性,而正是它的多样性才能让听众感受到它的魅力。《包楞调》之所以能在山东地区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生活背景进行演变,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生存延续下去,这是一个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传播力十分宽广,我们通过许多资料可以得到详细的认识:1962年,《包楞调》问世以后,成武二中音乐教师宋慧芳首次公开表演了它,并造成了巨大反响。1963年,上海制片厂根据姚月兰在山东省的民歌会上表演的《包楞调》,灌制做出唱片,并在国内外发行,由于同年的《歌曲》杂志第五期也详细介绍了此歌,进一步引起了专家对其的重视。第二年,山东省歌舞团独唱者张瑛在“上海之春”歌舞会上的演唱让国内大量的音乐艺术家纷纷发声称赞。1980年,彭丽媛在王音旋教授的指导下,将《包楞调》的声音带到了全国民间民族唱法会演的地方,在这之后的198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包楞调》的魅力在全国各地的人民面前展示出来。

近些年来,大量的歌手相继改编了《包楞调》,并把它推向世界。如今被记载到《中国民歌》的《包楞调》已经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在经过不同版本的改编整理后,演变成了集舞曲、器乐曲和合唱曲于一体的歌唱题材,大大提升了它的研究内容。《包楞调》是一首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但是随着它的推广与演变,逐渐衍生为具有中国民间花腔特色的民族曲调,也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多样性的美,使之成为中国民歌界的一朵莲花。

二、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艺术

(一)词的风格美

从歌曲的完整性角度来看,词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包楞调》大量使用了菏泽民歌中口头语“白楞楞楞”“包楞楞楞”作唱词,故称之为《包楞调》。在这个歌曲中,一共运用了62个“楞”字,用一样的字做衬词在汉族民歌中仅此一家,这就形成了《包楞调》最突出的特色。词中口头语的加入,将正词划分开,使节奏显得十分紧凑匀称,提升了音乐旋律的跳跃性和灵动感,旋律变化更多,这种衬词衬腔的融合正是由于歌曲内容表现、内心想法抒发的需要而产生,词和曲配合贴切,增强了歌曲的审美力度。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包楞调》还称为《包楞戏》,它一共有七十五段词,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它的歌词格式工整:第一句到第四句都是运用“白楞楞楞”来作为结尾,一个字“红”更是组诗中的核心字眼和“紧包楞”等歌词在各个内容的描述中都有出现,犹如一幅长篇画卷。后随着新民歌的发展,将歌词内容精编为月亮、冬天、棉花桃、稻谷、飞鸽和牡丹,但歌词格式没有太大区别。每句歌词句末采用eng、ong、ang、ing等后鼻音韵母收尾,表达了山东方言“侉”的特点,并带有丰富的山东“芋头干儿味”,提升了地方语言的美感,加入了原汁原味土语的味道,使得整首歌曲极具特殊性和表现性,促进了美感的出现和传达。

(二)曲调的地域美

《包楞调》的曲调风格饱含山东民歌长期发展而传承下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形式,它与诸多的外界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其旋律变化就借鉴菏泽方言语调语气的高低起伏,它的旋律就是通过对当地方言的加工和补充而形成。再者,其曲调组成中,主题音调音色欢悦、热情、明朗并伴有很强的故事性,让人仿佛身处其中,亲身感受当地的生活情景一般。其曲调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构严谨。《包楞调》在音乐组成结构上属于非工整型的单段体曲模式,第一乐句为1-5小节,第二乐句为6-10小节,第三乐句为11-17小节,第四乐句为18-31小节,最后加入7小节的尾声组建成完整的曲式。由于衬词的融合,乐句长短参差不齐,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结尾的变化,第三句是第一句旋律的反向对称,有明显的对比讽刺寓意,第四句的字数是第一句的三倍,音乐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使用了重复、倒装、长短对比等旋律进行手法,前奏形成了段与段的接合,歌曲中间有两小节间奏,就像戏曲伴奏的古筝声,使音乐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融汇更加完善与严谨。

另一方面音乐表现简洁、直接。曲调上装饰音的形成多由于方言的需要而出现,曲调节奏紧凑密集,强弱对比明显,给旋律带来独特的性格,同时也增加了演唱者饱含热情的歌唱感受。整首歌曲旋律线受菏泽方言左右,明显表达出山东人豪放、直爽的个性。

三、歌曲《包楞调》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方言的演唱

《包楞調》中“红楞楞”的“红”字在唱上不念hong,而念long,这是方言口语不一样的形式,也正是方言的特点所在。在表演中音色要欢快、简洁、明亮灵活,因为《包楞调》有山东花腔的赞誉,所以在音色处理上要接近花腔的发声方式。主词清晰、流畅;衬词要轻快灵巧,脆生生地甩出去,带着很强的穿透力,并且字字清晰,同时还能够把尾音的eng快速归韵并维持较好的连贯集中性,运用现代化的新式民歌演唱法去表达。

(二)歌曲的吐字

在吐字方面,《包楞调》讲究短并且清晰,可以用嘎嘣脆来形容。特别是在最后一段和歌曲的开头要与前两段快速的曲风作出鲜明对比,处理方式从慢到快并充满意境和幽默感。唱到最后一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收尾,一种是弱收尾,在演唱时,大部分听众觉得强结束更好一些,因为前三段用声都比较强硬,后面忽然减轻下来,给听觉上带来反差,让人感觉很不和谐,所以,在高音强音后音量一点点弱下来,逐渐地在一字一顿中结束,使观众在鸦雀无声中细细品味,在听觉上可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性。

(三)歌曲的拖腔

《包楞调》的拖腔极具魅力,拖腔长而声调转折、旋律跳动多,包括倚滑音波颤音、快而急的音阶进行甚至七、八度音程的跨越等等,音符短暂简洁、跳跃,旋律很丰富,多集中在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演唱者需要有深厚的高音区演唱功底与长期锻炼的换气技巧,通过饱满的气量和耐力来演唱,完美展现现代式的声乐演唱技巧与民间音乐的结合。

四、结语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直爽、豪迈、强悍、简练、诙谐、幽默等特点,通常以民间生活小调为基础,表现山东人民的老实率真。当代山东民歌中,《包楞调》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歌曲因素,既具有综合体中的多样化美,也富含将个性美融合为一体的简洁美。通过对山东民歌《包楞调》歌曲中的美学艺术与歌唱技巧进行分析与研究就可以发现,在社会不断的变迁中音乐艺术也在不停改变,只有将音乐艺术与人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让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单晶晶.鲁西南民歌的音乐风格与演唱特点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5.

[2]苗丁元.山东与山西民歌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谭冉.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86-87.

[4]陈瞳.山东民歌《包楞调》浅析[J].大舞台,2013,(11):41-42.

[5]赵绪帅.韩庭贵古筝演奏与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6]杨晴.山东菏泽民歌《包楞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7]张雁.《包楞调》的历史渊源及发展传承探究[J].音乐创作,2013,(04):142-143.

[8]刘凤扬,田园.《神州音韵》教案设计——欣赏《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J].音乐天地,2012,(08):25-27.

猜你喜欢
演唱技巧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中等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