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宪波
【摘 要】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不断涌现的杰出人才缔造了德化辉煌的瓷业历史。德化瓷业从唐代开始延绵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它的做工精细、实用美观以及“外销瓷”的自身定位。德化白瓷是我国瓷业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器形优美、釉色迷人,集功用与艺术价值于一身,在我国瓷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德化白瓷 外销瓷 里程碑意义
一、德化窑概况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业生产区,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南方三大瓷都[1]。德化瓷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它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不断涌现的杰出人才。
德化地处戴云山区,依山傍水。这里不仅景色迷人,而且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大量的松木柴草,便利的水路、陆路交通等,是建窑烧瓷的绝佳场地。地质勘探表明,德化分布有丰富的高岭土矿,品质优良,易于开采,得天独厚。历史文献也记录了德化乡民开采本地瓷土、建窑烧瓷的史实:“观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岩在其巅,全山数里皆瓷土,邑名瓷多产于此。”[2]
德化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很适合植被的生长,故这里森林密布,松柴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德化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德化的冶铁、制瓷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化素号林区,迩来人稠用杂,旦夕斧斤,铁冶磁窑,广需柴炭,凡并万株而赭之,贾木者于是不入矣。”[3]
便利的水路、陆路交通对于我国古代的瓷业生产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烧造出来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瓷业产地都位于大江大河旁,如景德镇位于昌江边,洪州窑、吉州窑位于赣江边。就是这一缘故,德化也不例外。德化虽去福建省的福州、泉州这两个商品集散地和重要港口甚远,但是皆有陆路、水路可通。福州去德化东北125公里,闽江由此入海,闽江支流浐溪、涌溪(源出戴云山)汇于德化水口镇,故由德化往来福州是很便利的。泉州去德化西南75公里,两地虽无直接的水路交通,但是德化附近的永春有晋江水系可直达泉州,故历史上永春一直扮演着德化与泉州间的中转站角色。
不断涌现的杰出人才保障了德化瓷业的不断进步并屹立于瓷业之巅,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则默默无闻。纵观德化瓷业历史,意义最为重大的莫過于窑炉结构的变革。德化瓷业最先采用龙窑,后采用分室龙窑,后来又创造了阶级窑。阶级窑为德化白瓷的升华奠定了技术基础,而有关创造阶级窑的工匠,史书上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德化瓷业史上最为出名的人物当属何朝宗。何朝宗,德化县浔中镇后所村人,主要生活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代德化著名的瓷塑家,擅长观音、达摩、文昌等佛道人物的塑造。其作品形体厚重、精雕细琢、制作严谨、形神兼备,代表了德化瓷业的最高水平。除何朝宗外,德化历代知名瓷艺家还有林朝景、陈伟、张寿山、林孝宗、林希宗、何朝春、林子信、林捷升、苏蕴玉、许云麟、许裕源、许财源、徐世华等人。他们为德化瓷业能在中国瓷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德化瓷业的起源,历代说法不一。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德化瓷业始于明代[4]。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宋伯胤、陈万里、冯先铭等人,在浔中屈斗宫等地发现多处宋元瓷业堆积后[5],有关德化瓷业起源的认识便提前到宋元时期。1976年,屈斗宫窑址得到科学发掘,当时的看法是“在五代以前,这里不曾有过烧窑的活动”[6]。1995年,美湖乡阳田墓林窑址的发现,将有关德化瓷业起源的认识提前到唐代[7]。
目前德化地区发现瓷窑遗址300多处,所属年代差异巨大,绝大多数未经科学发掘。在这300多处瓷窑遗址中,唐代窑址仅1处,即前文中提到的墓林窑址;宋元窑址42处,以屈斗宫窑址为代表;明代窑址30多处,绝大多数分布在浔中镇,部分瓷窑的烧造历史延续至清代;清代窑址177处,数量最多;民国窑址55处。
德化窑创烧于唐代,规模很小,烧造时间也很短。唐代时德化窑已使用龙窑、垫饼等装烧工艺,不见匣钵等窑具。产品均为青釉瓷器,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器形有壶、罐、碗、洗等。宋元时期德化窑产品以青白瓷为主,白釉次之,同时还有少量青绿、青灰、褐黄、褐黑、酱釉等品种。器形与同时代的其他诸窑无异,有盒、盘、碗、钵、洗、炉、碟、瓶、注子、军持、高足杯、盅等,均为日常生活用品。宋元时期德化窑已经成功创造了分室龙窑,这种被当地人俗称为“鸡笼窑”的窑炉一直延续到近代。宋元时期德化窑的装烧工艺有了质的突破,托盘、托柱、托座、匣钵、垫钵、垫饼、垫圈、支圈、对烧等窑具和装烧工艺普遍使用。明代德化窑开始使用阶级窑、桶形匣钵等,它们的使用为明清时期德化生产的“奶白如凝脂”的白釉瓷器奠定了技术基础。明清时期,德化窑产品不但质量上乘,而且种类丰富,器形繁多,白釉、青花、五彩应有尽有;日常生活用品、雕塑陈列用具、文房杂器,无一不备。以上便是德化窑千百年来的发展轨迹。
