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田祖国
(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中国太极拳是具有东方文化特色并延续了400年的文化,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独特的体育魅力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1]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养生运动,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已经加入到太极拳这项健康养生的行列中。它是一种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演绎和整合,[1]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中心,集修身养性和对抗功能为一体的高层次的人体文化[2]。要求练习者要具备武德修养,讲究内外兼修,并非是表演的花架子。太极拳这项运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推崇。美国最新研究提出:练习太极拳有益于心脏康复。埃琳娜讲道:“练习太极拳可以调整呼吸和身体放松,并且能够减缓心理压力。”人们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都可以看到打太极的人,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青年人及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速度不断加快,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将进一步提升传播的广度,推动我国的太极拳文化走向世界各地。[3]在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太极拳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武术研究领域中热点课题。[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极拳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等地先后举办了11届太极拳国际交流大会。这类国际性会议的频繁开展,大大加深了太极拳文化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格把关和界定,首次公布的第1批名单上,太极拳位列其中。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孔子学院总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今后将在海外孔子学院开设太极拳文化及课程,并大力推动太极文化孔子学院的建立。[5]并通过新媒介,可以使我国的太极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与推广。[6]在太极拳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差异的影响,使得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遭遇了严峻地挑战,面临更多的来自文化层面的冲突。[7]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太极拳的传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短板,即针对太极拳文化传播这一领域做的较少,而恰恰太极拳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系二者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可以中西合璧,互为补充,并通过传播太极文化,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8]此外,还有研究学者指出: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外传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2个方面:其一,忽视了太极拳原本追求的对抗能力、技击之道,使得太极拳缺乏青少年的身影;其二,流传于民间的太极拳,在传承方式上过于落后,致使不科学的传播模式蔓延开来。[9]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弥补太极拳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为了提出更科学的数据论证及理论支撑,有必要对我国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外传播的研究概况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进而更好地促进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
1.1 研究对象以2008-2017年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文献分析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信息源,检索主题词:太极文化;并含:传播;发展;发表时间设定: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共检索到太极拳文化传播与发展相关文献578篇,为了确保研究的可信度,从中对文献进行筛查,剔除报纸、会议论文,遴选出可信度高的相关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数为228篇。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数为31篇,发表在国外的论文数量为17篇。
1.2.2 文献分析法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将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2008-2017年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范围内的228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构建相关图表。
1.2.3 类比分析法对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文献期刊分布、文献合著情况以及高被引文献等进行类比分析,最终根据得到的数据和图表对相关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
2.1 我国太极拳传播的文献量分析通过对太极拳在研究、传播的文献量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出太极拳文化传播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和发展状况。2008-2017年期间,文章研究文献总量共计228篇,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数为31篇,根据近10年文献数据统计,绘制统计图(见下图)。
注:上条线为“文献总量”;下条线为“核心刊数”。2008-2017年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传播文献年份及数量的分布变化图(n=228)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0年期间,我国太极文化研究的文献研究成果并不乐观,发文量波澜起伏,从发表文献总量来看,2009-2012年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有关,国家为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赛场,大力发展武术的基础建设,同时也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这一时期,发文量达到最高。而2013-2016年,呈现下滑的趋势。从核心刊数来看,10年间总体发文量偏少,甚至2009年和2016年没有1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2012年是核心刊物和文献总量近10年发文量的最高时期,2009年和2016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发文量最低,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研究学者对太极拳文化研究处在一个低谷状态。到2017年,发文总量明显增多,但核心期刊发表数量依然较少。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渐渐地走入了高等院校及中小学课堂,这将为太极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注入新的力量。
