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美声因素的借鉴和融汇

2017-05-04 09:51戴佳荣
戏剧之家 2017年6期

【摘 要】金铁霖先生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借鉴西洋唱法的美声因素,如腹式呼吸、低喉位发声等,创造性地融汇了西洋美声和民族声乐的方法,提出了母音发声训练、通道和支点、混合声、腔圆字正等观点,从而统一了共鸣声区,拓展了歌唱的能力,细化了歌唱的技巧,解决了字声统一的问题,创建了全通道歌唱与气息循环技术。

【关键词】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美声因素;借鉴和融汇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56-04

我国现今最著名的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弘扬民族声乐艺术为己任,融贯中西、孜孜以求,把西方系统而科学的声乐技能、训练方法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优异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培养出李谷一、彭丽媛、董文华、张也、阎维文、宋祖英等大批杰出的声乐人才。

1986年前后,我国开始有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的称谓。但许多声乐教师固守自己所谓的“正统”唱法,对其他唱法不屑一顾,甚至使之彼此对立。金铁霖毅然摒弃门户之见,潜心研究这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歌曲等演唱方法和美学特征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因素,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在金铁霖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既有较为明显的美声色彩的借鉴,如腹式呼吸、低喉位发声等,又有西洋声乐和民族声乐水乳交融的融汇,如母音发声训练、通道和支点、混合声、腔圆字正等。

一、腹式呼吸

歌唱的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中,论述演唱呼吸的著述很多。如唐朝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中说声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则“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氲自脐间出……”“气氲自脐间出”就是“发于丹田”,也就是横膈膜呼吸。因为唱歌时横膈膜呼吸气息吸得深和沉才能声音宏亮而持久。

但在现今的民间歌手中,歌唱时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较少,大多采用胸式呼吸法,也叫横式呼吸法或肋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气量吸入少,气息很浅,控制困难,效率不高,很难演唱长音。在金铁霖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他主张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美声唱法中要求的呼吸方法。金铁霖认为:腹式呼吸的好处有三点:(一)吸气的动作快,气息流畅自如;(二)外部动作小,吸气对歌唱的干扰少;(三)吸气量充足,吸气深并且饱满,吸气和歌唱的状态能协调统一。

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深,变化多,是有控制而非自然的呼吸,但是歌唱的呼吸不能违反人的生理特点。初学声乐的人为了深呼吸,换气时往往会猛吸一口气,但这样反而会胸腔憋而紧,气息浅而少。

金铁霖认为歌唱的呼吸是被动行为,因而吸气时不要想着吸气,而是“腰轻轻一缓劲”,即把腰上的力量快速松掉,气息就被动进来了。因而,我们的注意力不是“吸气”,而是放松腰部,从而达到深呼吸的目的。

二、母音发声训练

歌唱的发声练习基本上运用练声曲,练声曲是一种技能性训练,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歌唱的练声曲是用一个母音去演唱,即只练习歌唱技巧而不演唱歌词。由于美声唱法大多用意大利语演唱,因此发声练习一般采用意大利语a、e、i、o、u这五个元音。通过训练这五个元音以统一音色,确定歌词的位置。

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遵循了美声唱法中以母音为主要训练音的发声训练方法,以汉语普通话的五个元音作为母音训练的基本音,即:a(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e(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这些“母音”基本涵盖了口腔声区的大部分位置,通过母音训练可以形成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统一的歌唱通道。

声区统一是歌唱的基本要求,歌唱的声区不同,歌唱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如女声的中、低音区真声比例多,以胸腔共鸣为主;而高音区假声比例多,以头腔共鸣为主。母音训练就是为了使所有的声音在声区能够统一,包括音量、音色的平衡和统一。

金铁霖认为:如果学生产生挤、压、卡、白、尖等毛病,应运用母音“o、u”进行训练。“o、u”母音可以使喉咙打开,使声音垂直;因此,以“o、u”母音为基础,使别的母音都带上“u”的色彩和感觉,能够使声音浑厚、畅通、圆润,可以解决学生的上述问题。

如果学生出现重、撑、压、虚、暗的问题,可以运用i、ei”母音进行练习,因为这两个母音声音的位置靠前,音色比较明亮、集中,通过练习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声音效果,解决学生重、撑、压、虚、暗的问题,让歌唱者咬字更加灵活,声音更加明亮、集中。

金铁霖的母音训练方法具有显著的特点:(一)通过不同母音的转换可以统一高、中、低声区,统一吐字发音;(二)通过母音训练可以解决歌唱中呼吸浅、喉咙紧的束缚;(三)通过母音训练可以混合真假声,既能美化音色又能扩展音域。