二、德化白瓷在中国白瓷史上的地位
德化窑以白瓷著称于世,在中国瓷器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里程碑意义[8]。我国白瓷创烧于北朝时期,以范粹墓出土瓷器为代表。唐代,我国白瓷以邢、定二窑为代表,是我国白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同时代生产白瓷的知名瓷窑还有巩县窑、焦作窑、密县窑、登封窑、大邑窑等。宋代,我国白瓷生产进入第二高峰期,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白瓷继续烧造外,青白瓷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瓷业的大宗产品,甚至被学者们视为一大瓷系[9]。元明以后,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瓷业中心,传统意义上的名窑如定窑、建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官窑、钧窑等逐渐衰落,德化窑能在这一趋势下与景德镇窑齐名,实属不易。德化窑是明清时期我国白瓷的代表,有“中国白”的美誉[当时的法国人称德化白瓷为“中国白”(blance de chine)]。它胎骨洁白,釉层纯净,色泽温润,既有别于白中泛黄的定窑白瓷,又有别于白中泛青的青白瓷,使人一望便知。即便此时景德镇窑的枢府釉瓷、甜白釉瓷早已名声远播,依旧不能掩盖德化白瓷的光芒。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能够在世界瓷都景德镇的光芒中获得一线生机,首先得益于它的做工精细和实用美观。纵观德化白瓷,我们会发现它不但器形优美、釉色迷人,而且具有各式各样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用具,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的陈设用品,尤其是民间信仰用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美的文房用品和杂器则满足了富家子弟和文人们的闲情雅致……
德化白瓷以釉色最为迷人,有“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乳油白”“婴儿红”等多种叫法。
德化白瓷器形优美,不少造型即来自于经典的金银玉石器,此外德化白瓷还塑造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仿生品。其中仿生品以动植物为主,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和文房杂器,如海棠、荷叶、枫叶、玉兰花、花生、瓜果、狮、象、獬豸、螃蟹、鹤、鸭、鹅等,既具实用功能,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德化白瓷按功能划分,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具、雕塑人物、陈设供器、文房雅玩四大类,以雕塑人物最具特色。日常生活用具有杯、碗、盘、碟、勺、执壶等,形态各异、造型多样。陈设供器主要提供庙宇、祠堂以及府宅使用,主要器形有瓶、觚、炉、尊等。其中炉最具特色,有鼎式炉、鬲式炉、钵式炉、簋式炉等。文房雅玩有水注、水丞、香插、烛台、印盒、粉盒、笔架、砚台、印章、香薰等,多为仿生器。雕塑人物在德化白瓷中最具特色,除佛教人物如观音、达摩、如来、弥勒、罗汉外,还有民间信仰诸神如福德正神(土地)、文昌帝君、关帝,历史人物如李白等。其中观音数量最多,他们或立或坐(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德化白瓷装饰精美、技艺精湛,集模印、堆塑、刻花、镂空等于一身。除了上述仿生形象外,常见纹饰有八卦纹、凤鸟纹、连续回纹、蕉叶纹、莲瓣纹、梅花纹、松竹纹、牡丹纹、龙虎纹、鹤鹿纹、八仙纹、如意纹等,寓意吉祥、耐人寻味。
三、德化白瓷的外销
德化白瓷能够经久不衰,并在景德镇等名窑名瓷夹击中生存至今,除了做工精细和实用美观外,还与它“外销瓷”的自身定位有关,因为这一基本定位为它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大宋王朝置市舶司于泉州,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德化的瓷业发展,为德化的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
早在宋代,德化就已经开始瓷器外销了,德化的瓷器外销历经宋、元、明、清而不断,遍布东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最初德化瓷器主要通过泉州销往世界各地,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并知剌桐城(即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即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购价甚贱……此城之中,磁市甚多,物搦齐亚钱一枚,不难购取八盘。”明成化十年(1474年),为防范倭寇入侵,大明王朝正式开始实行海禁,泉州市舶司迁往福州,从此泉州港衰落,福州港、莆田港、漳州港等成为德化瓷器外销的主要港口。如明万历年间张燮所著《东西洋考》载:“德化瓷从月港(漳州港)输出者,为数极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在廈门设置海关,从此厦门港崛起,并成为德化瓷器外销的主要港口,德化瓷器依旧先运往泉州,再从泉州经陆路或海陆运往厦门。
