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实现绿色崛起的启示

2017-05-03 21:43
领导之友·综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产业园利用绿色

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涉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利用基地……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依托再生资源优势,培育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生发了资源效益、生态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开发“城市矿产”、实现绿色崛起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发展具备三大特点

界首市位于豫皖边界,是安徽省西北大门,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近年来,界首市坚持“城市矿产”园区化开发,规划建设了界首经济开发区三个特色产业园,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以废旧蓄电池再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田营产业园、以再生铜铝循环利用为主导产业的西城产业园、以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为主导产业的光武产业园。三个产业园成为界首实现工业强市和奋力崛起的主导力量,在全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界首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逢阳看来,界首循环经济发展主要特点是产业规模大、循环链条长、示范效应好。三个产业园已形成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废铝材、废塑料260万吨的产业规模,总量居全省首位。界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成为国内链条最长、最完善的循环利用产业集群。此外,三大产业板块均形成了以清洁生产为特点的企业内部自循环、以上下游协调配套为特点的企业中循环和以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特点的社会大循环。

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添翼助飞

创新驱动激发产业活力。界首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新型“创新生态系统”,引领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十二五”期间,围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先后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6项、省级地方标准2项。西城产业园、光武产业园的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立足“行业领先、质量立企”目标,积极加大技改投入,拥有一批国内一流和行业领先的技术装备,并围绕新工艺、新产品建有多个研发中心、检测实验室和高校实践基地,较强的研发能力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

界首市已建成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基地11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2家、省级粮食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联合企业、高校成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正在组织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绿色动力电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力争形成一个高新区和数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协调发展的格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建立安徽省首个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界首市始终坚持“发展是根本、环保是生命”的理念。围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国家政策、行业规范和环保的特殊要求,界首市坚持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实施末端治理并举,建立了较规范的环境生态防护体系。

据测算,目前田营产业园年回收利用的废旧蓄电池可节约铅矿石3300万吨,节约原煤11.96万吨,减少废水排放43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1万吨,减少废渣排放1000万吨;西城产业园年回收利用的再生铝可节约用电40亿度,减少矿山废渣40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万吨;光武产业园年回收的废旧塑料可减少国土污染18万平方公里,比安徽省面积还要大4万平方公里。

界首市先后出臺了《关于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实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的决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把生态保护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投入1000余万元,建立安徽省首个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实时掌握环境动态,汇聚成环境信息“大数据库”。通过由点到面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界首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零起环境污染事故、零次被省环保部门限产停产”。

从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跨越

界首市通过循环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体经济实力的跃升,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城市品位的提升。在发展过程中,界首市积极践行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步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型。

围绕水生态、绿文章、慢生活,常态化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精品城市、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项目化、项目建设市场化,重点围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力促城乡生态林网建设优化升级。坚持问题导向,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最关心的环节入手,统筹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秸秆禁烧等各项工作,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同时,界首市还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引导居民形成保护生态、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鼓励低碳消费方式,努力使节能、节水、回收利用资源成为广大群众的广泛自觉。

“循环经济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节能环保产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何逢阳表示,下一步,界首市将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按照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行业做示范、全国创一流”的目标,进一步集聚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要素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循环利用水平,努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典型,为皖北振兴和生态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新华网 作者:柴文成 李东标)

点 评:

安徽省界首市在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条件下,精心谋划,独辟蹊径,把废旧物品看作“城市矿产”,进行回收利用和园区化开发,依托三个特色产业园,培育发展了国内链条最长、最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崛起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其发展理念、思路和模式有很强的启示借鉴意义。

一、突出绿色引领和循环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县域经济必须摒弃以往“GDP至上”的理念和“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规模和效益、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界首市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再生资源优势,打造了废旧蓄电池再制造、再生铜铝循环利用、再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规划建设“一区三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且通过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内的小循环、企业间的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协调统一,产业规模做到了全国最大,推动了界首工业强市建设和奋力崛起。这种变废为宝、集约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方向,既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对其他地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在当前“以生态约束倒逼发展转型,以发展转型保障生态改善”的背景下,更需借鉴界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推动形成绿色化、低碳化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

二、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提升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要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就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才能走好经济发展的“先手棋”。界首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高端化发展,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挺立行业领先地位,形成了高效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依托,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档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社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外部环境,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尤其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促进成果利用和产业孵化。

三、加强污染防控和生态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经典论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界首市在推进经济快发展、大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环保看作生命线,严守政策要求和行业规范,专门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安徽省首个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对环境数据和动态,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和管理,并出台文件措施,把污染防控和环境治理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最终达到了“零起环境污染事故、零次被省环保部门限产停产”。因此,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必须严守生态底线,履行环保责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利用市场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尤其我们河北省很多县域,資源型产业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必须与京津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联手实施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四、坚持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和依托,既包括基础设施和园区载体等硬环境,也包括制度、政务、人文、营商等软环境。只有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经济发展才能获得更优平台、更好支撑和更大发展。界首市不仅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绿色循环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经济实力快速跃升,而且通过统筹精品城市、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建设,整体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并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培育打造整洁舒适的绿色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并向着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的目标迈进。所以,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在环境塑造上下功夫,按照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同时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面优化软硬环境,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点评人:张国强)

(责编 / 吴耀明)

猜你喜欢
产业园利用绿色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画与理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追踪绿色的秘密
废物巧利用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
再造绿色