三、通道和支点

经过反复对比研究,金铁霖认为:u母音容易使声音进入头声,便于声区通畅统一,上下衔接。在此基础上,金铁霖教授总结出“u通道”理论, 这里所说的通道就是歌唱中的“腔”。

金铁霖说的“U通道”是对于歌唱时腔体打开的一种比喻。他指出:“人站立时,以裤腿外侧裤线为中线,将人划分成前后两半,完整的歌唱通道是指人身后半部分上到后脑勺,下到脚后跟的部分。”

金铁霖认为u通道有三点好处:(一)从上到下比较通畅;(二)唱歌时声音很容易进入头腔;(三)气息容易连成一条线,稳定而深沉。另外,u通道上下统一,没有明显的换声区,既能唱低音也能唱高音。

歌唱时,按照“U母音”的发音,歌唱者要先把歌唱的通道建立好,所有的字音都要沿着这个通道唱下来,在这个合理的发声状态下,再显示每一个字的个性色彩。

为了适应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需要,金铁霖还总结出“支点”的理论。“支点”的理论是一种心理学认知层面的声乐教学法,是一种“意念”的指导。“支点”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中上支点、中支点、中下支点、下支点;大支点和小支点;前支点和后支点;虚支点和实支点等,不同支点出现的声音不同。这些所谓的支点都是比喻和假设,是为了平衡和解决音色统一的部位、字统一的部位。歌唱者根据演唱的具体需要,可以向上、向下、靠前、靠后调整声音的“支点”,每个支点又可以通过大、中、小、虚、实的调整获得五种不同的音色,从而使歌唱能够更加传神入微地演绎民族声乐作品。

“小支点”比喻声音要像笔尖一样集中,以此作为歌唱时吐字和发声的意念,从而使声音更加细腻而准确;“中上支点”的位置在脖子根处,“中上支点”的概念可以解决喉位不稳定的问题。当歌唱者感觉自己的声带在脖子根处,歌唱的字都是从这里发出时,那他 (她)的喉位就稳定了;“中支点”的位置在胸口,即中山装的第二个扣子处。“中支点”的提法是用来解决声带张力的问题,指歌唱时要感觉声音在胸口的震动,这样声音才不会虚浮,才结实有力 ;“中下支点”的位置在横隔膜和腰的部位,即中山装的第四个扣子处 ,它可以用来解决气息不稳的问题。当歌唱者體会到了中下支点的感觉,那他 (她)的气息会下沉,而且气息和声音也会结合,这样声音才会自如通畅;“下支点”的位置在脚后跟处,指歌唱时身体力量的支撑点。当歌唱者感觉到下支点时,就有了正确的歌唱的身体状态。有了“支点”这种感觉,就能解决不同歌唱者出现的不同问题。

“通道”的概念借鉴于西洋唱法的共鸣腔理论,“支点”的概念则是对我国传统戏曲唱法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民族声乐的歌唱者来说,“通道”和 “支点”二者缺一不可。有“通道”没“支点”,声音“虚”而“空”,没有色彩和个性;有“支点”没“通道”,声音“窄”而“挤”,没有美感不够圆润。歌唱者只有同时掌握了“通道”和“支点”的运用,才会气息平稳流畅,声音圆润明亮。

金铁霖在声乐教学中,还会结合“开、贴、震、叹、哼”等方法来使歌唱者理解“通道”和“支点”的感觉。“开”指打开喉咙;“贴”指声音贴着脖子根发出 (或贴支点);“震”指胸震 (即声带闭合);“叹”指气息下沉;“哼”指声音的方向往上送出。

四、低喉位发声

西洋美声唱法演唱中往往保持低喉位发声,低喉位发声符合人体发声的客观规律,经过了长期的演唱实践证明其具有科学性。低喉位发声十分有利于歌唱气息支点的建立,十分有利于气息功能的发挥。但在中国传统唱法中,由于中国民族语言的发音习惯和发音特点,喉头的位置一直没有大家普遍认可的定论。许多歌手在演唱时喉头不能稳定下来,一般都是上下移动。特别是唱高音时,无论是戏曲的演唱还是民间歌曲的演唱,喉结往往会随着音高的增加而上移。金铁霖就学期间是学美声唱法,因而深知低喉位演唱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坚持低喉位的歌唱方法。由于充分运用了低喉位发声这个美声唱法的科学因素,他教授的学生特别是男生,音域扩大而辽阔。但是,尽管金铁霖要求歌唱时喉结稳定,但在演唱山歌或某些地方风格浓郁的作品时,也会允许喉结稍微上下移动,以便充分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如吕继宏和阎维文等,在演唱某些地方风格浓郁的歌曲时,偶尔也会喉结不稳上下移动,但这并不能否认金铁霖坚持的低喉位发声的原则。