我们在东亚、东南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多地发现了各朝各代的德化窑瓷器,其中东南亚发现的德化瓷器数量最多、时代最早。1957年,印尼苏拉威西岛南部曾发现我国输入的宋代德化窑白瓷盒。1959年,斯里兰卡亚拉虎瓦出土宋代德化窑瓷碗二只。1964年,菲律宾遗址和墓葬发现数千件完整或可复原德化窑瓷器。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发现中国元代沉船一艘,据专家考证,在这艘经朝鲜至日本的货船上,一件黑褐色敞口小碗为德化窑烧造[10]。1984年打捞出海的“南海一号”沉船,1999年打捞出海的西沙群岛沉船发现许多德化窑瓷器。此外,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埃及、塔桑尼亚等地的古代遗址和墓葬中亦曾出土大量宋元时期德化窑白瓷。
17至18世纪,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德化窑开始生产大量适应西方市场需求的产品,它们富有浓郁的西洋风情,当属符合当地审美和习俗的“来样加工”之作。这些作品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涵盖雕塑、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
雕塑作品分人物和动物两大类,其中人物包括宗教人物如“圣母和圣婴”“亚当和夏娃”“基督的圣心”等,取材欧洲的宗教文化;世俗人物如“洗浴者”“偷窥者”“弹琵琶者”“盛装女孩”等,主要表现欧洲人的日常生活。
动物形象有马、狮、龙、鸟、麒麟、老虎等,有的与人物相结合,有的则是单独的动物形象。那些与人物相结合的作品如“骑马者”“骑狮者”“骑龙者”等,表现了欧洲人的骑士精神;那些单独的动物形象则以玩具为主,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精致小巧。
日常生活用品以饮食用具为主,分为厨房用具如餐盘、甜点篮、潘趣酒碗等;酒具如奶油色托比杯(啤酒杯)、美人鱼座白瓷酒杯、梅花纹葫芦型酒杯、白釉龙柄竹节状洒壶等;茶具如茶壶、茶杯、茶叶罐等;咖啡具如白釉梨形咖啡壶等。为了适应欧洲人的审美,许多德化白瓷生活用品在销往欧洲后,又在当地上了珐琅彩,变成了彩瓷。
茶具是德化销往欧洲瓷器中最具中国风的器皿,因为直到18世纪欧洲才开始流行饮茶之风,而欧洲饮茶的习俗是17世纪由中国福建传播过去的。与当时中国的茶具不同,欧洲茶具要求有过滤器,以便将茶水滤出,这也许就是区别哪些是中国茶具,哪些是欧洲茶具的唯一方法吧。
德化窑厨房餐具的大量外销甚至引起了欧洲人的“厨房革命”,这些厨房餐具堂而皇之地取代了欧洲厨房中原有的金银餐具,进而掀起了欧洲人仿制德化白瓷的浪潮。
随着德化白瓷的外销,德化白瓷的烧造技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如日本学者铃木己带三曾在其所著《窑炉》一书中明确指出:“阶级窑是在德化最早发现,同时也最著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把福建德化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
17世纪,德化白瓷传入欧洲后,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激发了欧洲人仿烧德化白瓷的欲望。最早仿烧的国家是意大利,意大利人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和他带回的德化白瓷,于1470年生产出了“梅迪契瓷器”。1710年前后德国的麦森瓷厂仿烧了一批德化白瓷,器形有观音像、弥勒像、烛台、酒壶等,之后德国的制瓷工匠纷纷被欧洲各国聘去,传播白瓷的烧造技艺。在德国的引领下,法国的尚第里、门尼西、圣科德、查得密,英国的“弓”、切尔西、布里斯托本杰明·伦德等瓷器厂都仿烧成功了德化白瓷,并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注释:
[1]叶文成,林忠干,陈建中.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1.
[2]民国16年修,28年铅印本《德化县志·卷四·山川》.
[3]民国16年修,28年铅印本《德化县志·卷四·山川》.
[4](清)蓝浦.景德镇陶录.
[5]宋伯胤.谈德化窑[J].文物参考资料,1955(4);陈万里.调查闽南古代窑址小记[J].文物参考资料,1957(9).
[6]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36-137.
[7]陈建中.德化窑始烧年代考[A].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C].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编委会,2002(8):1-4.
[8]李萍.德化白瓷是我国白瓷生产史上的里程碑[A].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C].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编委会,2002(8):131-134.
[9]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0]沈玉水.德化古陶瓷外销琐谈[A]. 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C].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编委会,2002(8):280-286.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