2.2 我国太极拳研究的文献期刊分布分析通过研究我国太极拳传播的文献期刊分布,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以及发展方向。根据刊物的级别将其划分成3类,分别是核心刊物、普通刊物和硕士论文(表1)。文中的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不含拓展版),索引方式是根据年度公布的期刊对照名称进行筛选统计,2008-2017年,31篇核心期刊分别来源于: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篇;2010年,中国体育科技1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篇;2011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篇;2012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篇;2013年,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篇,体育学刊1篇,体育科学1篇;2014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篇;2015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篇,体育学刊1篇;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篇。
表1 2008-2017年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文献期刊分布(n=228)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228篇研究文献中,发表数量最多的是普通期刊,普通期刊的数量为151篇,约占文献总量的66.2%,其次是硕士论文,有46篇,在文献总量中约占20.2%,核心期刊的数量最少,有31篇,约占文献总量的13.6%。从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来看,也反映出当前对于该领域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育类的核心刊物过于稀少,并且要求发文者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对于一些青年研究学者来说,发表此类期刊较难。从硕士论文的发文量来看,46篇过于稀少,表明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力度过于薄弱。因此,分析得出,青年研究学者是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学者应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硕士、博士,更应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有研究学者指出:要增进了解太极拳的文化背景及内涵,进一步完善太极拳文化的理论体系,这样我国悠久的文化瑰宝才能绚丽绽放在世界各地,进而不断发扬光大。[10]
2.3 我国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合著类型分析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科研团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11]但在实际中,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的合作已经成为中国科研发展的短板。为了更方便了解我国太极文化研究的文献合著类型,以31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文献合著情况及比例一览表(表2)。
表2 2008-2017年我国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合著情况及比例一览(n=31)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独著论文共有25篇,在文献总数中占到81%,有3篇是2人合著论文,在核心期刊文献总数中占到10%,仅有1篇是3人合著论文,在文献总数中占到3%,4人及以上合著的仅有2篇,占核心期刊文献总数的6%。从数据分析来看,2012-2015年期间,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纵观全局,我国对于太极文化的研究仍然处在单枪匹马的状态,以单干为主,也就意味着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发现,当前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和海外的传播队伍主要为太极拳传承者、教练以及海外华侨,与韩国跆拳道外派教练的数量相比,严重不足。[12]
2.4 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高被引文献分析被引次数通常是指论文被引文索引中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次数。可以用来衡量期刊的影响力和水平,通常情况下,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期刊的影响力越大,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越高。对2008-2017年期间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献排在前12名的有1/2来源于体育类核心期刊。普通刊物占6篇,其中,由余晓惠发表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的《太极拳的国际传播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被引次数最多,达到34次。在体育类核心刊物中,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以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从被引次数来看,足以体现其研究水平。其他体育类核心期刊并没有排进高被引文献的行列,所以,为了提出更科学的数据论证及理论支撑,学术界应该加大该领域研究力度,使更多的体育类核心刊物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
1)通过对2008-2017年太极文化在我国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对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呈波浪式发展,发文量波澜起伏,研究成果并不乐观。
2)我国对于太极文化的研究仍然处在单枪匹马的状态,以单干为主,研究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规模。
表3 2008-2017年我国太极拳文化研究高被引文献统计(n=12)
3)通过研究我国太极拳的文献期刊分布,根据刊物的级别将其划分成3类,分别是核心刊物、普通刊物和硕士论文。在228篇研究文献中,普通期刊的数量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硕士论文,核心期刊所占的比例最少。
参考文献:
[1] 杜学工.全球化视野下中华太极拳文化认同与传播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2010(6):56-57.
[2]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3] 肖小金.太极拳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4.
[4] 彭响.太极拳发展的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6):97-103.
[5] 庞明广.全球24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中医、太极拳课程[N].新华社,2016-12-11.
[6] 温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品牌的传播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7.
[7] 杨建英,杨建营.太极拳历史流变及转型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7):68-73.
[8] 孙怀玉,刘丽芳,张渊.太极拳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1-5.
[9] 任锋.目的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137-140.
[10] 金小斌.和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11] 钱建东,曹庆华.对我国武术教学研究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17-18.
[12] 王华亮,李胜恒.制约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因素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