在民族声乐中,“低喉位发声”时,往往要贯彻金铁霖“通道”和“支点”的理论。通过“通道”和“支点”,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找到气息与声音的平衡关系,从而达到完美演唱的目的。“低喉位发声”的发声位置在“中下支点”,在腰和横隔膜的部位,即中山装第四粒扣子处。“低喉位发声”主要解决声音和气息结合的感觉问题,也解决气息不稳的问题。当歌唱者体会到“中下支点”的感觉时,气息一定会下沉,而且气息和声音也会水乳交融地结合,这样的声音才能通畅自如。

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等四方面,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歌唱训练的过程就是使这四种要素平衡统一。歌唱的共鸣和语言是对立统一的,“低喉位发声”是从口腔后部的咽腔念字,是使共鸣和语言达到统一平衡的重要途径。

五、混合声

欧洲大部分语言属印欧语系,发音时位置较为靠后。但汉语属汉藏语系,发音时位置较为靠前。因此,这种语言体系导致的发声方法上的差异决定了歌唱者不能简单地照搬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音和吐字方法,而必须遵循汉语发音与吐字的基本规律。

经过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曲艺、戏曲、民歌演唱的基本风格,金铁霖发现:“混合声”是我国常用的具有传统声乐特点的一种声音。但由于剧种和表现风格的差异,所使用的方法和真假声比例有所差别。“混合声”就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它既有真声的明亮和结实,又有假声的圆润和柔和。在演唱中,由于“混合声”的真声色彩更接近汉民族语言的发声吐字,容易使发音吐字响亮清晰,因此,它较为符合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金铁霖将这种混合声分为“真混、假混、一半一半的混”等类型。

唱“假声”时,喉咙一般都是松弛的、开放的,气息上下容易形成一条垂直的气柱,所以声音较为通畅、圆润、统一,演唱时也比较省力。根据“假声”的特点和音色,加上声带的张力,在保持“假声”状态下把声音放出来,演唱时就造成了混合声的效果。

“混合声”从声音特点上看,是真声和假声有机结合后形成的完整的歌唱整体,可以理解为“具有假声色彩的真声”或者“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

由于“混合声”是假声和真声的融合,因此它很难出现明显的真假声“打架” 现象或换声痕迹,声音灵活、统一、上下贯通。金铁霖在训练中首先解决了中声区的混合声问题,然后再逐渐向下、向上拓展音域。在唱“混合声”时,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增多,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增多,声音的强、弱、高、低都在混合的基础上运用,这样就可以获得统一、协调、自如的歌唱状态。

混合声和共鸣方式有关,歌唱的共鸣可分为胸腔、口腔、鼻咽腔、头腔和整体共鸣等,混合声运用的是“整体共鸣”。

“整体共鸣”是美声唱法中运用的演唱原则。它强调歌唱的整体感,充分发挥整个声区的共鸣作用,不允许中间出现任何裂痕,要求声区上下统一;因而,它的声音穿透力强、音量很大。金铁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全通道唱法”,就是要求演唱时,每一个字都上下贯通,形成“U通道”的演唱。这种“整体共鸣”与中国传统的演唱方式有所区别。中国传统的民歌演唱大都运用局部共鸣,中低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中间可以换声。某些地方戏曲尽管使用混合声,但没有形成规范的方法和模式。由于金铁霖采用“整体共鸣”的“U通道”的唱法,再加上传统唱法中的有益点,因而演唱者发出的声音既有美声唱法的震慑力,又能在声音表现力和亮度上保持传统唱法的亲和力。

金铁霖坚持从作品表现和演员自身条件的需要出发,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如,彭丽媛的嗓音真声基因较多,金铁霖就训练她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从而音色亲切、明亮,具有浓郁的民族语言韵味。张也嗓音稚嫩纤细,金铁霖就训练她一半对一半的“混合声”,使之声音较为甜美。宋祖英来自湘西,金铁霖就训练她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声”,使之嗓音清澈晶莹。

六、腔圆字正

咬字吐字是演唱歌曲的重要环节。演唱中国传统民歌对咬字、吐字十分讲究,总结出“四声”“四呼”“五音”“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吐字归韵十三辙”等经验。总的来说,在“腔”与“字”的关系中,传统唱法要求“依字行腔”,“字”在前,“腔”随后,“腔”随“字”走。要求演唱时“字”要读得准确,唱得清楚,唱得自然,也就是在“腔”与“字”的关系中更注重“字”。

而美声唱法大都采用“依腔行字”,即遵循共鸣规律,先立“腔”,再在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声音形象安放“字”,也就是在“字”和“腔”当中更注重“腔”。金铁霖继承了中国传统声乐“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特点,但金铁霖认为:要把声音唱得饱满圆润,还需运用美声唱法“以腔行字”的因素,把“字头、字腹、字尾”“放在腔里”,这个腔就是声音的共鸣通道。

因此,金铁霖在总结前人宝贵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前提上,提出了“腔圆字正”的教学法。“腔圆字正”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既有西洋声乐的声乐美感,又有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第二,既强调声乐的统一训练,又强调歌唱者的个性发挥。第三,在正字中圆腔,在圆腔中正字。这种方法是根据戏曲演唱和声乐歌唱在审美标准和艺术品质的特点和差异,考量当代观众的审美认知和心理认知,对中国特色的聲乐艺术进行的发展和创新。

要做到“腔圆字正”,就要使用“通道”的演唱方法,使所有的“字”都在通道内完成,在此基础上,夸张“字”的个性和色彩。

具体来说,金铁霖的通道有三种:第一,o、u口形的长、宽通道。“长宽通道”口型呈竖的椭圆型,气息相对深入,通道尽量往两端拉长延伸,“长宽通道”大都演唱荡气回肠、大气磅礴的声乐作品,如 《我心永爱》等。第二,放松口形的中、松通道。“中松通道”是指口型较圆,喉头自然放松,气息自如的歌唱状态。“中松通道”大都用于抒情性艺术歌曲,如《美丽家园》等。第三,微笑口形的短、前通道。“短前通道”口型呈微笑状态,声音位置较前,气息相对较浅。“短前通道”大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如《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等。

同一演唱者在实际运用中,根据不同作品音色、音高、风格类型等需要,可以选择“长宽通道”、“中松通道”、“短前通道”等,从而保证了演唱风格的多样性。

金铁霖认为: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韵母又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等。“字头”(由声母或韵头组成)的发音要准确有力;“字腹”(由韵腹组成)是“腔圆字正”的核心,要有明确的支点,保持稳定的状态;“字尾”(由韵尾组成)要明确、简短。只有依附在字腹上,字头和字尾才能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存在。有了牢靠稳定的字腹,歌唱中的“字”的特点才能得到夸张和发挥,虚、实、刚、柔的语气变化也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七、结语

在吸收和借鉴外来先进音乐文化方面,金铁霖的教学成就绐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大的丰碑。金铁霖民族声乐美学原则的核心是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即教学方法须具有科学性的基础、民族性的指向、艺术性的标准、时代性的特点。

金铁霖的美学标准是“七字标准”,即:(一)声,指声音的条件、声音用法和掌握技术的能力;(二)情,指情感,要求声情并茂;(三)字,指歌唱中的吐字归韵;(四)味,指韵味,即歌唱中风格和音乐的感觉;(五)表,指表演,指在演唱中的身段和动作等;(六)养,指修养,包括文化修养、艺术修养、音乐素养等;(七)象,指形象,指在舞台上的气质和风度等。

金铁霖认为声乐学习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是自然阶段,指凭自己的条件、经验、感觉、模仿的演唱;第二是不自然阶段,指开始进行专业声乐训练时,按老师的要求来演唱,许多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感到很不适应;第三是科学的自然阶段,指掌握并熟练运用了歌唱发声要领,直至变成下意识的动作。

金铁霖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就技术创新而言,主要有四点:第一是统一了不同的声区,拓展了歌唱的能力和技术;第二是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了中国声乐的特色和技术;第三是用“支点”解决了字声统一的问题:第四是创建了全通道歌唱与气息循环技术。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音像专辑)[M].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2004.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孙德俊.浅论金铁霖教授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J].中国音乐,2004(4).

[4]杨仲华.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J].中国音乐,2005(2).

[5]武敏.中国美声唱法学派应走以腔行字的路[J].乐府新声,2004(4).

作者简介:

戴佳荣(1982-),女,汉族,2006年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同年获意大利阿尔卡莫国际声乐比赛优秀奖。2008年赴德国后,先后获德国纽伦堡音乐学院声乐演唱硕士学位,德国纽伦堡音乐学院歌剧排练表演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基础部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